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肺癌诊疗领域,多学科诊疗(MDT)模式凭借整合多学科专业优势、打破学科壁垒的特点,成为提升复杂肺癌诊疗精准度与患者生存率的关键。8月15日,第五期“肺常守护,北京胸科医院MDT云端护航行动”直播活动如期而至。主持人、北京胸科医院肿瘤中心钱哲教授介绍,在此前的
整理:淡然清欢、年去岁来、雨过天晴
审核:张蕻梅、钱哲、鹰版
在肺癌诊疗领域,多学科诊疗(MDT)模式凭借整合多学科专业优势、打破学科壁垒的特点,成为提升复杂肺癌诊疗精准度与患者生存率的关键。8月15日,第五期“肺常守护,北京胸科医院MDT云端护航行动”直播活动如期而至。主持人、北京胸科医院肿瘤中心钱哲教授介绍,在此前的活动中,来自北京胸科医院多个学科的专家团队,为众多患者提供了全面、科学的诊疗建议。但由于线上会诊需求较多且名额有限,为进一步满足患者需要,院方已于每周三下午固定开设MDT会诊,患者可周三上午挂肿瘤普通门诊,经门诊医生评估后,获得更系统、更个性化的诊疗服务。
为了让更多患者及家属能从活动中汲取有用信息,小编精心梳理了第五期直播活动中的全程精华内容,以期让更多患者能够从中获益。
主持人
钱 哲 教授 北京胸科医院肿瘤中心
讨论专家:
林 根 教授 北京胸科医院肿瘤中心
王群慧 教授 北京胸科医院综合科
杨 磊 教授 北京胸科医院胸外科
张 旭 教授 北京胸科医院放疗科
贺 伟 教授 北京胸科医院医学影像科
穆 晶 教授 北京胸科医院病理科
病例一:罕见鳞癌ALK阳性的诊疗探讨
向下滑动图片查看详细病例
患者诉求:
1、可以用外科手术治疗吗?
2、如果已经没有手术机会,后续还有哪些治疗方案?
3、如何平衡患者肝功能和化疗靶向药物的使用?
穆晶教授
该病例比较特殊。患者为年轻女性,肺部存在双病灶,一处靠近肺门,另一处为靠近基底段的周围型病灶。通过气管镜活检,明确病理结果为鳞癌,免疫组化显示ALK阳性。由于鳞癌患者中ALK阳性的情况极为罕见,当地医院进一步开展FISH检测,结果显示ALK阴性,免疫组化结果支持鳞癌诊断。
因未亲眼查看切片,仅从病例情况分析,年轻女性患肺鳞癌的概率极低。个人在临床中,若遇到年轻女性患鳞癌情况,通常先进行系统检查,如PET-CT等,其次需排查鼻咽部、女性生殖系统(如宫颈、皮肤等部位)是否存在鳞癌病变,并确认肺部病灶是否为原发病灶。
对此,建议对患者靠近基底段的周围型病灶进行穿刺活检以获取病理样本。一方面可对免疫组化进行分型,另一方面建议开展NGS检测。该检测不仅能查看常见EGFR突变与融合情况,还可了解肺癌伴随的基因变异状况。此外,患者曾使用ALK-TKI治疗,后因皮肤毒性较重而停用,目前正在服用阿来替尼,皮疹已消退。
临床中也遇过肺鳞癌ALK阳性病例。几年前曾发表过一篇个案,其中记载了一名不吸烟的女性肺鳞癌患者,同样为ALK阳性,使用克唑替尼治疗后效果显著。不过,对于肺鳞癌患者接受ALK-TKI治疗是否能获益,目前仍存在争议。
针对现患者,还是存在腺鳞癌的可能性。由于气管镜活检具有局限性,患者的病灶在分子或组化表达上可能存在腺成分。因此,建议患者再次进行病理检查,最好对靠近基底段的周围型病灶进行穿刺,以开展更系统、全面的病理检查与检测。
