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争先布局,零碳园区建设热潮涌起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04 17:34 1

摘要:碳园区建设已从地方性试点和企业自发行为,迅速上升为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和战略部署。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建立一批零碳园区”的概念,2025年两会再次强调全国建设一批零碳园区。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于2025年上半年联合印发《关于

一场围绕绿色工业革命的国家级竞赛已经拉开帷幕。

碳园区建设已从地方性试点和企业自发行为,迅速上升为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和战略部署。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建立一批零碳园区”的概念,2025年两会再次强调全国建设一批零碳园区。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于2025年上半年联合印发《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标志着零碳园区已成为中国实现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挑战的核心抓手。央视和人民日报等权威媒体对零碳园区进行了密集点赞和报道。

01

我国零碳园区建设发展现状

随着“双碳”目标持续推进,零碳园区建设已经成为工业低碳转型的关键。近年来,我国高度关注各类园区的低碳化、零碳化发展趋势,不断在国家层面出台园区绿色转型政策指导。2024年12月12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到“零碳园区”相关概念,明确将推动建立一批零碳园区。12月13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书记、部长金壮龙主持召开党组扩大会议,指出要深入推动工业绿色低碳发展,实施工业节能降碳行动,建设一批零碳工厂、零碳工业园区,促进工业资源规模化、高值化利用。12月26日至27日,全国工业和信息化会议指出,要推动工业绿色低碳发展。优化绿色制造和服务体系,新培育一批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要加大工业节能降碳力度,探索推进零碳工厂、零碳工业园区建设。提升工业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水平,培育壮大绿色低碳产业。

2025年1月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赵辰昕在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将会加快建立零碳园区、零碳社区和零碳乡村,进一步明确零碳园区建设在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中的重要地位。3月5日,“零碳园区”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5月22日,生态环境部等15部门联合出台《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标准体系建设方案》,在减缓气候变化标准方面,文件再次明确要重点加快制定零碳工厂、零碳园区、低碳城市评价导则,研究与制定工厂、企业、园区低碳/零碳声明及活动碳中和认证的流程和规范,加强与全球品牌企业所采纳的企业净零排放承诺,企业碳中和目标等标准的衔接。7月8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明确支持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建成一批零碳园区,逐步完善相关规划设计、技术装备、商业模式和管理规范,有计划、分步骤推进各类园区低碳化零碳化改造,助力园区和企业减碳增效。

02

各省零碳园区建设情况

江苏省:

江苏省由发改委牵头起草了《零碳园区建设指南》(拟定为地方标准DB32/T),指导省级及以上开发区开展零碳园区建设,并为省级和设区市政府认定零碳园区提供依据。

指南明确了零碳园区的定义,即通过规划设计、技术改造和管理创新将园区内生产生活产生的CO₂排放降至“近零”并具备进一步达成净零的条件。

江苏的建设指南涵盖总体原则、建设内容和绩效评价等方面。基本条件上,江苏要求零碳园区主体应为列入国家开发区目录的省级及以上园区(或经批准的新兴产业园区),园区范围可为整体或“园中园”但边界清晰,并且近3年无重大安全环保事故。

建设内容上,江苏重点从基础设施、能源供给、能耗管理、清洁生产、资源循环、运营管理、绿色低碳创新七个方面提出具体要求。江苏还建立了绩效评价机制,以衡量园区零碳建设成效。

安徽省:

安徽省发布了《安徽省零碳产业园区建设方案(试行)》,提出到2027年打造5个以上零碳产业示范园区、到2030年累计建成20个以上零碳产业园区。

方案围绕“双碳”战略,以建设制造强省为目标,坚持政府主导、市场引导,分步实施园区绿色转型。

安徽明确了一系列重点任务,包括建设园区能碳管理数字平台、突破零碳关键技术、构建清洁能源供给体系、提升资源循环利用、培育绿色低碳产业等。

同时,安徽制定了配套的地方标准体系,附有园区创建准入标准、建设指南和评价指标体系等文件,通过标准规范引领零碳园区建设,为全面绿色转型提供支撑。

浙江省:

