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结果九三阅兵刚结束,在北京拿到想要的承诺后,普京刚回国,就对乌克兰下最后通牒,“若谈判不果,将以武力结束战争”。
还记得普京刚到中国那会儿,外界就开始猜测:这次东方之行会不会让俄罗斯在俄乌问题上的态度出现变化?
结果九三阅兵刚结束,在北京拿到想要的承诺后,普京刚回国,就对乌克兰下最后通牒,“若谈判不果,将以武力结束战争”。
紧接着,白宫就放出消息,特朗普准备与泽连斯基打电话。这一系列看似突然的外交动作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深意?
首先,来看看普京在北京到底拿到了什么“底气”。
最受关注的莫过于中俄蒙三方签的“西伯利亚力量-2”天然气管道备忘录,要知道,西方制裁下,俄气在欧洲的市场份额大不如前,现在跟中国敲定新的商业协议,相当于给俄能源出口找了个稳定的“东方靠山”。
管道建成后,俄罗斯将每年经蒙古国向中国运输多达50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期限为30年。
光有经济支撑还不够,与金正恩的会面,也让普京十分满意,尤其是金正恩的承诺,“只要能帮上俄罗斯,朝鲜肯定尽力,这是兄弟该做的”。
再加上之前两国签署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条约》,这等于在军事层面又给俄罗斯加了一层保障。
这还不算九三阅兵,在中俄“背靠背”关系的基础上,给俄罗斯吃的“定心丸”。
有了这些“底牌”,普京回国后对乌克兰的态度自然更加强硬。
之前俄乌断断续续谈过几次,每次都卡在领土、安全保障这些核心问题上,乌克兰仗着西方援助不愿让步,俄罗斯也没找到能打破僵局的突破口。
现在有了东方的经济和军事支持,普京显然是想通过这种“最后通牒”式的表态,逼乌克兰在谈判桌上认清现实,要么坐下来好好谈,要么就面对俄罗斯更猛烈的军事行动。
不过乌克兰也没软下来。泽连斯基先是放话,“在莫斯科谈首脑会议根本不可能接受”,还列出奥地利、瑞士这些愿意承办会谈的中立国家,意思很明确:要谈可以,但得按乌克兰的规矩来。
并且在见欧洲官员时,泽连斯基又强调,“没看到俄罗斯想结束战争的迹象”,话里话外都在盼着西方盟友能再给俄罗斯加点压力。
这种态度其实也不难理解,毕竟一旦在谈判中让步,尤其是在乌东领土问题上松口,泽连斯基在国内的支持率恐怕会一落千丈,甚至可能直接断送政治生涯。
就在俄乌双方僵持不下的时候,特朗普突然插了进来,急着跟泽连斯基通电话。
这已经不是他第一次这么做了,今年8月普特会之后,他就跟泽连斯基聊过和平方案。
这次选择在普京发通牒后联系,算盘其实打得很清楚:
一方面,美国得牢牢抓住对俄乌局势的话语权,不能让俄罗斯借着伙伴的支持独占主动权;
另一方面,特朗普一直把“解决俄乌冲突”当作自己的政治筹码,甚至想借此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但特朗普的“和平努力”,在泽连斯基那里未必能行得通。
后者不会、也根本不敢让步,现在只能死拼到底,但关键是美欧的援助也有红线,一旦越过就将直面俄罗斯的打击,所以问题就很明显。
没有美国和欧洲的援助,乌克兰根本顶不住俄罗斯的军事压力;可要是在谈判中让步,又没法向国内民众交代。
欧盟“一把手”冯德莱恩前几天倒是叫嚣要向乌克兰派数万人的多国部队,还强调“得到了美国支持”,结果立马就遭到德国公开拆台,抨击冯德莱恩根本没有权力。
想想也是,欧洲国家在俄乌冲突中的处境十分尴尬,一方面是乌克兰的盟友,或多或少都要提供了一定支持;但另一方面,欧洲国家又依赖俄罗斯的能源。
随着冲突的持续,欧洲国家内部对是否继续加大对乌支持以及如何处理与俄罗斯的关系出现分歧。一些国家开始考虑自身经济利益,担心持续制裁俄罗斯会对本国经济造成过大冲击。
联合国倒是一直喊着要停火谈判,秘书长古特雷斯跑前跑后,可根本没人真听。
俄罗斯说“乌克兰没诚意谈”,乌克兰说“俄罗斯的通牒是想吞并领土”,双方各执一词,谁都不肯先退一步。
说白了,在大国博弈的棋局里,联合国的调解更像是“隔靴搔痒”,真正能决定局势走向的,还是俄罗斯和美国。
现在再看俄乌局势,普京有了伙伴的支持,态度只会更硬;
泽连斯基抱着西方援助和国内政治前途不放,也不会轻易让步;
特朗普想靠“和平牌”捞政治资本,却未必能协调好各方利益。
接下来到底是谈判桌前有转机,还是战场上再升级?恐怕还要等一等才能见分晓。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场围绕俄乌冲突的博弈,只会越来越复杂,不会轻易落幕。
来源:镇远校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