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是近期出台施行政策文件情况。一季度,总局围绕规范市场秩序和优化营商环境等方面,出台施行了《公平竞争审查条例实施办法》《网络交易执法协查暂行办法》《经营主体登记档案管理办法》《违法实施经营者集中行政处罚裁量权基准(试行)》《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
2025年一季度例行新闻发布会
3月28日上午,市场监管总局召开2025年一季度例行新闻发布会。以下为发布会文字实录:
市场监管总局新闻发言人、新闻宣传司司长王秋苹:
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市场监管总局2025年一季度例行新闻发布会。我先通报五个方面情况,之后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一是近期出台施行政策文件情况。一季度,总局围绕规范市场秩序和优化营商环境等方面,出台施行了《公平竞争审查条例实施办法》《网络交易执法协查暂行办法》《经营主体登记档案管理办法》《违法实施经营者集中行政处罚裁量权基准(试行)》《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监督管理规定》《集中用餐单位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监督管理规定》等一系列重要法律法规。其中,部分已经正式施行,其他的也将于近期陆续正式施行。
二是质量强链工作情况。2024年,市场监管系统综合运用计量、标准、检验检测和认证认可等质量基础设施助力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共实施质量强链项目952个,组建质量技术创新联合体889个,2087家链主企业、18万家链员企业、2952家赋能机构参与,实施重点攻关项目3176个,解决质量堵点卡点问题14391个。今年,我们将继续深入推进质量强链重大标志性项目,更好发挥质量基础设施在支撑产业建圈强链中的作用。
三是标准发布服务发展情况。今年以来,总局(国家标准委)已批准发布了711项国家标准,主要集中在百姓生活、信息技术、应急管理、农业农村等领域,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明确的规范与指引,在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等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近期总局还将围绕人工智能领域发布一系列国家标准,持续引领行业规范发展。
四是行风建设情况。2023年以来,总局在全系统开展了行风建设三年攻坚专项行动。去年是行风建设“深化拓展”年,累计核查处置问题线索超过3000条,推动解决了一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我们坚持依法履职,贯通推进行风建设、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坚持守正创新,着力推动市场监管理念、制度、作风不断优化,全系统形成了超百项制度性成果。总局委托专业机构开展了2024年市场监管系统行风满意度第三方评估,形成了行风满意度评估报告,今天将向社会正式发布,也请大家持续关注。
五是有关反垄断监管行政诉讼案件情况。托毕西公司不服总局有关审查决定及行政复议决定,向北京知识产权法院提起诉讼。经审理,北京知识产权法院依法作出判决,驳回原告托毕西公司的诉讼请求。该案判决书已于近日向社会公开。本案是2008年《反垄断法》施行以来首例经营者集中反垄断审查行政诉讼案,也是首次有经营者集中审查决定进入司法审理程序。该案判决明确了经营者集中审查的多个重要规则,体现了法治化营商环境的建设成果,也有助于增强经营主体对经营者集中审查的预期。
以上是我向大家通报的内容。下面进入提问环节,提问前请通报所在的新闻机构。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提问:
刚刚您介绍了国家标准的整体情况,其中提到总局近期将在人工智能领域出台一些国家标准,那么请您介绍下具体有哪些标准?未来这些标准会在推动产业发展中发挥什么作用?
随着人工智能产业和应用快速发展,去年年底,市场监管总局会同有关部门印发《国家人工智能产业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南》,对人工智能标准化工作进行了新一轮规划。今年以来,我们聚焦产业发展需求,加大标准供给力度,先后发布了人工智能大模型通用要求、测评指标与方法、服务能力成熟度评估等国家标准,为规范人工智能应用“夯基架梁”“铺路架桥”。近期,总局正在加快推进人工智能国家标准研制工作,进一步落实《指南》总体布局,持续健全人工智能领域国家标准。
在算力平台方面,加快推动深度学习编译器、高质量数据集、计算调度与协同等标准研制,优化人工智能数据服务,推动人工智能计算资源的高效利用与整合,助力培育产业生态。在大模型方面,加快推动机器视觉大模型、多模态大模型等通用大模型标准,以及推理引擎、检索增强等大模型应用和优化技术标准研制,指导产业研发、选型和应用大模型。
在具身智能和智能体方面,加快部署智能语音交互、计算机视觉、知识图谱等标准,引领人工智能前沿技术发展。研制智能移动终端、智能办公软件等标准,指导人工智能相关产品和服务升级。在人工智能行业应用方面,推动工业大模型、钢铁行业大模型等标准研制,服务智能制造发展和传统制造业智能化数字化转型。围绕医疗、家居等生活场景,以及交通等重点行业需求开展应用标准研制,促进人工智能与各行业发展深度融合。在安全治理方面,围绕生成式人工智能数据标注和优化训练等环节,开展数据安全标准研制,保障生成式人工智能全流程数据安全。加强人工智能应用安全分类分级、能力成熟度评估、伦理治理等标准研制,保障人工智能技术使用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下一步,市场监管总局将通过国家人工智能标准化总体组,加强跨行业、跨领域人工智能标准协调,启动绿色通道,提升标准供给效率,快速响应产业发展需求,推动标准尽早出台、落地应用。
人民日报记者提问:
您刚才通报了经营者集中反垄断审查行政诉讼第一案。请问此案的具体背景是什么?该案有哪些典型意义?