张旭教授
从放疗角度而言,一次性覆盖所有病灶的难度较大。结合当前患者的病灶及转移蔓延情况,应优先采用全身治疗,同时密切观察病灶变化。若病灶出现缩小或保持稳定,可通过多学科会诊明确各病灶的治疗顺序,再逐一进行针对性治疗。
王群慧教授
该患者在气管镜检查中,可见左主支气管黏膜下有隆起,表面充血,医生对隆起远端结节进行活检,确诊为鳞癌伴严重非典型增生。影像显示左肺下叶前基底段存在实性肿物,8L区,左肺下淋巴结及隆突下淋巴结均有转移。
由此引发对双原发肿瘤可能性的思考:左主支气管隆突上的结节可能为一个肿瘤,而左肺下叶前基底段的病变可能为另一原发肿瘤,因此对左肺下叶前基底段进行活检十分必要。关于针对ALK融合的阿来替尼治疗,结合前面所述,患者目前未出现新的不良反应,皮疹已恢复。但仍应优先明确诊断,需再次进行穿刺活检,依据病理及基因检测结果确定后续治疗方案,包括是否继续使用阿来替尼。需注意的是,阿来替尼可能引发皮疹,且对肝功能存在一定影响。当务之急是明确患者病原为双原发肿瘤还是单一鳞癌,可通过对左肺下叶前基底段病灶穿刺来确认。
此外,关于手术可行性,参考7月14日的PET-CT结果显示,除左肺下叶前基底段结节外,还有其他多发肺结节,考虑转移,还涉及肾上腺的转移可能,因此暂时不应考虑手术,核心任务是尽快明确病理诊断。
杨磊教授
依据患者提供的资料,第二次化疗后,其就诊医院曾计划进行左全肺切除术,但因考虑手术损伤较大而未实施。关于外科手术的可行性,需从以下几方面考量:
第一,需明确肾上腺结节是否为转移。若确认为远处转移,且存在单发转移灶,手术还可以考虑,但同时其他部位也疑似有远处转移,则外科手术暂不纳入考虑范围。
第二,若决定手术,左全肺切除的可能性较大,但需评估能否保留左肺上叶。支气管镜检查中,未观察到左肺上叶开口及开口以内的问题,仅可见病灶始于左主支气管自隆突下两厘米处。若左肺上叶开口正常,可考虑实施袖状切除术。
第三,左肺下叶静脉存在心包外受侵情况,若进行手术,需打开心包处理左侧下肺静脉。综上,建议先进行再次活检,待活检结果出来后进行充分评估,再确定进一步的治疗方案。
林根教授
能否进行手术,取决于以下几点:首先是疾病分期为Ⅲ期还是Ⅳ期,这需要明确肾上腺是否存在转移。若原治疗前无相关表现,短时间内出现肾上腺结节且伴有高代谢,建议通过B超引导下的肾上腺结节穿刺进一步证实。若为Ⅳ期,则以全身治疗为主,辅以局部处理,但难以达到根治效果。由于融合淋巴结无法实现完全切除,因此不太倾向于手术。
同意穆晶教授上述观点,患者需考虑肺腺鳞癌或双原发肿瘤的可能,其中肺腺鳞癌的可能性大于双原发肿瘤。因为单纯鳞癌出现ALK阳性的情况极为少见,但无论病理结果如何,需关注ALK抑制剂的疗效。若用药有效,需重新评估阿来替尼的疗效程度,因此再次复查至关重要。
关于肝功能损害,目前通过服用保肝药物通常可缓解和控制,在平衡疗效与副作用的前提下,若能保证治疗效果,可继续使用ALK抑制剂。
病例二:靶向联合方案及放疗时机的选择
向下滑动图片查看详细病例
患者诉求:
1、是否需要放疗全身病灶或是否在某个节点进行低剂量化疗?
2、是否需要轮换靶向药?
