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出嫁,她陪嫁一辆车两套房,母亲插嘴:不给你侄子留一套房吗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3-28 19:03 1

摘要:"不给你侄子留一套房吗?"母亲的话像一盆冷水浇在我头上,婚礼现场瞬间安静,宾客们面面相觑,女儿的笑容也僵在脸上。

【留给谁的房子】

"不给你侄子留一套房吗?"母亲的话像一盆冷水浇在我头上,婚礼现场瞬间安静,宾客们面面相觑,女儿的笑容也僵在脸上。

我叫李巧云,是个普通的下岗女工。九十年代初那场改革浪潮中,我们县纺织厂因经营不善被迫关停,四十岁的我拿着三千八百元的补偿金,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

那时女儿刚上初中,丈夫因车祸去世三年,家里经济支柱就靠我一人。县城街头到处是像我这样的下岗工人,大家排着长队去人才市场找工作,可年龄一过四十,谁都不愿用。

记得那年冬天特别冷,家里的煤球炉烧得很小,为省钱,我和女儿常常裹着一床棉被坐着。县电视台里播着《渴望》,女儿边看边问:"妈,我们会过上好日子吗?"我摸着她的头说:"会的,只要妈妈还有一口气。"

下岗后,我跑了许多地方找工作,最后在早市租了个小摊位卖早点。每天凌晨三点起床和面,揉馅,五点出摊卖小笼包和豆浆,太阳落山收摊回家。

一开始,邻居王大娘看不起我:"巧云啊,你堂堂国企工人,怎么沦落到摆地摊了?丢不丢人哪!"我笑笑不说话,心想养家糊口有什么丢人的。

十年寒来暑往,手上的老茧厚得像盔甲,但我从没喊过一声苦。记得最难的那段日子,我每天只吃两顿饭,省下的钱都给女儿补课。街坊李师傅常劝我:"巧云,你也太苦了,找个人嫁了吧。"我摇摇头,心里装的只有女儿。

慢慢地,我的小生意有了回头客,攒下第一桶金,在城东买了套小两居。那是1998年,女儿高考那年,我第一次有了属于自己的房子,告别了筒子楼里那间十几平米的小屋。搬家那天,女儿抱着我哭了,我也哭了,那一刻,我知道再苦也值了。

后来生意做大,我添置了二手馒头机、和面机,请了两个帮手,又开了个早餐店。女儿考上大学后,我靠着辛苦积攒,又添了两套房。这在我们县城,已算是小有成就。

可家里人不这么想。

母亲住在哥哥家,每次见面就唠叨:"巧云,侄子明年就毕业了,你那套东区的房子给他吧,总不能让他结婚没地方住。年轻人结婚不容易,你一个寡妇,要那么多房子做啥?"

哥哥李长安家境一直不好,他在县制药厂当普通工人,嫂子是幼儿园老师,靠死工资过日子。侄子李小东从小学习不好,成天抱着个游戏机,考了个专科,毕业后在单位混日子,整天打扮得人模人样。

哥哥一家时常向我借钱,农历年前来借过年钱,开学时借学费,从没想过还。有次哥哥借了五千元说给侄子交学费,结果我在商场看见侄子穿着新买的耐克鞋,心里很不是滋味,但也没戳破。

"妈,我也不容易啊,房子是留给丫头的嫁妆。"厨房里,我一边擀面一边委婉拒绝。

"你一个女人家,哪来那么大本事挣这么多钱?肯定有人帮衬。"母亲坐在藤椅上,一边嗑瓜子一边冷笑道,言下之意我做生意有人资助,话里带刺。

"妈!我大冬天天没亮就出摊,手冻得跟冰块似的,您不是不知道!"我停下手中的活,忍不住辩解。

"行行行,你最能干!"母亲不耐烦地摆摆手,"我早该知道,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现在你有钱了,就不认我这个妈了!"

我无言以对,叹了口气,继续擀面。有时候我真怀疑,母亲是否真的爱我。

女儿上大学那年寒假回家,知道了这事,竟主动提出:"妈,要不就把小区那套给堂哥吧,我不缺。"

"不行!"我把擀面杖重重放在案板上,"你堂哥那德行,给他十套也会败光。妈这辈子吃的苦,就盼着你将来过得好。"

"可是奶奶和舅舅..."

