中国要针对生态环境立法?近16万字法条将改写哪些规则?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04 20:01 2

摘要:2025年,当《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法典(草案)》(以下简称“草案”)进入审议阶段,民生关切远超法条厚度。草案设立5编1188条,合计近16万字,比中国首部法典“民法典”整整多出6万字,颁布后将成为中国第二部法典。

深夜工地轰隆隆,一次罚500元?

小区垃圾拒不分类,物业可能面临10万元以上罚款?

企业对环境信息隐瞒不报,或将直接被列入严重失信名单?

2025年,当《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法典(草案)》(以下简称“草案”)进入审议阶段,民生关切远超法条厚度。草案设立5编1188条,合计近16万字,比中国首部法典“民法典”整整多出6万字,颁布后将成为中国第二部法典。

环境保护法、环境影响评价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土壤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噪声污染防治法、放射性污染防治法、海洋环境保护法、清洁生产促进法等法律,经编订纂修后全部纳入草案——按法典草案,待生态环境法典正式出台,上述法律将不再保留。

草案取而代之的,是总则编、污染防治编、生态保护编、绿色低碳发展编、法律责任和附则编,整整五大编。其中,有水气声渣等传统污染物防治,也有化学物质、电磁辐射、光污染等新污染物防治;关注森林,也关注草原、海洋,集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等于一体;而条数最少的“绿色低碳发展编”,在全球范围内是首设。

这部“绿色宪法”的出台,缘于中国发展模式的深刻转型。随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人心,以及“双碳”目标(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战略的持续推进,国家急需一套系统性法律工具来进一步平衡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

对企业而言,违规成本飙升将倒逼绿色技术创新和低碳转型;

对行业而言,生态建设既是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是把握循环经济的机遇;

对国家战略而言,生态价值被提升为尤其核心的国家战略资产,足见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决心。

当生态保护红线成为行业底线,企业如何谋求新发展?

作为国内首家设立绿色新闻板块的市场化媒体,南方周末深耕环保领域十余年:从2009年率先引入“漂绿”概念引发公共讨论,到承担国家课题、出版《碳中和管理手册》《科学传播双碳行动指导手册》、发布零碳社区团体标准,再到组建成立碳中和专业委员会、举办绿色传媒奖学金班、发起绿色创变者大会,始终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践行者。

2025年11月19日,由南方周末主办的绿色创变者大会拟于四川成都举行,与第八届中国国际光伏与储能产业大会同期举办,聚焦全球绿色发展趋势,联合政府、企业、媒体、学界多方探讨生态环境保护、气候变化、企业双碳行动、生物多样性、绿色传播等议题。

会上,南方周末研究院计划发布“中国漂绿榜(2024-2025)”、《中国企业双碳行动观察报告(2025)》、《绿色“隐形冠军”长成观察报告》、《中国企业参与生物多样性观察报告(2025)》、《趋势观察报告:户外爱好者的可持续消费观(2025)》等研究成果。

行胜于言。面对全球绿色规则加速迭代,中国的产业转型需要的不只是助推生态建设的决心,还有让愿景变为现实的切实行动。绿色创变者大会旨在搭建一个交流平台,汇聚各界力量共同摸索绿色发展路径与创新模式,推动中国可持续发展。

2025年绿色标杆名单现正式启动征集,欢迎致力于绿色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的企业/机构报名参与——最终名单将在本届绿色创变者大会发布。

参考资料:

1. 包罗万象,一图读懂《生态环境法典(草案)》(千篇一绿)

2. 最“重”、最“杂”、最“软”……生态环境法典的各编之最(千篇一绿)

3. 关乎呼吸和万物,近16万字的法典等你意见(千篇一绿)

来源:南方周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