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王建安病逝,许世友得知后瞬间流泪,说:这家伙真招人恨啊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04 19:34 3

摘要:1980年8月4日,《解放军报》刊登了一篇评论文章,标题叫《赞丧事新风》,文章里表扬了中央军委原顾问王建安以及他子女,赞他们在办丧事时一切从简、不讲排场的做法,认为这是高尚的风范,也正是因为这篇文章的传播,很多王建安生前的老战友才慢慢得知,他已经去世的消息。

1980年8月4日,《解放军报》刊登了一篇评论文章,标题叫《赞丧事新风》,文章里表扬了中央军委原顾问王建安以及他子女,赞他们在办丧事时一切从简、不讲排场的做法,认为这是高尚的风范,也正是因为这篇文章的传播,很多王建安生前的老战友才慢慢得知,他已经去世的消息。

王建安是个敢打敢拼的猛将,作战能力一流,但脾气也出了名的火爆,和许世友一样,说翻脸就翻脸,谁要惹到他,绝不会忍气吞声,也正因为这样,他和不少领导的关系都挺紧张。

1936年10月红四方面军跋涉千里,终于到达甘肃会宁,与其他红军会师,这一刻宣告漫长而艰难的长征走到了尽头,战士们虽然衣衫褴褛,但心里却充满了劫后余生的喜悦,随后,许多红四方面军的将领被统一安排到陕北的抗日红军大学学习深造,许世友、王建安也都在其中,最初大家都没觉得有什么问题,毕竟这是组织上的安排,能在延安安心读书已经是难得的机会。

可没过多久,抗大掀起了一场批判张国焘的运动,起初只是针对张国焘个人,但后来范围逐渐扩大,波及到不少红四方面军的干部,这让很多人心里发怵,像许世友、王建安这些从四方面军一路走过来的将领,心里自然也不痛快。

一时间情绪低落的将领们经常私下聚在一起,叹气、商量对策。詹才芳、洪学智、陈再道等十多名军师级干部商量着要干脆离开抗大,回四川打游击去,他们觉得这是唯一的出路。王建安起初也动了心,点头表示支持。

可王建安回到宿舍后,躺在硬邦邦的铺板上翻来覆去,总觉得这事不妥当,他细细一想,自己要是真跟着跑了,那就是背叛组织,等于把前途葬送了,反复权衡之下,他决定把这事如实汇报给抗大,党中央和毛主席很快就得知了这件事,并果断采取措施平息了风波。

在当时许世友等人的举动性质极为严重,几乎等同于“叛逃”,后来相关部门一度决定要判处许世友死刑,幸亏毛主席出面反对,坚持认为“罪不至死”,才算保住了他的性命,1937年6月6日,延安最高人民法院高级军事法庭公开开庭,审理“许世友等人拖枪逃跑案”,法庭综合考虑他们的战功、过往历史和各方意见,最终决定从轻处理,大多数涉及此案的人当庭被判无罪释放。

最终许世友被判一年半徒刑,刘世模一年,洪学智、朱崇德、詹道奎各判八个月,王建安则是六个月,判决结果下来时,法庭工作人员给他们每人发了一张纸条作为通知,场面说不上轰轰烈烈,但在很多人心里却掀起了惊涛骇浪,自此以后,许世友对毛主席心怀感激,但对“打小报告”的王建安却耿耿于怀,两人的关系彻底跌入冰点。

抗战全面爆发后,许世友先是被派到386旅当副旅长,1940年又被调到山东,担任山东纵队第三旅旅长兼参谋长,而王建安也在山东活动,先后出任山东纵队副总指挥兼一旅旅长、山东军区副司令兼参谋长、鲁中军区司令员。

两人同在山东打拼,本应并肩作战,但因为当年的嫌隙,他们之间几乎没有什么交流,哪怕同在一个院子里开会,见面也形同陌路,许世友干脆不搭理王建安。据说王建安曾几次主动找机会缓和关系,可许世友始终冷着脸,不肯接茬,到了解放战争,许世友任华野九纵司令员,王建安则是八纵司令员兼政委,战场上两人并肩作战,却依旧隔着一道无形的墙。