"你奶奶偏心眼,从小就这样。"我打断她,"你只管好好念书,家里的事不用操心。"

女儿沉默了,但我看得出,她夹在中间很为难。

那年春节,全家团聚,桌上摆着我做的红烧肉、清蒸鱼和狮子头,都是拿手好菜。可饭桌上气氛却很紧张。

"妹子,这些年你发达了,大哥为你高兴。"哥哥端着二锅头,眼神却落在我新买的卡西欧手表上,"小东明年结婚,手头紧,你这个姑姑总该表示表示吧?"

邻座的侄子使劲夹了块肉,漫不经心地附和:"是啊姑姑,我看中了县城东边的小区,首付差十万。"

我心一沉,这小区我清楚,单价六千多一平,一套下来十几万。

"哥,我已经借给你十几万了。"我放下筷子,尽量平静地说。

"那是借!我说的是送!"哥哥把酒杯重重放下,酒水溅在新换的桌布上,"我是你亲哥,难道还会欠你的?"

"巧云,你太自私了,"母亲插嘴,语气里满是责备,"当年你下岗,是你哥接济你,现在你有钱了,反倒不认亲戚了?"

我苦笑不已。当年哥哥接济我?不过是借了三千块,我开早点摊第一个月就双倍还了。

"妈,我这些年供女儿上学,开店扩大经营,每一分钱都是辛苦挣来的。"我克制着情绪。

"你那点辛苦算什么!"母亲瞪着眼睛,"我当年拉扯你们兄妹俩,你哥上学我就去工地搬砖,手上全是老茧!现在你发达了,倒忘本了!"

一向沉默的嫂子突然说话了:"巧云,你也别太小气,亲兄妹还计较这些做什么?"

我没再说话,默默吃完了饭。心里却在想,为什么我的付出在家人眼中一文不值?

回家路上,女儿挽着我的胳膊,雪花轻轻落在我们肩头。她小声问:"妈,您和舅舅他们到底是怎么回事?好像有很深的矛盾。"

望着女儿清澈的眼睛,我长叹一口气,在路边的长椅上坐下,拍了拍身边的雪,示意她坐过来。

"从小奶奶就偏心你舅舅。"我看着远处飘落的雪花,仿佛看到了过去,"你舅舅读书差,奶奶说'男孩子不用读那么多书,早点工作养家';我考上高中,却被告知'家里供不起',只能辍学去纺织厂当学徒。"

皎洁的月光下,我告诉女儿那些尘封已久的往事。当年我嫁人,哥哥和母亲没给我准备任何嫁妆,连最基本的床单被褥都是我和丈夫自己置办的。丈夫去世后,哥哥一家很少来看望,母亲也只在过年时来住几天,却总说我不懂孝道。

"所以,妈妈要靠自己。"我紧握女儿的手,感受着她手心的温度,"我要让你过上不一样的生活,不再受别人摆布。"

女儿眼圈红了,靠在我肩上说:"妈,我知道您对我的爱。可我不想您和奶奶、舅舅他们关系这么僵。钱财哪有亲情重要。"

"傻孩子。"我抚摸着她的头发,"真正的亲情不是单向索取,爱是相互的。"

县城的冬夜很静,只有偶尔经过的自行车发出"吱呀"声。女儿依偎在我身边,我们互相取暖,就像多年前那个寒冷的冬夜。

不久后,女儿带回了男朋友小张。小伙子家境普通,父亲是县一中的物理老师,母亲在医院当护士,为人诚恳,对女儿很好。他们相恋三年,女儿坚持要嫁。

初次登门,小张带了礼物:一条金华火腿,一条鲜活的草鱼,还有一盒家乡特产的茶叶。朴素但很用心。

"阿姨好!"小张站得笔直,脸上带着憨厚的笑容,"我一定会好好对待您女儿的!"

