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进入21世纪,生产力和科技进步有目共睹,打工人反而越来越忙碌。不仅如此,还把抱怨忙碌变成一种变相的炫耀。“忙碌意味着我们有事可做,意味着我们被人重视,意味着我们的事业在进步。”
《架空OL日记》
我们早已对8小时工作制习以为常,但这里有两则不算冷的知识:
1930年,经济学家凯恩斯预测,2030年人类只需每周工作15个小时。
1932年,英国哲学家罗素建议,将每天工作时间缩短至4个小时。
进入21世纪,生产力和科技进步有目共睹,打工人反而越来越忙碌。不仅如此,还把抱怨忙碌变成一种变相的炫耀。“忙碌意味着我们有事可做,意味着我们被人重视,意味着我们的事业在进步。”
今天的文章,将尝试回答我们何以至此。
自英国工业革命以来,从可统计的全球资本主义工业国家的数据来看,打工人的工作时间在持续减少。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采用的是一周六天的工作制,成年男性每天的工作时间可以达到14乃至16个小时。
进入20世纪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逐步采用每周五天、每天八小时的工作制,工作时间大幅减少。在1933年的美国,参议院甚至通过了每周30小时工作制的立法议案,不过这个议案因为众议院的否决而被搁置。
尽管如此,缩减工时的趋势一直在延续。到了60年代,西方很多思想家开始担心,普通人怎样去利用越来越多的闲暇时间。当时的社会心态是,闲暇社会即将到来,人们还没有做好准备,去迎接这场前所未有的闲暇革命。
经济学家凯恩斯在1930年基于经济学研究做出预测,随着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100年以后,也就是2030年,人类只需要每周工作15小时,就可以满足生活需求。这个15小时的工作时间也是思想家拉法格在《懒惰权》里所倡议的时间。
《革命之路》
凯恩斯呼吁人们,在物质生活问题得到解决的时候,应该摆脱曾经习得的勤劳习惯和工作狂热,过上真正充实而美好的生活。他的预测在很大程度上是正确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西方工业国家的工作时间的确在持续下降。
不过西方60年代对闲暇革命的“担忧”并没有持续太长时间,因为80年代以后,工作时间缩减的趋势就停止了,尤其是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忙碌感又回来了。有研究时间观念的西方学者说,基本上每个月都有一本新书,来哀叹人们的忙碌和注意力的不集中。
虽然在法律上,当下中国也是每周五天、每天八小时的工作制度,但是因为打工人的组织化程度、法律的执行程度、以及节假日调休等制度,中国打工人的工作时间在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这也是当下中国人被认为勤劳的原因所在。
在我看来,忙碌可以分为主观的忙和客观的忙:客观的意思是可以通过数据得到说明,比如工作时间和休闲时间到底是多少;主观的意思是打工人对于忙碌的主观感受。
先来看中国人的工作时间。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5年以来,全国企业就业人员周平均工作时间逐步上涨,2023年更是创下了近20年以来的新高,也就是说每周平均工作时间达到了49小时。如果以五天工作制计算的话,每天的工作时间就是9.8小时。
与其他国家的工作时间对比,效果更明显。
1970年,与印度、韩国、美国、巴西和德国等国家相比,中国的人均年工作时间还不是很高,为1976小时。此后20年来维持在平稳状态,在1995年突破2000小时以后,中国的人均年工作时间急剧增长。
大约在2010年,中国超越其他几个国家,成为全世界工作时间最长的国家之一。到现在这个趋势并没有扭转的迹象。