1948年6月,豫东战役结束后,王建安原本要去华北一兵团任副司令员,等他到西柏坡向中央汇报时,毛主席却告诉他:华野准备打济南了,要他出任山东兵团副司令员,而正牌司令员正是许世友,那时许世友身体抱恙,不在前线,但中央还是决定由他挂帅。

毛主席对两人当年的恩怨心知肚明,所以语气里带着提醒:“这一次,是你协助许世友,济南能不能拿下,你们要齐心协力。”王建安心里清楚主席的意思,当场表态:“请主席放心!我一定尽心尽力,协助许世友打好这一仗!”

在济南战役中,两人终于放下了成见,携手作战,仅用八天时间就攻下济南,谭震林看在眼里,后来感慨道:“这两只虎,一个像廉颇,一个像蔺相如,毛主席硬是让他们在济南城下演了一出‘将相和’。”

许世友和王建安,这两位脾气刚烈的猛将,从红军时代就有过节,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两人一起搭班子,许世友是军长,王建安是军政委,但到1937年,许世友因受了委屈,心灰意冷,打算撂挑子回四川单干,那时候王建安其实也动过同样的心思,但他最终还是觉得此举不妥,当即向中央汇报。

这一“告密”差点让许世友送了命,要不是毛主席亲自出面,在监狱里耐心劝解,许世友恐怕已经被枪决了,从此两人心里都结下了疙瘩,抗战时期,他们都在山东打拼,被并称为“山东双雄”,可即便如此,许世友还是心存芥蒂,见到王建安就冷着脸,开会时也不理不睬。

眼下要打济南,这是解放军第一次拿大城市当主攻目标,战役的成败至关重要,毛主席特地把王建安叫到身边,耳提面命,就是为了让这两个“死对头”放下恩怨,齐心协力,在战役打响前夕,许世友主动端起酒杯,对王建安说:“延安分别到今天,这是咱俩第一次一起喝酒,过去的那些事,就让它过去吧,咱们都不提了。”

这杯酒下肚,两人算是彻底和解,之后配合默契,八天时间便攻克济南,震惊中外,王建安也没有辜负毛主席的重托,当初立下的“打进济南府,活捉王耀武”的誓言,最终兑现,1956年王建安被授予上将军衔,很多人奇怪,为何1955年大授衔时没见到他的名字?原因有两个一是他那段时间在青岛养病,二是毛主席的一句话,“此人骄傲自满,授中将为宜。”

事情的根子在于王建安在华东任职时,因意见分歧,曾在会上对陈毅拍过桌子,下级朝上级拍桌子,这在军中可是犯了大忌,毛主席知道后,决定敲打敲打他,本来准备先给个中将,让他冷静一年,果然第二年风头过去了,才给他补上上将的军衔。

新中国成立后,王建安先后在几个大军区当过副司令员,但因性格耿直,常常和司令员合不来,1976年,他和陈锡联之间,就闹出过一次不大不小的矛盾,那时他到北京开会,住在总参的招待所,碰巧遇到老战友陈再道,两人一聊,心血来潮,决定一起去拜访当年共过生死的陈锡联。

当年红军过草地时,陈锡联身患痢疾,掉了队,几乎命悬一线,是王建安硬把他扶上骡子,寸步不离地搀着走了好几天,才算把他从鬼门关拉回来,王建安算是陈锡联的救命恩人,这一次王建安却吃了闭门羹,陈锡联那时已经是副总理,公务繁忙,早就交代身边人:“如果不是特别重要的事,就不要安排会见。”于是王建安刚到门口,就被秘书客客气气地挡了回去。

王建安顿时火冒三丈,兄弟一场,生死之交,如今见个面都不行?更何况,谁敢说我来找你就没有公事?想到这里,他气不打一处来,当场骂道:“官当大了,架子也摆起来了!过去的交情都不认了!”说罢王建安怒气冲冲,撂下一句要与陈锡联绝交,径直回到招待所。

