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运六气的根源在太阳回归——读刘明武《五运六气简史》的体会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04 15:43 1

摘要:五运六气是《黄帝内经》的基础理论,但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对五运六气学说就弃而不读,采用绕道而行的方法;有的人硬着头皮读下去,但总是“犯怵”难以真正理解。于是出现了读《黄帝内经》、读《五运六气》的人,犹如过江之鲫,至今为止,研究者成千上万,读懂者万不出一。五运六

王 敏

五运六气是《黄帝内经》的基础理论,但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对五运六气学说就弃而不读,采用绕道而行的方法;有的人硬着头皮读下去,但总是“犯怵”难以真正理解。于是出现了读《黄帝内经》、读《五运六气》的人,犹如过江之鲫,至今为止,研究者成千上万,读懂者万不出一。五运六气却成了千古难题,成了一门极其复杂的学问。

今年五月底,我的老师刘明武送给我了一本《五运六气简史》(刘明武著),抱着上代人难以弄懂,我也要试试认真地读一读的心情,开始每天晚上坚持阅读《五运六气简史》,连读了三个多月,反复阅读了两遍,我俱然读懂了《五运六气简史》,而且越读越想读,过去对《黄帝内经》中弄不懂的理论难题,我用(《五运六气简史》)这一把“钥匙”,打开了《黄帝内经》中难以理解的理论这把“锁”。

如果说《黄帝内经》中有“一百个为什么”,我用《五运六气简史》中的太阳历可以解答“九十五个为什么”,剩下的问题由太阴历、北斗历、二十八宿历来解答。下面笔者不端冒昧,写下了一点读刘明武《五运六气简史》的体会,供读者参考,诚望读者批评指正。

什么叫“五运?”,五运就是古人讲的“木运、火运、土运、金运、水运也”。五运之五,太阳回归年分出五个时间段。五运之运行,就是五个时间段内五种气候之运行。五行五运之五,讲的是时间段在数学中的规定性。五行之行,五运之运,讲的则是五个时间段内气候运行的正常与异常。

一部《黄帝内经》,五行的地位仅次于阴阳,阴阳在先,五行在后,阴阳与五行总是相随相伴并列的,如果说阴阳是中医文化的第一大基石,那么,五行就是中医文化的第二大基石。《周髀算经》中查出阴阳的第一源头在太阳回归,阴阳源于“两至”——冬至夏至。中原华夏的所有经典,找不到五行的出处。以十月太阳历解释洛书,以洛书解释阴阳五行,是在贵州毕节彝族典籍《土鲁窦吉》中发现的。找到了彝族十月太阳历,最大的收益是找到了五行的自然属性。五行唯一的源头是在十月太阳历。五行即五季,五季即五行,这是彝族十月太阳历对五行的解释。先有五行历,后有四时历。五行对应五方的时空观是正确的,所以,五行历改革为四时历之后,四时历中仍然保留了五方结构。这个保留,就是在四时之中分出了四时之末18日(长春、长夏、长秋、长冬),以对应五方结构。

天体大宇宙,人体小宇宙,一人一宇宙。以天体结构论人体结构,是中华先贤的基本思路。五行首先是天体结构(时空模型),其次是人体结构。五行从远古时期的创立和发展逐步走向成熟,成为中医论证问题的依据。例如:木在人体中代表着产生新的组织结构——肝系统;水代表着促进体液流动的结构——肾系统;火代表着组织发展的动力——心系统;金代表着走向无序的组织能量向外的一种扩张——肺系统;土代表着通过物质的代谢平衡整体——脾胃系统。人体也有多个层次,每一个层次也可以按照不同的属性分为五个部分。这种层次之间的相互相系,相互影响,如肺与大肠相表里,肝与胆相表里,脾与胃相表里,心与小肠相表里,肾与膀胱相表里。肺与大肠相表里,就是将体内无用的东西排泄出去。故有“五脏以藏为主,六腑以通为用”的说法。所以五行学说还将阴阳学说在人体进一步具体化,与五脏六腑联系起来,成为中医指导的重要核心理论。在十月太阳历里,伴随五行学说的出现,还产生了五季、五方、五声、五音、五色、五谷、五果、五味、五脉等。这些论述,在《素问·金匮真言论》和《素问·五运行大论》中讲述得非常清楚。以五行为主线,将时间空间、天文地理、万物与人串成了一条项链。这一项链中内容的出现,进一步丰富了中医基础理论的内容。限于篇幅,在此不展开讨论。