就工作时间而言,1995年是一个重要年份,因为在这一年,中国在法律上确立了每周五天、每天八小时的工作制,成为全球第145个实行五天工作制的国家。此前中国普遍实行的是每周六天、每天八小时的工作制。
工作时间长了,休闲时间自然就会被挤压。我们曾经宣扬“八小时工作、八小时休闲、八小时睡眠”,不过“八小时休闲”时间也包括家务劳动、饮食等活动,真正自由的休闲时间肯定达不到八小时。
《我在他乡挺好的》
我所说的休闲时间不包括家务劳动、照看孩子、吃喝等不自由的时间,而是完全归自己支配的自由时间。
据2022-2023年度的调查数据,2022年中国人工作日平均休闲时间为2.76小时,比2021年少了7.2分钟。这里的休闲时间不包括周末,对于不同群体来说,休闲的具体时长也有所不同。
不过,并不是休闲时间越长,幸福感就越强。一个有意思的调查结果是,休闲时间1-2个小时的人群,幸福感最高。
就工作日休闲时间的平均值来说,中国远低于欧美国家。中央电视台、国家统计局等联合发起的调查结果显示,2017年中国人每个工作日的平均休闲时间为2.27个小时。
相比而言,在美国、德国、英国等国家,打工人每个工作日的平均休闲时间约为5个小时,是中国人的两倍。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差距。
此处讨论的主要是城市打工人的工作时间。如果从性别差异来看,在打工人里,男女的休闲时间也是存在很大差别的,比如说女人要比男人付出更多的家务劳动。
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数据,2024年,在家务劳动、照看老人和孩子等无酬劳动方面,男性平均每天要花1小时52分钟,女性则高达3小时29分钟。所以女性可以自由支配的休闲时间要少于男性。
作为打工人,我们出卖的是自己的劳动力,更具体地说,是工作时间内的劳动能力,比如法律上规定的8个小时。但法律是法律,一旦我们签了合同,进入工作场所,就身不由己了。
企业会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来增强我们的工作强度,延长我们的工作时间。这样一来,我们每天工作的时间就不是8个小时,而可能是10个小时乃至于14个小时。
也就是说,作为打工人,我们很难掌握自己的时间,而这种时间失控感就是我们主观上感到忙碌和时间紧迫的原因所在。
当下社会已经将“效率就是生命”这样的观念内化了,企业采用新技术的唯一目的就是提高效率,获得更高的利润,而不是减少打工人的工作量或者减轻工作压力。
《下一个素熙》
企业都喜欢“降本增效”,其中一个基本操作就是用三个人或两个人的钱,让两个人去干四个人的活。在越来越强调效率的工作环境下,哪怕工作时间表面上没有增加,劳动强度也在变大。现在一个小时的活相当于过去的两个小时,我们被迫加速了。
这样的劳动强度的确提高了效率,同时也提高了对劳动力的损耗程度。在企业,每个人都得加速工作、表现出很忙的样子,这样才能满足老板的要求。当然,在有些时候,很多人其实是在表演忙碌,因为老板就愿意看到员工处于忙碌的状态。
除了引入先进技术,企业还有很多“朴实无华”的方式,来延长打工人实际的工作时间。加班最为常见,有些公司会严格规定员工上厕所的时间,以减少员工对工作时间的浪费,再有就是对午休时间的侵占。
老板为了随时掌握员工动态,愿意使用钉钉等即时通讯工具。打工人则处于随时回应老板的状态,即便下班也得随时待命。所以,很多人下班之后也不敢关机,生怕老板会联系自己,指派任务。
这些都意味着打工人对时间没有掌控感。这种时间失控感也会让人精神超载,经常有时间紧迫,甚至疲于奔命的感觉。
当然,这还是有稳定工作的打工人的情况。我们知道,伴随着平台经济的发展,出现了大量没有保障、不稳定的工作,比如说外卖员、网约车司机等等。
这些群体是“穷忙族”的组成部分。他们主要受雇于平台,没有稳定的雇佣关系和工作时间,这也就意味着他们得处于随时待命的状态。这种工作安排极大地拉长了他们的工作时间,也导致了他们的时间贫困,没有办法兼顾家庭。也许看起来自由、灵活,事实却远非如此。
有学者把这种状态称为“黏在平台上”。据统计,2021年劳动时间超过10小时的骑手占总骑手的62.6%。如果外卖骑手想要有过得去的收入,就得加班加点地工作,从而处于时间紧迫的状态中。
