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东南欧巴尔干半岛有一个国家叫作阿尔巴尼亚,这个国家不大,只有2.87万平方公里,人口也不多,现如今也只有270多万人,但资源却多得惊人。
在东南欧巴尔干半岛有一个国家叫作阿尔巴尼亚,这个国家不大,只有2.87万平方公里,人口也不多,现如今也只有270多万人,但资源却多得惊人。
阿尔巴尼亚的铬矿储量是欧洲第一,石油和天然气非常多,森林覆盖率也很高,水资源和海洋资源更是十分丰富,关键是它还处在欧洲和地中海的要道上。
按理说,阿尔巴尼亚的发展应该会很好,在欧洲混个中上水平不是问题,可现实却是它至今仍然穷困,人均GDP远低于其他欧洲国家。
而在阿尔巴尼亚发展的一路上,得到过不少国家的扶持,苏联曾养它15年,我国也曾勒紧裤腰带援助它20多年,可以说是要什么给什么,它却是扶不起的阿斗,怎么都发展不起来,还演了一出农夫与蛇的故事。
阿尔巴尼亚是个十分悲催的国家,历史上曾长期被侵略,一战时期先后被奥匈帝国、意大利和法国占领,二战时期则先后被意大利和德国占领。
阿尔巴尼亚的独立,离开一个叫作恩维尔·霍查的人,与苏联和中国的恩恩怨怨,也都由他而起。
霍查出生于1908年,他家里很富裕,父亲早年经营布匹生意发家致富,他小时候成绩很好,读大学时加入法国共产党,回国后不久二战就爆发了,阿尔巴尼亚被意大利占领,他家的生意也一落千丈。
1941年,霍查牵头成立了阿尔巴尼亚共产党,他成为领导人之一,曾长期组织群众从事反法西斯活动,先后与意大利和德国打仗。
二战结束时,阿尔巴尼亚再次独立,霍查则凭借建党的威望及在二战中的表现,当选为政府首脑。
作为社会主义阵营的一员,阿尔巴尼亚一直都是苏联的小弟,霍查则对斯大林十分崇拜,便照着苏联那一套,在国内大搞农业集体化和工业国际化,还组建了秘密警察队伍,将那些反对他的人都扳倒,他也因此成为“斯大林第二”。
其实,早在二战时期,苏联就给了阿尔巴尼亚更多帮助,等到战争结束了,阿尔巴尼亚整个国家几乎被摧毁,苏联又及时伸出援手,斯大林很重视阿尔巴尼亚,扬言要把阿尔巴尼亚打造成为“地中海的社会主义灯塔”。
苏联的援助项目一个接着一个来到阿尔巴尼亚,从农业到工业进行了全方面扶持,派工程师、送设备,甚至帮阿尔巴尼亚修了个潜艇基地。
在军事上,苏联也一点都不小气,阿尔巴尼亚建国那一年,斯大林一口气送了2.4万支步枪和450门迫击炮,三年后又送了87辆最先进的T型坦克,苏联甚至在海边给阿尔巴尼亚建了一个现代化的军港,一艘艘军舰在港外一字排开,邻国看了那场面,都吓得直打哆嗦。
正因如此,霍查对斯大林忠心耿耿,阿尔巴尼亚也与苏联深度捆绑,甭管别人怎么挑事,他就是坚决不动摇。
但是,苏联从来都不是做慈善的,它在阿尔巴尼亚下了这么大血本,当然需要回报的。
1954年,斯大林对霍查说,既然军港已经建好了,那不如搞个苏阿联合海军基地,让苏军长期驻扎在阿尔巴尼亚,可以更好地保护阿尔巴尼亚的安全。
霍查一听,这分明是在侵占阿尔巴尼亚的主权,便死活不同意,斯大林对此意见很大,开始慢慢拆台,先是减少石油供应,紧接着撤专家和技术人员,到1961年时彻底停止援助,还要阿尔巴尼亚偿还4.3亿卢布的债务。
如此一来,阿尔巴尼亚的工业大多停摆,农业发展也开始滞后,就连街上的灯都时常不亮了。
而在此之前的1956年,斯大林去世后,赫鲁晓夫当权,很快就开始对斯大林进行批判,霍查认为这一做法是“修正主义”,加之苏联停了援助,便顺势跟苏联闹掰了。
前前后后,苏联一共援助了阿尔巴尼亚15年,阿尔巴尼亚的经济原本是有点起色的,但阿尔巴尼亚人太依赖苏联了,当苏联断了援助之后,结果就一夜回到解放前了,霍查算是白忙活了一场。
霍查一看这形势,百姓怨声很大,如果不解决问题,自己的位置就坐不稳了,便找上了我国。
而我国为了反对苏联霸权,便决定与阿尔巴尼亚相互扶持,尽管阿尔巴尼亚很弱,但多一个朋友就少一个敌人的道理,我们还是懂的。
我国与阿尔巴尼亚建交的时间比较早,早在成立的第二个月,双方就签订了友好条件,并确定了外交关系,是最早一批承认我国的国家之一。
1954年,阿尔巴尼亚与苏联开始产生裂痕的时候,我国就开始了援助,起初援助力度较小,一直到1961年之后才开始扩大规模。
1961年,霍查找到我国,当时我国与苏联也崩了,阿尔巴尼亚在国际上站队我国,我国很感动也很重视,便与阿尔巴尼亚签订了一大堆援助协议。
1961年,我国正处在三年困难时期,自己都吃不饱肚子,却对阿尔巴尼亚进行了大量无偿援助。
一个统计数据是,在1978年之前的20多年时间里,我国一共援助了阿尔巴尼亚75笔,总金额超过了100多亿人民币,那可是四十多年前的100亿啊!