我心里暖暖的,这孩子虽然家境一般,但懂礼数,看得出是个靠谱的。

"巧云,你女婿家里什么条件?"母亲得知消息后第一句话就问这个,"听说是教书的?那家底肯定不殷实。"

"人品好就行。"我一边择菜一边笑着回答,"小两口能过好日子,比什么都强。"

"那怎么行!"母亲坐在沙发上,盯着电视里的《西游记》重播,头也不回地说,"你不能让女儿吃苦,得给陪嫁,房子车子都得准备。"

母亲难得为孙女着想,我有些意外。

"当然,我早就准备好了。东区的新房和城西的小区,加上我这些年攒的钱,足够女儿开始新生活了。"

"那城中心的老房子呢?"母亲突然转头盯着我。

我心一沉,明白了母亲的意图。"那是我自己住的,暂时不考虑。"

"你一个人住那么大房子做什么?"母亲不依不饶,"小东结婚也需要地方啊!"

我没接话,只是低头继续择菜。这种无休止的争吵,我已经厌倦了。

婚礼前一周,意外发生了。

那天下午,我去银行办理女儿婚礼用的存款,刚出银行大门,就看见侄子小东开着一辆崭新的本田轿车从我面前经过。我很惊讶,哥哥一家哪来的钱买车?明明上个月还向我借钱说手头紧。

正想着,就看见小东在路边停下,和一个西装革履的中年男子交谈,那人递给小东一个信封,两人握了握手。

出于好奇,我走近一点,站在报亭旁假装看报纸。

"利息还是老规矩,月息两分。"西装男说道,"你小子可得按时还,否则连本带利一起要。"

"放心吧陈哥,我啥时候坑过你?"小东拍着胸脯保证,"再说了,我姑姑有钱着呢,大不了找她借。"

我心里一惊,原来小东借高利贷买了车,还打我的主意!

后来打听才知道,小东瞒着家里,借了高利贷买了这辆二十多万的车,每月还款压力很大。他向同事吹嘘说,等结婚了会从姑姑那里拿一套房子。

这事我没告诉任何人,但心里已有了决断。

婚礼当天,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县里最大的酒店摆了二十桌酒席,亲朋好友都来了。女儿穿着洁白的婚纱,挽着小张的手,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仪式上,我宣布给女儿陪嫁一辆车两套房时,大家都鼓起掌来。就在这时,母亲站了起来,面向宾客大声说道:"不给你侄子留一套房吗?"

会场气氛顿时凝固。

我深吸一口气,面对宾客们说道:"今天是我女儿的大喜日子,我想借这个机会,说说我这些年的经历。"

宴会厅里一片寂静,连服务员都停下了上菜的脚步。

我讲述了下岗后的艰辛,讲那些起早贪黑的日子,讲冬天手冻裂的痛,讲为了攒钱给女儿读书而省吃俭用的岁月。

"记得那年冬天,我为了省电费,晚上常常点着蜡烛给女儿检查作业。家里的老收音机是我唯一的娱乐,每晚听完《夜半歌声》才睡觉。"说到这里,我哽咽了,"为了给女儿补课,我卖掉了丈夫留下的那块上海手表,那是他最珍贵的遗物。"

"每一块砖,每一片瓦,都是我一点一点攒下来的。"我声音颤抖,"这些财产给女儿,是我对她的爱和期望,希望她不再像我这样辛苦。"

全场静默,许多人眼眶湿润。

"妈,其实我和小张商量好了。"女儿突然站起来,拉着小张的手,"我们打算用这两套房产作抵押,贷款开一家教育培训机构。小张是教育专业毕业的,我学的是市场营销,我们有信心做好。"

我惊讶地看着女儿,不知她何时有了这样的想法。

"我们计划主攻中小学课外辅导和艺术特长培训,县里现在的培训机构很少,市场需求大。"小张补充道,语气坚定。

女儿看了看坐在前排的舅舅一家,温和地说:"舅舅,小东哥,我和小张还计划设立家族助学金,首先资助表弟上大学。我知道表弟很聪明,只是没有好的学习环境。我们希望他能考上重点大学,将来有更好的发展。"

母亲愣住了,眼神复杂地看着孙女,然后又看看我。原来女儿早就想好了一切,而我竟毫不知情。

"巧云,我......"母亲欲言又止,手指不停地搓着衣角。

"妈,您别说了。"我走过去,轻轻握住她的手,"女儿有她的打算,我支持她。"

婚礼继续进行,但我注意到侄子低着头,表情羞愧。饭后,他悄悄来到我身边:"姑姑,对不起,我一直误会您。我...我借了高利贷买车,现在还不上了。"

"我知道。"我平静地说,心想果然如此。

侄子惊讶地抬头:"您怎么..."