从全球来看,这种不稳定的工作有增无减,成为新增就业的主体,其结果就是双重的贫穷,也就是打工人在经济上的贫穷和时间上的贫穷。
《逆行人生》
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待这个问题,一个是工作场所的时间安排,另一个是工作之外的生活时间安排。
就生活时间安排来说,科技的确给日常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比如洗衣机、洗碗机、扫地机、线上购物、外卖等产品和服务。按理说我们可以大大缩减家务劳动的时间,但事实上,我们花在家务劳动上的时间并没有明显减少。
虽然家务劳动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自动化,但是很多时候我们还是要亲力亲为。根本原因就在于,就劳动性质来说,家务劳动是劳动密集型的活动,需要我们投入大量的精力。
举例来说,虽然洗碗机很方便,但是在洗涤之前我们需要把碗盘中的固体食物残渣清理干净,还要有条理地进行摆放。对于有孩子的家庭来说,80后、90后的育儿观念也不同于上一辈,他们更加关注优质的陪伴,因此也更愿意付出更多的育儿时间。
这些活动加在一起会占用大量的时间,让人感到时间紧迫,哪怕工作时间可能并不是太长。
就工作场所的时间安排来说,科技进步和工作时间的关系问题,从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时期就已经有人提出来了。马克思就说,一切已有的机械发明,并没有减轻打工人每天的辛劳。
在资本主义社会,用于生产的机械发明不是为了满足社会的需求,而是为了让老板获得更多的利润或剩余价值,而利润或剩余价值的唯一来源就是打工人的工作时间。
所以,理论上科技进步可以大幅缩减全社会的工作时间,但问题在于,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在市场竞争的大环境下,老板为了利润,死死盯住打工人的工作时间,想方设法从打工人那里侵占尽可能多的时间。
所谓时间就是生命,说的其实是,时间就是资本家的生命。马克思用了一个生动的比喻,说资本就像吸血鬼一样,必须要吮吸打工人的工作时间,才能维持生命力。他并不是针对个别资本家,而是资本体系。
个体资本家也不过是人格化的资本而已,换句话说,处于资本江湖,资本家也是身不由己,他必须执行资本家的职能。马克思的道理在今天依然成立,无论科技怎样进步,资本家对于工作时间的欲望是不会变的。
《人生切割术》
中国劳动力的商品化程度非常高,组织化程度比较低,缺乏相关的保护,所以资本就可以任性而为。例如,通过压低基本工资的方法来强制加班。
即便在今天,工厂里的农民工如果一周只工作40个小时,只能勉强养活自己,无法在老家盖上房子、组建家庭、生儿育女。只有长时间加班,他们才有可能过上所谓的“正常”生活。所以在工厂里,一天工作10个小时乃至12个小时,是打工人的常态。
科技进步尤其是自动化技术的进步非但没有减少打工人的工作时间,还让他们紧张焦虑。尤其是最近几年,每一波关于人工智能的讨论都会引起人们的失业焦虑。
一定比例的失业率是资本主义的理想状态,因为资本家需要失业人口去恐吓那些有工作的打工人。在这样的劳动力市场中,即便是有稳定工作的群体也不得不表现出超常的工作热情,去承担额外的工作任务。
因为工作与生活,我们可支配的自由时间少得可怜,但是这种忙碌感不完全是客观因素造成的。在主观上,我们也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追求忙碌感,因为在我们的价值等级里,忙碌要好于休闲。
在古代社会,贵族在炫富的同时,也愿意炫耀自己的闲暇,把时间花在没有任何实用价值的活动上,比如那些繁琐的社交礼仪。
对于贵族来说,活动越没有实用价值,就越显得高贵;越有实用价值,比如体力劳动,就越显得低贱。贵族通过把时间耗费在没有实用价值的活动上,来彰显自己的高贵。
但是在现代社会就不一样了。因为诸多社会原因,稍微有点头脑的有钱人都不会高调炫富,即便炫富,走的也是低调奢华有内涵的路线。