后来陈锡联才知道老友来过,急得立刻打电话邀约,第二天专门设宴赔罪,酒桌上,王建安脾气消了不少,临走时还笑着对陈再道说:“看来是我误会陈锡联了,他是真的太忙,才抽不出身来。”

王建安行事雷厉风行,最看不惯弄虚作假。每次下部队检查,他总能一眼看出问题,1978年,他听说有个连队成绩优异,当即赶去实地查看,结果一检查才发现,所谓“优异”,全是花架子,战士们只训练自己拿手的项目,薄弱科目一律不练;上级来视察,还故意把成绩差的战士藏起来。

王建安当场勃然大怒,毫不留情地痛骂:“这种骗人的把戏,平时可以糊弄过去,真打仗就是拿命去填!”随后,他给中央写了长篇报告,直言不讳地点出“自欺欺人必定付出血的代价”。后来担任中纪委常务委员时,他依旧保持这种敢说真话的风格,几乎所有送来的信访材料,他都亲自过目,并逐一作出批示,有的老部下希望他帮忙遮掩过去的错误,他一概拒绝,坚持实事求是。

一次有工作人员劝他在向军委的报告里,别点名批评某位领导人,以免引起不快。王建安拍案而起:“共产党员就该说真话,怕什么!有什么问题就要如实反映!”不仅在报告里写得明明白白,他还特意叮嘱秘书:“见了面,也要当面告诉他。”

王建安批评人不挑场合,言辞犀利,因而得罪过不少人,后来叶剑英笑着提醒他说:“有人跑来向我告你的状。”王建安哈哈大笑:“肯定是我骂过的那些人。”叶剑英不但没有责怪,反而主动提出要和他合影,实际上就是在公开表态:自己对王建安是支持的。

王建安在军中一向以战功显赫、资历深厚著称,但奇怪的是,他始终没有像其他一些将领那样走上正职的位置,建国后,无论在哪个大军区,他大多都是副司令员的位置,很多人觉得不解,毕竟有的中将、少将反倒比他更受重用,对此叶剑英曾安慰他说:“你这些年从不计较个人职位的高低,总是任劳任怨地干工作,这很难得啊!”这句话是对王建安性格的一种写照。

1980年7月25日,王建安在北京因病去世,终年七十一岁,临终之前,他留下了五条遗嘱:不举行追悼会,不摆放花圈,不组织遗体告别,不通知老朋友,不劳烦同志们送行火化,可以说,他把丧事办得极其低调,几乎到了“悄无声息”的地步。

也正因如此,在他离开人世一个多月之后,很多与他生死与共的老部下、老战友才陆续听到消息,消息传开时,许多人惊愕不已,不敢相信堂堂一位上将,就这样默默无声地走了。

许世友在得知噩耗后,同样怔住了,他心里涌起一股说不清的复杂情绪,有悲伤、有惋惜,也有些许怨气,他嘴里忍不住嘟囔:“这家伙,真是让人又敬又恨啊!”在他看来,王建安做事太过较真,甚至对自己也常常不留情面,但无论如何,两人毕竟是一起出生入死过的老兄弟,许世友心里难受,觉得即便王建安病重,也不该对战友们隐瞒,至少该让他们有机会去看看,聊几句,送送他。

王建安的夫人牛玉清,这些年来始终默默支持丈夫,从未因为他屡次“当副职”而抱怨,她性格温婉持重,处理后事时也严格遵照丈夫的遗嘱,拒绝外界的繁文缛节,正因如此整个告别过程静悄悄地进行,几乎没有外人参与。

许世友虽未能亲自赶去,但还是托付老战友陈锡联转达心意,陈锡联按嘱来到王建安家,代表许世友送上慰问,并向牛玉清及家人表达关切与敬意,许世友借着这份托付,算是完成了自己心里的告别。

来源:小乐讲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