杨磊教授
外科治疗已经不太适合该患者。首先,患者存在多发转移的情况;其次,从肿瘤病变的位置来看,若进行手术,切除范围可能过大。因此,外科手术没有太大意义,治疗仍应以全身治疗为主。若有机会,还可以辅以放疗。
张旭教授
该患者存在骨转移病灶,甚至还有纵膈及锁骨上的病灶,可定期观察,择机进行局部治疗。对于晚期患者的治疗,仍以全身治疗为主,待病灶稳定或缩小后,可寻找机会对局部病灶进行彻底根治。
王群慧教授
该患者的治疗周期较长,从2021年确诊至今已近五年。纵观其治疗过程,有三个节点的治疗效果尤为显著:第一个节点是2021年开始服用奥希替尼,疗效达到部分缓解(PR),无进展生存期(PFS)为一年;第二个节点是采用免疫联合化疗,并加入贝伐珠单抗的临床研究,疗效同样达到PR,PFS为两年,治疗满两年后还有一段空窗期,从出组后的8月到12月病情均未进展;第三个节点是2025年2月起服用达可替尼联合卡马替尼,肿瘤明显缩小,从3.9cm缩小至1.2cm后又到2.0cm,同样达到PR,截至8月已有半年,后续疗效有待观察。
从这三个节点可以看出,对于EGFR阳性患者的治疗有以下要点:首先,针对敏感突变的患者,三代TKI效果显著,这一点在该患者身上体现得较为明显。其次,对于三代TKI耐药后的患者,无论是采用化疗联合免疫和抗血管治疗,还是化疗联合伊沃西,都是可行的治疗手段,具体需根据患者耐药途径确定;若耐药途径不明确,化疗联合免疫联合抗血管治疗对患者而言仍是一种有效的治疗选择。
此外,达可替尼为二代靶向药,卡马替尼为Ⅰb类MET抑制剂。2024年12月患者病情进展后进行穿刺活检,病理诊断为腺癌,且存在MET过表达(三个加号),但未发现MET扩增。对于EGFR突变患者,旁路激活是常见的耐药途径,其中MET扩增和MET过表达较为常见,且MET过表达可能比MET扩增更为多见。
目前的临床研究显示,针对MET扩增的患者,采用EGFR-TKI联合MET抑制剂(如赛沃替尼)的治疗方案,有效率可达40%以上;还有一些Ⅱ期研究及INSIGHT等研究,入组患者包括MET扩增和MET过表达人群,采用三代TKI(如奥希替尼)联合MET抑制剂方案,有效率多在40%至50%以上,PFS可达七个月以上。该患者目前的获益可能正是来自于联合使用MET抑制剂,且取得了较好疗效。虽然其治疗方案并非研究中常用的三代TKI联合MET抑制剂,但只要有效,且患者耐受性良好(如无明显水肿、肝肾功能损害等),可以继续应用。
另外,依据提供的2025年影像报告,患者病灶已很小,此时适时加入放疗可能有助于延长总体PFS。对于达到最佳疗效的患者,采用姑息性放疗也是可行的选择。
穆晶教授
该患者在治疗出现耐药时,于2024年12月再次进行病理活检,这一时机的选择对后续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此次活检不仅从组织形态及免疫组化上明确诊断为肺腺癌,还通过基因检测显示,其病理组织学类型未发生转化,且未出现提示耐药突变的扩增或MET14跳突。同时,及时进行的免疫组化显示蛋白过表达(三个加号),这可能是EGFR-TKI治疗发生耐药的一个机制。总体而言,该患者的病理诊断清晰明确,过程中未出现太多波折。
贺伟教授
此次讨论的病例多为诊断明确的案例,主要聚焦后续诊疗问题。该患者符合典型的周围性肺癌表现,伴有淋巴结转移和骨转移。2021年的PET-CT曾提示髂骨代谢略高,当时骨转移待排除;2024年则明确髂骨转移。至于该髂骨转移是否为新出现的病灶,目前尚不明确。整体来看,患者的各项检查及报告均清晰规范,影像方面暂无补充内容。
林根教授
该患者的病情并非特别复杂,十分认同各位专家的意见。有些患者看似存在诸多问题,但实际上大家的意见高度统一。对于这类患者,未来或许可以参照MDT讨论的简易程序,将已达成共识的内容直接告知患者,这样既能让信息更清晰,也能把更多时间留给复杂病例或存在争议的病例。
具体到该患者,首先应让其安心,目前的治疗方案有效,只要疗效尚可且副作用在可耐受范围内,就继续用药。同时,可进行局部处理,处理前进行一次PET-CT,明确高代谢部位后进行放疗,只要病灶不是特别多,这种做法是可行的。
病例三:KRAS G12R的治疗方案探索
向下滑动图片查看详细病例
患者诉求:
依据目前的治疗效果,是否意味着已经出现疾病进展?