还有一些资本家像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所说的那样,走“入世禁欲”的路线,通过努力工作获得上帝的眷顾或是心理上的成就感,只爱赚钱,不爱花钱。或者像马云说的,“对钱没有兴趣”。
《社交网络》
当然,当下的有钱人更不会炫耀自己的闲暇,而是会炫耀自己的忙碌。网上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这个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是,比你有钱的人比你还努力!”也就是说,有钱的人也很努力,或者说,正是因为努力,这些人才有钱。
这种观点符合改革开放以来的价值观念,勤劳致富。在主流观念和主流话语里,像剩余价值、剥削这些概念被认为是过时的、不具有解释效力的。勤劳或者努力就成了特别趁手的宣传工具,可以轻松地解释老板为什么成功,为什么有钱。
老板愿意打造自己的勤劳人设,媒体也喜欢鼓吹企业家的勤劳,可谓一拍即合。
例如,网上流传着王健林的作息表,说他凌晨四点就起床,然后开始一天忙碌的工作。搜狐CEO张朝阳说自己每天只睡四个小时。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说自己平均每天工作16-18个小时。
如果他们说的都是真的,很怀疑他们的身体能够支撑多久,毕竟一般人撑不了几天就要病倒。总之,成功人士和媒体的宣传,会给大众建立这样一种印象,忙碌是好的,是成功的标志。
于是抱怨忙碌变成了一种变相的炫耀,因为忙碌意味着我们有事可做,意味着我们被人重视,意味着我们的事业在进步。如果我们的工作状态平静如水,轻松闲适,我们难免就要自我怀疑是不是原地踏步,或者被落在了后面。
除了外界的客观压力和意识形态宣传,对于“买买买”的热情也是我们延长工作时间的重要动机。我们都想过上更好的生活,用上更多、更好的产品,因此愿意更加卖力地工作,去满足自己的消费欲望。
《装腔启示录》
调查结果说,工作日休闲时间1-2个小时的人群,幸福感最高。
这个群体肯定不是穷忙族,而应该算是中上层的打工人。他们的工作应该是体面的,能够接受甚至享受工作的忙碌,另外,他们的工作报酬能够基本满足自己的消费欲望,所以他们会感觉更幸福。
而那些工作日休闲时间超过五个小时的人,虽然自由时间很多,但因为消费能力比较弱,多出来的自由时间反而不一定能带来幸福。
这种“忙就是好”的心态也体现在我们的休闲活动里。我们可以把休闲活动分为不忙的休闲和忙碌的休闲。
在自由时间里,如果只是刷刷手机、看看电视或者无所事事地消磨时间,那就是在进行不忙的休闲,幸福感应该不会很强。而如果能够出国旅游度假,去体验马术等高端活动,那就是在进行忙碌的休闲,幸福感应该很强。
从全球来看,起码在实现工业化的国家里,忙碌感或者时间紧迫感是一个普遍现象。人们认为,忙碌是一件好事,是成功者的标志,也是普通打工人应该追求的状态。忙碌好过无所事事。
但是,这种忙碌文化无法长久,打工人的身体也是吃不消的。人们需要自由时间,需要放松下来,来发展自己的其他能力和兴趣,比如参与政治的能力,对科学和艺术的兴趣等等。不可能一直处于高强度的忙碌状态,哪怕这种状态能带来可观的财富。
《无法成为野兽的我们》
诚如马克思所说,一个人如果没有自己处置的自由时间,一生中除了吃喝拉撒睡等纯生理上必需的间断以外,都是替资本家服务,那么,他还不如牛马。他不过是一架为别人生产财富的机器,身体垮了,心智也变得如野兽一般。
科技进步不会自动带来工作时间的缩减和自由时间的增加,因为现代资本主义工业的全部历史还表明,如果不对资本加以限制,它就会不顾一切和毫不留情地把整个工人阶级变得牛马不如。
英国哲学家罗素在《闲散颂》里说:
“现代的生产方法为我们所有人提供了松弛感和安全感的可能;但是我们却选择了一些人工作过度、另一些人忍饥挨饿的命运。至今为止,我们仍然像在没有机器的时候那样忙忙碌碌;这无疑是愚蠢的,但我们没有理由永远愚蠢下去。”
这篇文章写于1932年,呼吁每天四小时的工作制度。
来源:看理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