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无”并非毫无意义的虚无,是一切创造与生长的起点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04 19:39 1

摘要:老子在这一课,从我们自身的视角出发,更为深入地阐释了“道”的一种特性“反者,道之动”。任何事物的反面,都是按大道而运动。人道往往追求争强好胜,然而,与之相反,秉持处弱处下、不争不斗的态度,才契合于道。

第六十四课 反者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於有,有生於无。

老子在这一课,从我们自身的视角出发,更为深入地阐释了“道”的一种特性“反者,道之动”。任何事物的反面,都是按大道而运动。人道往往追求争强好胜,然而,与之相反,秉持处弱处下、不争不斗的态度,才契合于道。

“弱者,道之用”,任何弱小的事物,都是大道的运用。此句是对“道”作用方式的具体诠释。它承接“反者”所揭示的规律,表明“道”并非以刚猛、强势的姿态来左右万物,而是凭借“弱”的方式施展其作用。正如水滴石穿,靠的并非瞬间的强大冲击力,而是凭借长期的柔弱坚持;春风化雨,亦非狂风暴雨般的强制干预,而是以温和的方式滋养浸润。坚强者,多与死亡相伴;而柔弱之物,才蕴含着生长的力量。在日常生活中,真正的智慧也常常隐匿于“弱”之中。与人相处时,保持谦和,并非懦弱的表现,而是减少冲突、凝聚力量的有效方式;做事过程中,低调积累,并非消极怠惰,而是为最终的突破积蓄能量。

最后,“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将论述从“道”的运行与作用,拓展至万物的本源,从而完成了整个逻辑链条的闭环。“有”,是那些可见的、具体的存在,诸如草木、山河等。然而,“有”并非凭空产生,它源自于“无”一种无形、无名的道,却蕴含着一切可能性的本源状态。这恰恰是“反者”与“弱者”规律的终极呈现:“无”看似与“有”对立,是更为极致的“弱”,却孕育了世间万象的“有”。就好比一片空地(无),能够生长出庄稼,建造起房屋;一个人若能清空内心杂念(无),才能容纳新的知识与思想。当下,我们在传播《道德经》的过程中困难重重,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便是《道德经》的思想与人们固有的观念大相径庭。人们往往只看到眼前现成的名利,一心想着去争取,却不懂得适时放下名利,方能拥有更为广阔的天地。它让我们领悟到,“无”并非毫无意义的虚无,而是一切创造与生长的起始点。(朴树)

来源:李聃道德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