五行生克,由两个重要内容组成。一是相生:是由五个曲线线段组成一个外部之圆。这个外部圆圈是五个曲线线段,代表金木水火土五行。五行一行接一行: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一行生一行,接连不断,循环不休,如环无端。五行相生,顺时针旋转,表达的是万物生生不息,表达的是生生不息时间上的连续性。五个曲线线段组成的圈,有时间、空间的两重意义:空间意义表达的是太阳视运动的黄道大圈,时间意义表达的是一个完整的太阳回归年。

内圈中的五角星,由五个直线线段组成。五个线段,代表金木水火土五行。五行之间隔一行克一行: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相邻相生,相隔相克。五行相克,解释的是时间上的周期性与循环性。简而言之,五行相克解释的是万物之间的相互制约。“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荣,生生不息;枯,死死不已。理解了枯荣之生克意义,才能真正理解《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阴阳与“生杀之本始”的母源关系。相生,有连续性。相克,有间隔性。生生不息,死死不止,表达的是自然界新旧更替的无限循环,犹如“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那样的无限循环。

五行与运气学有密切的联系。其主要内容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五运的正常;二是五运的非常,即过与不及;三是运气学与天干地支的配合;四是运气与万物、与人之间的相应关系。

天地人一分为三,又合三为一,天人合一的哲理发源于洛书延续于八卦、六十四卦,延续于《易经》与《黄帝内经》。

天人合一的哲理,在五行学说中具体体现在五个方面:五位、五气、五脏、五情、五行。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五位者,东南西北中。五气者,寒暑燥湿风。五脏者,肝心脾肺肾。五情者,喜怒思忧恐。中华先贤从天上到地面,从五星到五气,从五行到五脏,从五脏到五情,一步步地把天体与人体,气候与心情联系在一起。

在五运六气中,有小五运与大五运的区别。小五运即一岁之内五个时间段中的五种气候。大五运即五岁分五运。五岁之中依次分木火土金水五种气候。小五运是用五环轮表达的,大五运是用《干支纪年表》表达的。春夏秋冬加长夏表达的是小五运,“甲已之岁,土运流五;乙庚之岁,金运流五”表达的是大五运;大小五运都是循环的五运,大小五运都对应一定的天文。

太阳回归有三大基本特征:一有规定性,二有周期性,三有循环性。以太阳回归为根源形成的五行五运,同样具备有这三个特征。中华先贤以将时间、气候的规定性、周期性综合起来,做出了一个60甲子的干支纪年表。干支纪年表,即能反映太阳回归年的三大特征,又能反映五行五运即天气变化的三大特征。五行五运进入数学体系,实际上是天文、天气进入数学体系,是六十甲子的贡献。

五运之五,太阳回归年分出的五个时间段。五运之运行,是五个时间段内运行的五种气候。刘明武认为,气候变化与天文变化有关,具体与太阳回归相关。《素问·五运行大论》论的是五行之气上下左右的运行规律。上者,司天之气也。下者,在泉之气也。司天之气者,上半年的气候也。在泉之气者,下半年的气候也。左右者,左间、右间之气也。左间气,右间气,是司天之气与在泉之气的基础上的进一步细分。

时间与气候,是中华文化、中医文化两大基石。四气、五运、六气、八风全部表达的是时间与气候。

我们研究五运,一可以指导生产,二可以指导养生,三可以指导医病。文字中的五运已经是成熟的理论了。众多文献告诉人们,五运问题的研究,可能远远始于文字之前。五运六气学说把万物、把人放在自然之气中来研究。这一基本立场,是经得起时间空间检验的。

天地是动态的,动态的形式是旋转。日月五星行于天空,五行之气合成的有形之物长于大地。天上的精气与地上的万物,其关系却犹如大树的根本与枝叶。天与人的距离虽然遥远,但两者却是紧密相连的。

《素问·五运行大论》出现了“气举大地说”。关于天体结构,中华先贤先后创造出三种假说:一是盖天说,二是浑天说,三是宣夜说。

盖天说认为,天在上,地在下,天像一个伞盖着大地。记载盖天说的最早文献是《周髀算经盖天模型》,具体出在《大戴礼记曾子》。

浑天说认为,浑天如鸡子,天体如弹丸,地如鸡子中黄,孤居于内,天大而地小。记载浑天说的最早文献是《浑天仪注》。

宣夜说认为,地有形而天无体。天是高远无极的空间,没有形质,天的颜色只是人的主观感受,并不表明有一个固体的天壳或天穹的存在;其次,日月星辰都自由悬浮于空虚之中,在气的作用下或动或静,所以各自的运动状态彼此不同。记载宣夜说的最早文献是汉代文献。