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在2024年制定并印发了《浙江省绿色低碳工业园区建设评价导则(2024版)》,同步发布了《浙江省绿色低碳工厂建设评价导则(2024版)》。

浙江聚焦工业园区的绿色低碳转型,强调将“亩均论英雄”等绩效评价融入园区管理,要求园区按照工业项目用地控制指标开展企业绩效评价,提高土地和能源利用效率。

导则提出了园区创建的基本要求,规定未满足基本要求的园区不能被评定为绿色低碳园区。浙江通过园区自评价、第三方评价和主管部门复核等程序开展认定,并实行动态管理,对已认定园区进行跟踪复查。

浙江的特色在于将低碳园区建设与先进制造业发展和数字化改革相结合,注重能效“领跑者”制度和企业亩产效益评价,提升园区绿色发展水平。

贵州省:

贵州省工信厅编制发布了《贵州省零碳工业园区评价要求(暂行)》(2024年),供园区对照指标体系创建零碳工业园区,并依据该文件开展评价工作。

这一指导性文件贯彻国家及贵州省绿色低碳发展的政策和标准规范。贵州的评价要求涵盖了园区能源结构、碳排放控制、资源循环利用等方面的指标体系,旨在推进园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助力工业领域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在评价机制上,贵州采用园区自评与第三方评价相结合的模式:园区可自行对照标准进行全面评价并承诺材料真实性,第三方机构可受托开展独立评价,两者均需对评价结论的客观真实性负责。

此外,贵州省还同步出台了《贵州省零碳工厂评价要求(2024年)》,形成园区和工厂两个层面的零碳评价体系,以示范带动企业减碳。

云南省:

云南省发挥清洁能源优势,积极探索零碳园区建设路径。省发展改革委会同工信厅制定了《云南省推动零碳园区建设工作方案》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系统谋划通过产业优化、能源增效、资源循环、设施共享、固碳增汇、数字管理等多种措施,实现园区二氧化碳排放与吸收趋于平衡,打造产、生活、生态深度融合的零碳园区。

云南提出到2025年组织创建15个零碳园区,已公布首批5个试点园区名单(如安宁产业园新能源电池片区、曲靖经开区等),这些园区在资源禀赋和零碳实现路径上各有特色。

云南零碳园区建设突出“五个方面工作”:一是配置多元清洁能源,实现园区增量产业100%使用绿电;二是推行绿色供应链,梯级利用工业余热余压,循环利用废水废气废渣,以降低传统产业能耗碳排放;三是建设园区能源碳排放数字化管理平台,实现能源资源优化配置和精细化管理;四是对标国际,提高重点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标准和认证,凸显“云南制造”低碳价值;五是完善绿色交通、绿色建筑和园区绿化布局,发展多式联运的低碳物流、推广低碳建筑、一体化绿美园区等。通过这些举措,云南力争打造全国零碳园区样板,吸引高附加值产业集聚,发挥绿色能源对制造业的赋能作用。

广东省:

广东依托行业组织制定了零碳园区评价标准。广东省低碳发展促进会发布了团体标准《低碳/零碳园区评定规范》(T/GDLC 019—2024),对低碳园区和零碳园区的评定条件、指标和流程作出明确规定。

该标准设置了三级指标体系,总分100分,并按得分将园区评定为低碳、碳中和、近零碳、零碳四个等级。

其中零碳园区要求园区实现净零排放,得分在90分以上。评定规范明确了基本条件(如近3年无重大事故)和评价指标,并给出评分细则和申请、评审流程。园区可自愿向广东省低碳发展促进会提交申请,由专家组依据指标评分评定等级。通过评定的园区由协会授予称号和牌匾,有效期3年,并定期复查,未达标者限期整改,整改后仍不达标将撤销称号。

