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们的心脏是一个永不停歇的“水泵”,日以继夜地将血液泵往全身。而负责为心脏自身供应氧气和营养的血管,就是冠状动脉。当冠状动脉因为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形成血栓,造成血管管腔突然、完全地堵塞时,由该血管供血的心肌就会因缺血缺氧而坏死,这就是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细胞一
我们的心脏是一个永不停歇的“水泵”,日以继夜地将血液泵往全身。而负责为心脏自身供应氧气和营养的血管,就是冠状动脉。当冠状动脉因为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形成血栓,造成血管管腔突然、完全地堵塞时,由该血管供血的心肌就会因缺血缺氧而坏死,这就是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细胞一旦坏死无法再生,会导致心脏功能严重受损,引发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甚至猝死,其危险性不言而喻。
警惕“预警信号”——心肌梗死的典型与非典型症状
及早识别心肌梗死症状是赢得抢救时间的关键。
典型症状:胸骨后或心前区压榨性、紧缩性的剧烈疼痛。患者常描述为“胸口像压了块大石头”“被带子紧紧捆住”,疼痛可能向左肩、左上肢、下颌、背部放射。通常持续超过15~20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无法完全缓解。常伴有大汗、恶心、呕吐、濒死感。
需要警惕的非典型症状(尤其在女性和老年人中更常见):
1.无胸痛,仅表现为莫名的极度疲劳、气短、呼吸困难。
2.上腹痛,易被误认为“胃病”。
3.牙痛、咽喉部紧缩感。
4.突然出现的头晕、意识模糊。
只要出现上述任何无法解释的严重不适,特别是伴有大汗淋漓时,请勿犹豫,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等待救援时,保持静卧,不要自行驾车去医院。
构筑“防御体系”——心肌梗死的三级预防
一级预防(未病防病):针对尚未患病的高危人群。目标是控制危险因素,防患于未然。
1.管理“三高”:严格在医生指导下控制高血压、高血糖(糖尿病)、高血脂,定期监测,按时服药。
2.戒烟限酒:吸烟是心肌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务必戒烟。酒精也应严格限制。
3.健康饮食:遵循“低盐、低脂、低糖、高纤维”原则。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优质蛋白(鱼类、禽肉),减少油炸食品和加工肉类摄入。
4.规律运动: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保持健康体重。
5. 心理平衡:学会管理情绪,避免长期精神紧张和过度劳累,保证充足睡眠。
二级预防:针对已确诊冠心病人群,目标是预防心肌梗死复发,稳定病情。除上述生活方式干预外,需严格遵守“ABCDE”方案:
A:抗血小板、ACEI/ARB类药物。
B:β受体阻滞剂、控制血压。
C:戒烟、降低胆固醇(他汀类药物)。
D:合理饮食、控制糖尿病。
E:运动教育。
三级预防:针对心肌梗死后患者。目标是促进康复,提高生活质量,预防再梗死。
1.积极参与心脏康复:包括运动康复(在专业指导下进行)、营养指导、心理支持和戒烟教育。
2.遵医嘱终身服药:切勿自行停药或减量。这是维持病情稳定的基石。
3.定期复查:定期回院复查心电图、心脏超声、血脂、血糖等,让医生及时了解您的恢复情况。
践行“健康生活”——出院后的日常健康指导
1.用药“五清”:清楚药物名称、疗效、用法用量、注意事项、不良反应。准备一个药盒,避免漏服。
2.饮食“三宜三不宜”:
宜:清淡、七八分饱、定时定量。
不宜:过咸、过油、过饱。
3.运动“循序渐进”:从慢走开始,逐渐增加时间和强度,以不感到胸闷气促为宜。避免剧烈运动和突然发力。
4. 排便“通畅无阻”:多吃蔬果,多喝水,必要时使用缓泻剂,切忌用力排便,以免增加心脏负担。
5. 监测“心中有数”:每日自测血压、心率并记录。注意观察有无水肿、呼吸困难等心衰迹象。
6. 情绪“积极乐观”:与家人朋友多沟通,培养兴趣爱好,必要时寻求心理帮助。心脏康复离不开“开心”。
心肌梗死的防治是一场需要您及家人和医疗团队共同参与的“持久战”。它虽然凶险,但可防可控。从今天起,改善一个生活习惯,就是为您的心脏健康多投下一份保障。
来源:怀化新闻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