研究人体为什么要研究天体结构呢?其实就是要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因为人是天体中的一员;人体的状态如何与大地有关,大地的状态如何与天体有关,所以要真正认识人,必须认识大地,必须认识天体。

以天文论人文,以天体论人体,是中华文化和中医文化的根本思路;弄懂弄通这一根本思路,才能打开中华文化、中医文化的大门。

在五运六气中我们必须弄清楚平气、不及、太过的具体内容。

平气之年,一有万物正常,二有人体正常。

五运六气中的不及有以下五个方面:

木运不及之年,最主要的两大标志是草木繁荣推迟与凉雨不时下降。人体发病,病在筋脉,病之特征为惊骇。——气候异常,必然有人体异常。

火运不及之年,最主要的两大标志是万物生而不长与寒冷之气胜于炎热。人体发病,病在心脏,病之特征为神昏、糊涂、悲哀、善忘。——气候异常,必然有人体异常。

土运不及之年,最主要的两大标志是万物开花吐穗而不结实与寒同时兴起。——气候异常,必然人体异常。

金运不及之年,最主要的两大标志是过度繁荣茂盛,木运的生气与火运的长气还在发挥作用。人体发病,病在肺脏,病之特征为咳嗽、失音、胸闷、气逆。——气候异常,必然有人体异常。

水运不及之年,最主要的几大标志是万物该藏不藏,阴气不足,阳气“反阳”;气候该冷不冷,该寒不寒。人体发病、病在足厥阴肝经和足少阳胆经,与之相应的内脏为肝和脾,病之特征为气逆与吐泻。——气候异常,必然有人体异常。

五运六气中太过有五个方面:

木运太过之年,最主要的两大标志是万物欣欣向荣与拔树折木的暴风。人体发病,病在足厥阴肝经和足少阳胆经,与之相应的内脏为肝和脾,病之特征,为气逆与吐泻。——气候异常,必然有人体异常。

火运太过之年,最主要的两大标志是万物繁荣昌茂,与气候炎热,暑气蒸腾。人体发病,病在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阴心经,以及手厥阴心包经和手少阳三焦经,相应的脏腑为心脏与小肠,病之特征为高热、狂躁、善哭、疟疾、疮疡、出血、狂妄、眼红等。——气候异常,必然人体异常。

明白了五行在太阳回归中的作用和内容后,下面开始谈谈我对“六气”的认识。

要把六气讲清楚,仍然离不开太阳回归,只有认识了太阳回归形成的十二月太阳历,六气的问题就明白了。

六气的起源:六气之六,就是太阳回归年分出的六个时间段。六气之气,就是六个时间段内运行的六种气候。六气之六,讲的是时间段在数学中的规定性。六气之气,讲的则是六时间段内气候运行的正常与异常。六气的源头,在十二月太阳历里。

太阳回归谈六气,此说出于《周髀算经》。《周髀算经·日月历法》:“外衡冬至,内衡夏至,六气复返,皆谓中气”。外衡,就是南回归线;冬至,实际上就是太阳与南回归线直射的对应点。内衡,就是北回归线;夏至,实际上就是太阳与北回归线直射的对应点。

从冬至到夏至,十二月太阳历分出了六个月。这六个月以冬至所在的子月为首,一二三四五六,这六个月为太阳回归年的上半年。节气节气,每个月一节一气,六个月六节六气。上半年的六个月有六气。

从夏至到冬至,十二月太阳历分出了六个月。这六个月以夏至所在的午月为首,七八九十十一十二,这六个月为太阳回归年的下半年。每个月一节一气,六个月六节六气。下半年的六个月有六气。从冬至到夏至,再从夏至到冬至,此次往返一次,即一个太阳回归年。这里是“六气复返,皆谓中气”的所以然。

太阳回归分前后两截:前一截为阳六气,后一截为阴六气;如此六气之分,出自彝族典籍《宇宙人文论》。阴阳可以论天地:天为阳,地为阴。所以,图中的六气,是以天地之气之名出现的。

十一月为天一气。十二月为天二气。正月为天三气。二月为天四气。三月为天五气。四月为天六气。五月为地一气。六月为地二气。七月为地三气。八月为地四气。九月为地五气。十月为地六气。

为何“天一气”的起点在十一月?正确的答案是:冬至在十一月。太阳回归,以日影最长点为起始点;日影最长点,影长1.35丈,这一天定名为冬至;冬至,在今天在阴阳合历中的位置是十一月;所以,“天一气”的起点在十一月。一月一气,十二月十二气,前六个月为天六气,后六个月为地六气;天之气论阳,地之气论阴;天六气即阳六气(亦可称为乾六气),地六气即阴六气(亦可称为坤六气)。

