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说起古代的“老年创业”天花板,估计没人能比得上武则天。咱们现在常说“六十退休享清福”,可这位大姐在快七十岁的年纪,愣是把自己推上了皇帝宝座,这事儿听起来就够传奇的,可也有人犯嘀咕:67岁登基这事儿,是真的吗?不会是史料记错了吧?要弄明白这个问题,咱们得先算笔时
说起古代的“老年创业”天花板,估计没人能比得上武则天。咱们现在常说“六十退休享清福”,可这位大姐在快七十岁的年纪,愣是把自己推上了皇帝宝座,这事儿听起来就够传奇的,可也有人犯嘀咕:67岁登基这事儿,是真的吗?不会是史料记错了吧?
要弄明白这个问题,咱们得先算笔时间账。武则天登基称帝是在公元690年,这一年她改国号为周,定都洛阳,正式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那她出生在哪一年呢?这就得看史料记载了。《旧唐书》里说她“崩时年八十三”,而她去世是在公元705年,倒推回去的话,出生年份就是公元624年。这么一算,690减去624,正好是66岁,要是按咱们老家算虚岁的习惯,过了生日就长一岁,那67岁登基的说法也就顺理成章了。不过也有学者提出不同意见,说她的出生年份可能更早,比如公元625年或者628年,但不管怎么算,登基时肯定超过了65岁,绝对是“高龄创业者”没错了。
为啥会有人怀疑这个年龄呢?其实不难理解。古代医疗条件差,人均寿命短,能活到六十岁就称得上“高寿”,更别说在这个年纪搞政治斗争、登上帝位了。而且武则天的人生轨迹实在太曲折,她14岁进宫当才人,伺候唐太宗李世民;后来又成了唐高宗李治的皇后,陪着李治处理朝政几十年;李治去世后,她又废了中宗、睿宗两个皇帝,直到自己称帝,这一路走了五十多年。
有人觉得,一个女人从青葱少女熬到白发老妪,还要在尔虞我诈的宫廷里站稳脚跟,67岁登基会不会太“逆天”?但史料里的细节却藏着答案:她在67岁这年,不仅精力充沛地主持朝政,还亲自撰写《臣轨》规范官员行为,甚至下令修建明堂、颁布新历法,要是身体不好、脑子不清醒,根本干不了这么多事。
更关键的是,当时的史料对她登基时的年龄没什么争议。《资治通鉴》里明明白白写着“天授元年,太后称帝,年六十七”,而负责修史的司马光可是出了名的严谨,他核对了唐朝的宫廷档案和各地奏报,才敢写下这个数字。再说了,武则天自己也没藏着掖着,她称帝时特意大赦天下,还改元“天授”,意思是“天命所归”,要是年龄有假,早就被政敌揪出来大做文章了。要知道,古代帝王的年龄、生辰都是国家大事,记载在《实录》里代代相传,要是连这个都能记错,那可真是滑天下之大稽了。
其实咱们换个角度想,武则天67岁登基才更符合她的性格。她一辈子都在跟命运较劲,14岁进宫时,谁能想到这个不起眼的才人将来会颠覆男权社会?30岁时,她在感业寺出家为尼,谁又能料到她能重返宫廷、步步为营?50岁时,她和李治并称“二圣”,共掌朝政,这在古代已经是前无古人的事儿了,可她还不满足。60岁时,李治去世,她以太后身份临朝称制,把反对她的人收拾得服服帖帖,这时候的她,早就不是那个需要依附皇帝的女人了,而是手握实权的统治者。
所以到了67岁,当所有人都以为她会安安稳稳当个太后时,她偏要走出最后一步,穿上龙袍,坐上龙椅,告诉天下人“女人也能当皇帝”,这股子狠劲和魄力,可不是随便哪个老太太能有的。
现在咱们常说“人生七十古来稀”,可武则天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年龄从来不是限制梦想的枷锁。她在67岁那年,不仅建立了武周政权,还推行了一系列改革:发展科举制度,让寒门子弟有机会当官;重视农业生产,减轻百姓赋税;甚至还鼓励女性参与社会活动,这在一千多年前的封建社会,简直就是惊世骇俗的举动。要是她当时觉得“年纪大了,折腾不动了”,那中国历史上可能就少了这么一段波澜壮阔的传奇,咱们今天也少了一个可以津津乐道的“励志偶像”。
所以啊,67岁登基这事儿,还真不是瞎编的。它不仅记载在正史里,更藏在武则天一辈子的奋斗故事里。从14岁进宫到67岁称帝,这五十多年里,她经历过背叛,遭遇过陷害,失去过亲人,可从来没放弃过自己的目标。这种“活到老、拼到老”的精神,放到今天也照样能打。如果换做是你,67岁的时候,还敢不敢像武则天这样,为了心里的目标再拼一把?是选择含饴弄孙、安享晚年,还是像她一样,觉得“人生下半场,才刚刚开始”?估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但不管怎么选,武则天67岁登基的故事,都值得咱们记住:只要心里有光,什么时候开始都不算晚。
来源:渺水三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