"这个县城就这么大,什么事能瞒得住?"我叹了口气,"人生不能只看眼前,要学会踏实走每一步。"

"您能帮帮我吗?"他小声问,眼中带着恳求。

"可以,但有条件。"我直视着他的眼睛,"你必须找一份正经工作,车子卖掉还债,重新开始。姑姑可以暂时给你一笔钱应急,但你得学会靠自己。没有人会永远为你的错误买单。"

侄子点点头,眼中有泪光:"姑姑,我知道错了。以前我总觉得您偏心,现在才明白,是我太贪心了。"

婚礼结束后,我回到自己的老房子。这是我辛苦半辈子的成果,古色古香的实木沙发,墙上贴着女儿从小到大的照片,角落里还放着那台老式的缝纫机,当年我就是靠它做些零活补贴家用的。

我打开那个藏在柜子深处的铁盒子,里面是丈夫生前用过的钢笔、火车票根、还有我们的结婚照。照片上,我们站在县照相馆的布景前,背景是一幅西湖的画,丈夫穿着父亲的中山装,我穿着借来的旗袍,笑得那么甜。

"老王,你看见了吗?女儿出嫁了。"我轻轻抚摸照片,泪水滑落,"我没有辜负你的期望,把她抚养成人了。"

一年后,女儿的培训机构开业了,取名"立志堂",寓意立志向学。开业当天,我早早去帮忙,看到院子里挂满了红灯笼,门口摆着大大的花篮,心里满是欣慰。

生意很快就红火起来,女儿和女婿工作起来得心应手。她真的设立了家族助学金,表弟考上了大学,侄子也找到了正经工作,开始在一家汽车4S店当销售,慢慢还清了债务。

这天,我们全家聚在女儿的新公司庆祝,气氛和睦融洽。母亲看着宽敞明亮的教室和朝气蓬勃的学生,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巧云,这些年,妈对不起你。"饭桌上,母亲突然拉着我的手说,"看到你女儿这么有出息,我才明白,你的选择是对的。"

我愣了一下,没想到母亲会说出这样的话。

"妈,都过去了。"我笑了笑,给她夹了块红烧肉,"尝尝,还是您爱吃的味道。"

回家路上,夕阳西下,街边的梧桐树投下长长的影子。女儿挽着我的胳膊问:"妈,您还记得我小时候那个存钱罐吗?"

我点点头。那是个陶瓷做的小猪,女儿五岁时,我用卖早点的钱给她买的。每天她都会把我给的零花钱放进去,攒着要买一台录音机。

"您说过,钱要花在刀刃上。"女儿笑道,"我现在终于懂了。财产只是物质,真正的财富是家人间的理解与支持。"

我看着女儿坚定的眼神,那么像年轻时的我,心中涌起一股暖流。

"对了,立志堂这个名字是怎么想到的?"我好奇地问。

"还记得您书柜里那本《岳阳楼记》吗?'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我希望我们的学生也能有这样的志向。"女儿回答道。

我惊讶于女儿的用心,那本书是丈夫生前最爱读的,我一直珍藏着。

那套争议的房子,最终没有成为家庭的裂痕,反而成了连接我们的桥梁。侄子通过自己的努力,也在县城买了小套房,办了婚事。母亲渐渐明白,给予孩子最好的礼物不是物质,而是自立的能力。

夕阳下,我和女儿并肩而行,影子在地上拉得很长很长。。

"妈,您还记得那句话吗?'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女儿突然说道。

"记得,那是你爸常挂在嘴边的。"我笑着回答。

"现在我终于懂了,他的意思不是要吃苦,而是要有耐心和毅力。"女儿望着远处的晚霞,"就像您一样。"

是啊,人生的道路上,有坎坷也有阳光。重要的不是拥有多少,而是如何珍惜当下,善待身边人。

因为爱,从来不是施舍,而是教会对方如何坚强,如何在人生的风雨中不屈不挠,活出自己的精彩。

来源:留住美好旧时光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