六气有两种分法,一种是外衡与内衡的六气。一种是萌气、生气、长气、沉气、收气、藏气的分法。六气的起始点在冬至。从冬至这一天开始,日影一天天变短,北半球的天气一天天变暖变热,这就是前半年论阳的根本原因。阳气萌芽是从冬至开始,“冬至一阳升”的所以然就在这里。

六气中还可划分出二十四节气:一之气的时间段含两个月四个节气:冬至、小寒、大寒、立春。二之气的时间段含两个月四个节气:雨水、惊蛰、春分、清明。三之气的时间段含两个月四个节气: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四之气的时间段含两个月四个节气:夏至、小暑、大暑、立秋。五之气的时间段含两个月四个节气:处暑、白露、秋分、寒露。六之气的时间段含两个月四个节气:霜降、立冬、小雪、大雪。

六之气的三种状态:六气之中的每一种气,都有三种状态:平,不及,过。平气,为正常之气。过与不及,为异常之气。平气,养人养万物。不及,即该来不来之气,如该冷不冷,该热不热,如此为不及。过,即该走不走,不该来而来的气,如不该热而热,不该寒而寒。

六气之一:风。春夏秋冬四时,风对应春。实际上,四时八节皆有风,有正风也有邪风。三阴三阳,风对应的应该是少阳。邪风,可以诱发百病。引起百病的风,是邪风。风分寒热,医治热风引起的疾病,药用辛凉;而医治寒风引起的疾病,药应该用辛热。《素问·至真要大论》介绍了如此方法和原则。

六气之二:热。春夏秋冬四时,热对应春末夏初。三阴三阳,热对应阳明。六气论百病,热对应阳明。

“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发之”。“热者寒之”。医治热因之病。《素问·至真要大论》介绍了如此方法和原则。

六气之三:火。春夏秋冬四时,火对应夏至与夏至前后。夏至,阳极之点。以六气论,夏至为三阳之处;以十二月论,夏至为六阳之处。以阴阳转换而论,夏至点是阳极生阴点。三阴三阳,火对应太阳。火分两种,一种是外因之火,一种是内之火。

火有内外之分。外部之火,异常气候也。内部之火,体内阳盛也。外部邪火会引起疾病,内部邪火同样会引起疾病。《素问·至真要大论》:“火气内发,上为口糜呕逆,血溢血泄”。“火淫于内,治以咸冷,佐以苦辛,以酸收之,以苦发之”。热因病治之以寒,火因病更应该治之以寒。《素问·至真要大论》介绍了如此方法和原则。

六气之四:湿。六气之湿,对应的是长夏初秋。在广州、珠海、深圳、春夏两季,凡是走廊、地板、墙壁上出现黄豆大的水珠时,风一定是西南风。西南风,时令属于长夏。夏至一阴降。长夏位于夏至之后,所以长夏在一阴的位置上。一阴即少阴。三阴三阳,湿对应的应该是少阴。值得注意的是,湿气有寒热之分,即有热湿、寒湿两种湿气。“湿淫于内,治以苦热,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素问·至真要大论》介绍了如此方法。

六气之五:燥。气之燥,对应的是秋分前后。三阴三阳,燥对应的应该是厥阴。

金运太过,燥气大流行,首先是肝木受邪,会引起下列疾病:两胁肋下及少腹部疼痛,双目红痛,眼睛角痒,耳聋,身体沉重,烦闷,胸痛。

“燥淫于内,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苦下之”。《素问·至真要大论》介绍了如此方法。燥除湿气,是燥气的一大好处。

六气之六:寒。三阴三阳,寒对应的应该是太阴。凡是疼痛的疾病,病因均因于寒。痛,皮痛、肌痛、骨痛、心痛、关节痛、颈椎痛,病因皆因于寒。胀,皮胀、腹胀、肠胀、胃胀、病因皆因于寒。疝,男人疝、女人疝、儿童疝、病因皆因于寒。小便清,大便稀,病因皆因于寒。

“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咸泻之,以辛润之,以苦坚之”。《素问·至真要大论》介绍了如此方法。寒者热之,是医治寒因病的总原则。

读完《五运六气简史》,使我感悟到五运六气在中医学和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尤其是时间与气候更是五运六气的核心内容,是指导中医医生治疗的重要思想。

《黄帝内经》中的看家本领,讲究的就是时与候。时是时间之时,候是气候之候。时间具有严格的规定性,气候具有变化无常性。正常的气候,时与候是对应的。异常的气候,时与候是错乱的。气候错乱是中医文化判断疾病的依据。