广东以社会团体标准形式先行探索园区低碳评级机制,为政府制定零碳园区政策提供参考。

其他地区:

目前国内其他省份也在积极推进相关工作。例如内蒙古自治区已发布地方标准《零碳产业园区建设规范》(DB15/T 2948-2023),为自治区内园区低碳转型提供了标准指引。

山西省则尚未出台官方标准,近期由山西省环境科学学会牵头制定团体标准《零碳(近零碳)产业园区创建与评价技术规范》,以填补标准空白。

山西标准编制过程中广泛借鉴了北京、上海、天津等地行业协会以及国家级团体的零碳园区标准,并结合山西自身产业和能源特征,探索具有山西特色的近零碳园区发展模式。

这表明对于尚未制定省级政策的地区,通过参考其他地区经验和国家标准来加紧布局零碳园区建设,已成为一大趋势。

03

零碳园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关于建立一批零碳园区的会议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有助于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精细化,促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零碳园区标准体系是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在微观层面的具体体现。近年来,我国陆续出台了地方标准或行业标准,今后将加快国家级标准等制度体系落地。2025年是“双碳”目标提出5周年,预计零碳园区标准体系将更加规范和健全。

第二,有助于深化落实“双碳”目标,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从低碳化向碳中和化升级转型。在实现碳达峰之前,适时布局零碳发展,谋划实现碳中和发展路径,正是落实“双碳”目标战略的应有之义。规范的零碳园区建设,是在设计、规划等各阶段各环节都融入碳中和理念,综合运用节能、减排、固碳等碳中和措施,实现园区范围内产业、能源等全领域全周期全链条的零碳发展,达到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与吸收自我平衡的生产、生态、生活深度融合的碳中和发展模式。

第三,有助于发展新质生产力,助力高质量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提出,打造绿色发展高地,打造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和动力源。零碳园区是技术、理念、制度创新的复合体,是绿色发展高地,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动力源,建设零碳园区是高质量发展的最新实践探索。

第四,有助于提升园区企业形象,提升产品核心竞争力。通过将“碳中和”融入企业长期发展战略,更好地体现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理念和价值,企业能够引领行业向低碳转型迈进,并树立行业绿色发展的标杆。零碳园区体现入园企业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和零碳发展理念,增强企业服务和产品的含绿量,有助于提升园区和企业国内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特别是有助于企业克服碳关税等绿色壁垒,提升国际竞争力。

04

我国零碳园区建设具有全球价值

我国特色的零碳园区的建立、推广和应用具有全球价值。

首先,在履行国家自主贡献方面发挥重要示范作用。根据《巴黎协定》的要求,特别是2023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8次缔约方大会“阿联酋共识”决议精神,各缔约方将于2025年提交新的国家自主贡献方案。零碳园区建设的中国碳中和实践将产生良好的示范效应,将为全球南方乃至全世界碳中和进程提供中国方案。

其次,有助于进一步展现中国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治理的领导力。当今世界,全球面临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环境污染三大环境风险挑战。与此同时,个别大国甚至扬言退出《巴黎协定》。

鉴于此,中国担当和中国方案尤为重要。新时期,中国实现了由全球环境治理参与者到引领者的重大转变,以“新三样”为代表的中国绿色低碳产品引领了全球绿色低碳未来,展现了中国塑造清洁美丽世界的领导力。零碳园区建设作为绿色零碳发展高地和动力源,必将成为中国展现引领全球碳中和发展领导力的重要舞台。

零碳园区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系统谋划、统筹推进。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同志表示,下一步将按照“谋划一批、建设一批、运行一批”的总体安排,确定首批国家级零碳园区建设名单,在试点探索、项目建设、资金安排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鼓励园区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和产业特点,科学论证、深入分析、综合测算,谋划建设零碳园区的路径方式,确保技术方案能操作、工程项目能落地、创新举措能实施、要素资金能保障。

来源:中国国际石油化工大会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