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在有个现象挺有意思:社会实践跑得飞快,新技术、新业态、新问题层出不穷,可大学的课本和理论还在原地踏步,甚至有些理论早就被现实甩开几条街了。学生学了一堆“高大上”的概念,结果一到社会上发现完全用不上,企业抱怨毕业生“眼高手低”,学生自己也是一头雾水——到底该信
现在有个现象挺有意思:社会实践跑得飞快,新技术、新业态、新问题层出不穷,可大学的课本和理论还在原地踏步,甚至有些理论早就被现实甩开几条街了。学生学了一堆“高大上”的概念,结果一到社会上发现完全用不上,企业抱怨毕业生“眼高手低”,学生自己也是一头雾水——到底该信书本还是信现实?
社会实践跑太快,大学理论跟不上。看看现在的社会变化有多快——人工智能、直播带货、新能源、元宇宙,这些概念几年前还只是科幻,现在却成了日常。企业每天都在摸索新玩法,市场瞬息万变,可大学的教材呢?可能还在讲十年前的管理模式,或者用老掉牙的案例来分析今天的市场。比如,现在谁还靠传统广告卖货?大家都在玩短视频、私域流量,可市场营销课还在讲“4P理论”,学生学了也白学,因为现实早就进化到“4C”“4D”甚至更复杂的玩法了。
再比如,现在很多行业都在数字化转型,可不少高校的计算机课程还在教过时的编程语言,或者用十几年前的案例来教数据分析。学生毕业了才发现,企业用的工具和技术早就更新换代了,自己学的知识根本用不上。这不是学生的问题,而是教育体系没跟上时代的步伐。
理论和实践脱节,吃亏的是谁?理论和实践脱节,吃亏的首先是学生。他们花四年甚至更长时间学习,结果发现学的知识要么过时,要么不实用,找工作的时候竞争力大打折扣。企业也头疼,招来的新人得重新培训,浪费时间和成本。更严重的是,如果高校培养的人才不符合市场需求,整个社会的创新和发展都会受影响。
举个例子,现在很多传统行业都在搞智能化升级,可高校的机械、自动化专业还在教老一套的机械原理,对工业互联网、智能机器人这些新趋势涉及太少。结果就是,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才,学生找不到对口的工作,两边都难受。
怎么让理论和实践“同频共振”?理论和实践不能各玩各的,得互相促进。社会实践跑得快,大学理论不能光在后面追,得学会“预判趋势”,甚至引领实践。具体怎么做?
1. 教材和课程要“活”起来
大学的课本不能十年不变,得紧跟行业变化。比如,经济学课程不能只讲凯恩斯、亚当·斯密,还得分析数字货币、平台经济这些新现象。计算机专业不能只教C语言,还得让学生接触云计算、AI开发。企业用什么,学校就教什么,这样学生毕业才能直接上手。
2. 让企业走进课堂,让教授走进市场
高校可以多请企业高管、行业专家来讲课,甚至让企业参与课程设计。比如,电商专业可以和淘宝、拼多多合作,让学生直接参与真实项目;金融专业可以请投行、基金公司的专家来分享实战经验。反过来,大学教授也不能只待在实验室,得多去企业调研,看看现实中的问题是什么,再回来调整研究方向。
3. 实践和科研要互相促进
很多大学的研究成果停留在论文阶段,没转化成实际应用。其实,好的理论应该能指导实践,而实践中的问题又能推动理论创新。比如,新能源汽车发展这么快,高校的能源、材料研究就得跟上,不能光发论文,还得想办法让技术落地。
4. 学生要早接触社会,别等到毕业才“补课”
大学不能光让学生埋头读书,得多安排实习、实训、创业项目。比如,学传媒的可以早点去自媒体公司实习,学编程的可以参与开源项目或者接外包练手。这样毕业时就不是“小白”,而是有经验、有实战能力的人才。
理论不能落后,实践不能盲目。社会实践跑得快是好事,说明社会在进步,但大学的理论教育不能掉队。理论的作用是总结规律、指导实践,如果理论落后了,实践就容易走弯路。反过来,实践中的新问题也能推动理论创新,两者应该是“同频共振”的关系。
未来的教育,必须是“活”的教育——教材要更新、课堂要开放、教授要接地气、学生要早实战。只有这样,大学培养的人才才能真正适应社会,甚至引领行业发展。否则,教育就会变成“纸上谈兵”,学生学得累,企业用不上,社会进步也会受影响。理论和实践,必须一起跑,才能跑得更远。
来源:公社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