一部《黄帝内经》分别在《素问》和《灵枢》中重复强调对中医医生的底线要求。《素问·六节脏象论》:“故曰: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灵枢·官针》:“故用针者,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为工矣”。此处的“工”者,就是中医传承者,即现在的中医医生。这里的“三不知”不可以为工,就是说当医生的必须熟悉,精通五运六气理论,否则在临床实践中就会出乱子,出医疗事故。这里的“三不知”全部涉及太阳历,全部涉及太阳回归。

那么,“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年之所加”之“年”,即太阳回归年。“气之盛衰”之“气”,就是太阳回归引起的寒暑转换。“虚实之所起”,就是天有寒暑之变,人体有虚实之病。这就告诉当医生的不仅要精通“五运六气”理论,还要把控好“五运六气”临床实际运用。也就是说治病、用针的医生,不能仅仅在医谈医,还应有更高的“五运六气”理论的视野,正如金元四大家之一张子和所谓:“不明五运六气,检遍方书何济”。

研读《黄帝内经》和五运六气,仅仅以字解字,以经解经,死读书读死书,就永远无法真正弄懂弄通《黄帝内经》和五运六气。怎么办呢?奥秘再于“知其要者”,知“其要”的“要”是什么呢?这“要”就是太阳历!从彝族十月太阳历入手,研究与阅读《黄帝内经》和五运六气,就会达到一通百通的效果。

在没有精密仪器的远古时代,伟大的中华先贤是以“时”与“候”两大基础创立了中华文化、中医文化,以“时”与“候”两大依据论证所有的问题,包括认识与医治百病。中医文化的最高境界是以“时候”为本的。先贤创造的理论,现在的子孙们为什么读不懂?不会应用这些理论来指导实践,恐怕是教育思路和方法出了问题。

不懂太阳回归,五运六气难以弄懂,弄懂了太阳回归,弄懂了太阳回归的时间段,五运六气两句话就能说清楚:五运五行之五,就是太阳回归年分出的五个时间段;五运之运,五行之行,就是五个时间段内运行的五种气候。一个时间段一种气候,五个时间段五种气候。

六气之六,就是太阳回归年分出的六个时间段;六气之气,就是六个时间段内运行的六种气候。一个时间段一种气候,六个时间段六种气候。这就是我对学习《五运六气简史》的总结体会。

行文至此,在该文将结束之际,我要说几句对刘明武评价的话。我认识刘明武已有十三年了,我认为他在研究中医文化、彝医文化和彝族医药方面,他做到了“四个第一”。

一个广东珠海的地质工程师,第一次以学者的身份系统整理和研究中医理论、彝医理论,先后整理出版了《换个方法读素问导读》《换个方法读灵枢导读》,这两本书先后被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再版了五次。先后在国内各种核心期刊发表了各种学术论文一百五十多篇。

第一个以找矿的工程师研究彝族文化的身份,主动深入到云南、贵州、四川等彝家山寨与彝族学者、彝族同胞交朋友,得到了三省区彝族同胞和彝族学者的高度赞誉,并先后到西南民族大学、云南中医药大学和云南省彝医医院等高校和医院做十月太阳历和彝族医药方面的学术讲座。

第一个全心身的研究彝族十月太阳历,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先后编写出版了《太阳与中医》《换个方法读》《五运六气简史》等二十多本文集、专著。如今彝族十月太阳历理论已得到绝大多数彝族学者的认可。

第一个在研究和解答中华文化源头方面获得了巨大的名声和成就,他的论文先后被浙江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人民网、新华网、光明网、读书网纷纷转载,被网友们称为“刘明武是近百年来中国第一个从自然科学,特别是天文历法学的角度解读阴阳五行,为中华文明之源正名的人。他不仅甩掉千古以来阴阳五行的玄学帽子,而且为正确研究中华文化找到了金钥匙。”

作者简介:

王敏,男,云南中医药大学毕业,先在云南省彝医医院工作、退休后创办云南楚雄齐苏堂彝医馆。主任医师、云南省名中医、是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是云南省“万人计划”名医、楚雄首届彝乡名医。

右一:作者王敏;右二:刘明武;右三:贵州大毕摩王子国,右四:云南著名彝医张之道。

右一:齐苏堂馆长王舒怡;右二:广东珠海著名学者刘明武;右三:楚雄彝医王敏。

右一:楚雄彝医王敏;右二:云南著名彝医张之道。右三:广东珠海著名学者刘明武。

来源:庄庄娱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