穆晶教授
该患者的病理信息涉及三次检查。第一次是2023年10月,通过气管镜检查初步诊断为低分化腺癌,PD-L1蛋白表达TPS为70%,存在KRAS G12R错义突变。依据此诊断结果,患者接受化疗联合免疫的新辅助治疗,之后进行手术切除。手术切除的肺内多病灶共四个,包括靠近肺门、后端及前段早癌的小病灶。
术后病理进一步确认诊断,并明确了组织学亚型,包含腺泡、乳头、贴壁成分,未发现微乳头、筛状结构等更高级别亚型成分,仍维持原发肺腺癌的诊断。同时,通过组织学形态判读评估新辅助治疗疗效,其中肺门旁的病灶(病灶一)残存活肿瘤细胞约3%,因小于10%,判定为显著病理缓解,表明术前化疗联合免疫的新辅助治疗效果显著。
患者术后出现肾上腺转移时,对转移部位进行活检,明确为肺腺癌转移,PD-L1检测结果约25%,属于较高阳性表达(PD-L1表达具有较强异质性,70%与25%均属相对较高表达)。此外,肾上腺转移灶仍存在KRAS G12R突变,其病理类型及基因改变与原发灶一致。目前,KRAS G12C已有可用靶向药,但对于KRAS G12R突变,相关抑制剂是否能涵盖该靶点,仍需进一步了解。
贺伟教授
该患者初次PET-CT标注了多个部位,包括右上肺尖段斜裂前方及纵隔旁。从影像形态学角度思考,需判断右上肺的这两个病变是否均为原发病变,或是胸膜下病变为原发灶、纵隔旁病变为肺内淋巴结。同时,肺门、4R区存在淋巴结,2R区淋巴结虽不大但代谢增高,总体可确定存在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转移。
新辅助治疗后,术前PET-CT显示右上肺外侧及纵隔旁的两个病变、相关淋巴结均明显缩小,部分淋巴结甚至基本消失,疗效显著。
术后出现复发,双肺多发结节、胸膜结节及右侧肾上腺占位均呈高代谢,提示病变进展。治疗后,2025年4月与1月的影像对比显示,右上肺部分层面有好转,但左上肺个别病变看似增大(可能因体位或层面不一致所致,具体以报告为准),总体呈稳定状态。
关于腹部右侧肾上腺的影像,仅提供了6 月7日和7月27日的两张图,且层面可能不完全一致。从这两张图来看,7月27日的病灶(呈葫芦形)较6月7日有所增大,提示可能进展。以上为影像方面的评判内容。
王群慧教授
由于影像截图来自云胶片,有时定位可能不够精准,但依据现有报告,肺部整体变化处于稳定状态。6月与7月的腹部影像报告显示,病灶最长径无变化,仅短径存在变化。该患者接受了新辅助治疗及手术,术前根据PET-CT所示的高代谢淋巴结位置判断,分期接近Ⅲb期。对于此类患者,通常会如何处理?其纵隔内右上气管旁的淋巴结位置,大致接近2R及4R区。
杨磊教授
2R区及4R区的淋巴结在手术中通常能够清扫干净。该患者的淋巴结未出现融合成团的情况,术中一般可彻底清除。从术后病理来看,清扫效果较好,较为干净。不过,即便术中认为清扫彻底,仍有部分患者会在较短时间内出现突发转移,这种情况确实存在。
一般而言,若PET-CT已证实存在转移,目前多采用新辅助治疗。2R区的淋巴结是可以切除的,进行2R区和4R区淋巴结清扫时,需处理上腔静脉与气管之间的区域,向上至胸膜顶,向下至静脉弓下方直至肺门,底面到达无名动脉。除了那些较大或融合成团且延伸至颈部的淋巴结外,该部位的淋巴结通常能清扫干净。
张旭教授
在患者全身控制相对稳定的前提下,若发现肾上腺存在局部进展且病理已明确,建议及时对肾上腺转移灶进行局部放疗。这种治疗手段应用广泛且技术成熟。对比患者近期肾上腺的两次影像,病灶在影像上呈现变大、变饱满的状态。在确保肝功能不受损的情况下,可加大放疗的单次剂量、缩短疗程,通过较强的局部姑息放疗,实现对该病灶的良好控制。
王群慧教授