援助的项目涉及到方方面面,农业、民用工业、军事工业,只要我国有的,全部照着给阿尔巴尼亚来一套,而且是最好的。
比如1961年我国援建的费里水电站,1967年完工之后,直接让阿尔巴尼亚的夜晚不再灭灯,就连大山里的农民都用上了电;
再比如纺织业,我国派遣专家和技术人员来到阿尔巴尼亚,将苏联留下的设备翻新,不足的再援助一些,直接让阿尔巴尼亚的棉布产量翻了五番,全国每人每年能多分3米。
在军事上,我国比苏联要更大方,没有交换条件,也不用在阿尔巴尼亚驻军。
1961年,我国提供的2.4万支56式步枪只是“见面礼”,不久又送了167架歼-6战斗机和890辆59式坦克,1970年12架歼-7又被停放到了阿尔巴尼亚的空军基地,我国甚至还在发罗拉湾搞了个地下洞库,能容纳50架战斗机。
我国的优质商品也大量涌入阿尔巴尼亚社会,都是低价出手或者无偿援助的,以至于霍查从来不抽国产烟,而是清一色的“大中华”。
而阿尔巴尼亚自己生产的劣质商品,诸如香烟、童装、纺织品等,根本就没人买,阿尔巴尼亚却硬塞给我们,我们还得付钱,而且超过市场价格。
在我国的帮助下,最新最好的设备和机械源源不断地来到阿尔巴尼亚,阿尔巴尼亚的经济基础越来越雄厚。
这么难能可贵的发展机会,阿尔巴尼亚硬是没发展起来,这是怎么回事?
原来,霍查看准了国际形势,认为我国迫切需要阿尔巴尼亚的支持,便“赖上了”我国,凡是涉及到技术方面的工作,他都不愿意去做,而是指望着我国出人出力。
驻阿大使耿飚晚年回忆说,有一次他与霍查聊起援助之事,霍查竟然对他说,“你们有的,我们也一定要有,你们帮助我们,就像哥哥帮助弟弟一样!”霍查还说,“不找你们要,我们还能找谁要呢!”
还有一次,我国某领导出访阿尔巴尼亚,风趣地问霍查,“你们拿了我们那么多东西,打算什么时候还呢?”霍查却回答说,“我根本没考虑这个问题!”
阿尔巴尼亚的管理水平也很差,我国省吃俭用援助的大量钢材、机械设备和精密仪器,他们却放在露天场所,结果生锈了都没人管;还有援助的一万多台拖拉机,竟然有3000多台因为没有油和零配件而停在田里不动,他们却不愿意学习如何维修,结果农民只能用牛耕地。
最可笑的是,阿尔巴尼亚竟然把我国最好的钢材拿去当电线杆使用,这简直是“大材小用”,而且海风吹烂了倒在地上都没人管。
当我国技术人员善意地提醒阿尔巴尼亚不要浪费时,他们却回答说,“没关系,坏了,没有了,中国再给嘛!”
看看,这样的领导人,这样的人民,就差张着嘴巴要我国给他喂饭了,能发展得起来吗?
即便如此,霍查却反对我国感到不满,他白天大谈援助,晚上却在日记中骂我们,根据他死后出版的日记,我们可以可以知道,从1962年开始,他就天天骂我们,理由是给少了,不及时或者其他莫名其妙的原因,一直到1978年才停止!
1972年,尼克松访华,霍查预感到中美关系将缓和,便感到非常生气,写了一封长达万字的信指责我们不能这么干,还问为什么不跟他商量。
1975年,阿尔巴尼亚总理谢胡找我国要50亿援助,我国只给了10亿,谢胡就很不高兴,竟然在国内张贴反华标语,在报纸上写文章大骂我国。
什么叫作白眼狼,阿尔巴尼亚就是!