该起行政诉讼案涉及2023年总局对先声药业收购托毕西公司股权交易作出的审查决定,该决定依法附加限制性条件批准此项经营者集中,要求先声药业和集中后实体履行解除独家协议、剥离在研业务、下调药品价格等义务。托毕西公司对此决定提起行政复议,总局经审理后确认维持审查决定。托毕西公司随后向北京知识产权法院提起诉讼。北京知识产权法院于2024年12月30日作出判决,驳回托毕西公司的诉讼请求。
作为2008年《反垄断法》施行以来第一例经营者集中审查行政诉讼案,此案有三方面重要意义:一是判决明确了经营者集中审查的多个重要规则。包括“禁止不是法定和首选的救济方式”“审查的主要目的是解决因集中而产生的竞争问题”等,为后续经营者集中行政执法提供了重要参考。二是判决体现了法治化营商环境的建设成果。判决明确了经营者集中制度 鼓励经营者通过公平竞争、自愿联合,依法实施集中的总体原则,也表明经营主体在经营者集中审查中各项权益受到法律严格保护。三是判决有助于增强经营主体对经营者集中审查的预期。判决完整展现了市场监管总局对经营者集中的审查过程,经营主体通过判决书可全面了解审查过程,提升对审查工作预期。
中国市场监管报记者提问:
能否介绍一下刚提到的《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监督管理规定》《集中用餐单位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监督管理规定》有关情况?
为顺应食品行业新业态新模式快速发展,应对校园等集中用餐单位重点领域风险较高等情况,市场监管总局出台《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监督管理规定》《集中用餐单位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监督管理规定》,近期,总局将召开专题新闻发布会对两部规定进行深入宣传解读,敬请大家关注。
封面新闻记者提问:
刚刚您介绍2024年市场监管系统行风建设的基本情况时,谈到了第三方机构评估,请问,群众对市场监管系统的行风建设评价如何?目前还有哪些问题?
俗话说,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行风建设成效如何,我们自己说了不算,老百姓最有发言权。我这里有两组数据,第一组数据是:根据第三方评估机构的调查,有94.7%的被调查者、95.3%的消费者代表和94.7%的企业代表对2024年市场监管系统的行风感到满意。第二组数据是:有93.1%的被调查者认为2024年较2023年市场监管系统行风继续改善,有93.7%的企业代表和92.6%的消费者代表认为市场监管部门2024年服务主动性、积极性进一步增强,监管和服务的质量效率进一步提升。这些数据是老百姓的真实反映,说明群众对2024年市场监管系统行风建设的成效是肯定的。
同时,评估报告也反映,老百姓认为市场监管还存在“窗口人员指导不足导致往返跑”“被多次重复检查”“执法不严格、不规范、不公正、不文明”等一些不足。我们将以“巩固提升”作为今年行风建设的主题,在过去两年行风建设成果的基础上,聚焦群众反映突出的问题,进一步加大行风问题排查整治力度,健全完善防范行风问题的长效机制,不断提升广大经营主体和消费者的获得感和满意度。同时也欢迎媒体朋友和社会各界加强监督,共同推动市场监管系统行风建设。
南方周末记者提问: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请问质量强链工作取得哪些具体成果?下一步会采取哪些具体举措?
质量强链是产业升级的“关键棋”,也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先手棋”。去年以来,我们聚焦人工智能、量子信息、新型显示等领域的重点产业链,部署实施了一批质量强链重大标志性项目,取得一批阶段性成果。
一是打通技术堵点,突破一批制约产业链发展和安全的“卡脖子”共性质量问题。例如,开展基于北斗、卫星双向和光纤这三种时间频率传递技术的交叉验证,解决了长基线高精度时间频率传递能力缺乏验证手段和评价方法等问题。
二是填补基础空白,补齐一批产业链做大做强急需的质量基础设施短板。例如,成功研制并发布中国首个汽车芯片认证审查技术体系1.0,填补了国内汽车芯片质量认证体系空白,让国产芯片企业有了自主可控的“通关指南”。
三是锻造检测利器,研制一批支撑产业链做优做精的计量、检测相关方法和设备。例如,建立彩色光刻胶性能测试方法,解决了国产彩色光刻胶验证公认度不高、导入周期过长的问题,同时推动新型显示用偏光片不良率下降60%,促进关键材料国产化率超50%,让“中国屏”真正实现了“强芯亮屏”。
下一步,总局将继续实施一批质量强链重大标志性项目,通过加强计量、标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等要素资源的系统集成和融合应用,强化央地联动、区域互动、部门协同,以质量基础设施的“强筋健骨”,推动传统产业“脱胎换骨”、战略性新兴产业“拔节生长”、未来产业“破土而出”,全面助推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发展。此外还要告诉大家,4月上旬我们将组织媒体记者赴东北三省开展“质量强链媒体行”活动,在此邀请大家积极参与。
来源:东南沿海消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