患者经新辅助治疗后出现转移,经化疗联合免疫治疗后,目前病情较为稳定,肺上的病灶处于稳定状态。腹部右侧肾上腺的病灶,从报告来看,长径无大小变化,但短径较之前有所增大,从临床肿瘤进展判断仍属稳定。对于前期出现的右侧肾上腺转移,可采用放疗进行有效的姑息性治疗。
林根教授
仍需关注基因检测结果,此前的讨论中未涉及这一内容。患者耐药后再次进行的基因检测结果显示,KRAS G12R目前无对应的靶向治疗药物,但存在两个值得关注的点:一是IDH1基因突变,该突变在胶质瘤中有相关潜在用药,但在肺癌中的效果尚不明确;二是FGFR1融合,不过这种融合并非常规有明确疗效的类型,常规有效的融合多为FGFR的5'端与其他基因融合,且融合区域不影响其激酶区域,这类情况在胆囊癌等癌症中存在相应靶点。
目前患者的治疗疗效可能已进入瓶颈期,尽管长径无明显变化,但肿瘤体积已开始增长,预计后续一两个月内肿瘤可能会继续增大,病情存在进展趋势,此时需要讨论后续治疗方案。患者虽有一些潜在的基因异常,但并非当前非常明确的可用药靶点,需要进一步深入讨论。患者后续治疗方案的选择相对有限,可以探讨IDH1突变及上述FGFR1融合是否可能带来超出常规治疗的潜在用药可能。此外,尽管患者PD-L1表达超过50%、TMB为H,但初始免疫治疗疗效不佳,后续是否可改用其他免疫治疗也需考量,不过其术前新辅助治疗过程中免疫治疗的效果未达理想状态。
若患者后续治疗陷入困境,可关注IDH1突变,因其突变深度较高。目前针对IDH1突变的治疗药物较多,且部分已在中国获批,所以在没有标准治疗方案的情况下,似乎可以尝试使用这些药物,后续可根据患者情况进行提醒。但需注意的是,这些探索性治疗方案可能并非常规手段。
结束语
在活动最后,林根教授总结道:此次近两小时的讨论解决了三位病人的相关疑惑。多学科讨论是指内科、外科、放疗、影像、病理等多个学科的专业人员共同为患者制定适宜的治疗方案,能够让患者少走弯路,获得最恰当的治疗,同时减轻经济负担,是一种省时、省力、省钱且有效的途径。所有屏幕前的听众及患者朋友都应明确,多学科诊疗是肿瘤诊疗的基本模式,此次讨论过程也展现了各学科相互探讨、最终形成决议的过程。未来,希望对于那些已形成高度一致认识、不存在争议的病例,能参照常规MDT简易程序,在患者有需求时给予肯定答复;进而将更多时间用于确实存在难度、需要多学科深入研讨才能给出恰当建议的病例。
“肺常守护,北京胸科医院MDT云端护航行动”未来也会根据患者需求持续改进,力求为更多患者提供服务,也希望每月的讨论能形成常规,为大家照亮前行之路。后续,直播活动将调整为每月9号定期开展,敬请持续关注,让我们共同守护肺部健康。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
患者门诊申请肿瘤多学科诊疗(MDT)流程
1
服务对象
自愿申请或门诊出诊医生认为有必要行肿瘤多学科诊疗的患者。
2
服务时间
每周三下午15时至16时
3
依据当日肿瘤MDT排班医生级别收费
4
服务要求
由当日肿瘤MDT主席给予患者及家属诊疗结论。
具体执行流程
1
患者于当日上午肿瘤门诊就诊(各级别均可,建议挂肿瘤科普通号即可)
2
由出诊医师审核患者携带资料是否完整,是否可供MDT专家进行讨论研判。资料不完整者予以告知患者待资料完善后再行就诊。
3
资料完整、需求合理的患者可由出诊医生协助患者完成当日MDT专家号预约(依据当日我院MDT排班专家职称予以挂号)。
4
患者缴费挂号后请出诊医师书写MDT会诊申请单,让患者或者家属于下午会诊时交给当日MDT秘书。
5
告知患者当日下午14时于我院手术室二楼家属等候区等待,将完整资料和会诊单交给当日MDT秘书。
6
经MDT讨论后由MDT秘书将结论书写于会诊单上并由当日MDT主席向患者或其家属解释诊疗结论。
来源:与癌共舞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