1978年,我国一气之下停了援助,所有项目全部停工,专家和技术人员全部回国,一张图纸都不留下。
我们宁愿钱花了,也要把项目废掉。
扶不起的阿斗苏联走了,中国也走了,阿尔巴尼亚就只能靠自己了,但问题是,霍查把老本都掏干了,连启动资金都没有,结果只能玩完。
事情是这样的,就在我国不停援助阿尔巴尼亚的时候,霍查却在专注于干一件事,那就是修碉堡。
从六十年代初年开始,到七十年代末,在霍查的直接领导下,阿尔巴尼亚在全国一共修建了多达17.3万处碉堡,这些碉堡密密麻麻分布在全国各地,平均每平方公里4.7座,10个阿尔巴尼亚人就拥有一座碉堡。
为什么要修建这么多碉堡?
答案其实很简单,那就是霍查坚持“反苏又反美”,为了防止南斯拉夫或苏联入侵,霍查提出“御敌于国门之外”的口号,决定在全国修建碉堡阻止敌人进攻,毕竟阿尔巴尼亚人口少,兵力少,只能这么做。
为了修碉堡,霍查花了大把的钱,他还号召全国人民参与这件事,富有游击战经验的阿尔巴尼亚人还喊出了“一手拿镐,一手拿枪”的口号。
霍查每年都要花费六到七成的军费用于修碉堡,当时在阿尔巴尼亚国内,修碉堡比种粮食要重要得多。
但是,修碉堡的成本很高,20个小碉堡的成本与一公里路的成本相当,而阿尔巴尼亚是一个典型的山地国家,难度和代价可想而知。
总而言之,为了修碉堡,阿尔巴尼亚把老本都掏光了,从苏联和我国身上榨取的钱财,也都被霍查给挥霍光了。
不仅如此,霍查还大肆扩充军备,军费年年增长,阿尔巴尼亚国库里的钱,基本上都用在军事这一块了,极少用在经济建设上,全依赖我国帮忙。
结果,我国一停止援助,阿尔巴尼亚就傻眼了,没技术、没经验,也不愿意学,结果只能是工厂停工,全国停电,失业率节节攀高,经济发展一落千丈,想要找别人帮忙,却又找不到。
霍查说援助只能找我们要,但他没意识到,如果我们不给,就更没别人给了,他不珍惜与我国的友情,只能自食恶果。
1985年,霍查去世了,新上台的拉米兹·阿利娅想改变一下路数,结果底子是在烂到根了,根本找不到头绪。
1991年,受到东欧剧变的影响,阿尔巴尼亚进行了资本主义改造,贝里沙当选为第一届总统,开始实施市场经济,但这一步转型实在太难,而且遭遇重大失败。
改革开始后,在国有资产私有化的过程中,滋生了大量腐败,为了解决经济困境,贝里沙竟然允许融资基金从民间募资贷款给企业,结果发展成为庞氏骗局,百姓的钱投进去收不回来,而且随着通货膨胀而贬值,资产大幅缩水。
1997年,阿尔巴尼亚民间积蓄全部耗尽,庞氏骗局彻底“暴雷”,全国顿时乱作一团,愤怒的民众在街道上打砸商店,焚烧房屋,破坏电力、道路等基础建设,当时就死了1500多人,GDP直接缩水8%。
内战随之爆发,民众和政府军各自占领碉堡,形成了对峙之势,武器大量流入民间,武装组织四处都是,黑帮更是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随之而来的是人口贩卖和毒品走私,犯罪率飙升。
进入21世纪,阿尔巴尼亚的局势才有所好转,但经济基础全部毁掉了,苏联和中国援助项目的工地上都长满了野草。
因为地缘关系的影响,阿尔巴尼亚与周边国家谈不拢,导致贸易很不顺畅,想要加入欧盟却被拖延,结果一场能源危机,直接让阿尔巴尼亚电费和天然气费用暴涨,百姓生活更加困难。
一直到2009年以后,阿尔巴尼亚先后加入北约和欧盟,经济发展才稍微好了一点,但工业发展依然缓慢,农业占到国民生产总值的二分之一,人均GDP欧洲最低,也是欧洲最贫穷的国家。
如果有苏联或者中国的援助,阿尔巴尼亚绝对不是今天这个样子,那它为何扶不起呢?
其实,阿尔巴尼亚的贫穷不是天生的,而是自己几十年如一日作出来的,面对大国援助,霍查却不作为,坚持孤立主义,把苏联和中国先后气跑,结果把自己玩成了孤家寡人。
阿尔巴尼亚的整体管理水平也是很差劲的,那么多援助都浪费掉了,17万多座碉堡现在看来就是个笑话,没有防住别人,反而把自己拖垮,还成了内战的工具;而在社会转型过程中,抄苏联的作业都能抄错,硬是管不好只有二百多万人口的国家。
再加上,地缘政治不给力,国内内耗太严重,腐败、犯罪等问题日益加剧,将阿尔巴尼亚带入了贫困的恶性循环,要不是欧盟拉扯着,现在指不定更穷。
作为一个中国人,如果你去阿尔巴尼亚,最生气应该是我国援助的项目残留的痕迹,那都是我国劳动人民的血泪,却好心被当作驴肝肺!
来源:围炉煮酒话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