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
本文1981字 阅读4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成年人的世界,从来就不缺焦虑。有人担心脱发、熬夜、失眠,也有人担心性生活频繁会不会“掏空”身体,反过来,有人又觉得“禁欲”才是真正养生的秘诀。网上的说法五花八门,有的甚至言之凿凿,说“纵欲伤肾,禁欲养精”,但这些到底有没有科学依据?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一个很多人羞于启齿、但又极为关注的问题:性生活频率与健康之间的关系。
“纵欲过度会肾虚”“频繁性生活会导致精亏血少”……这些说法在一些保健品广告或民间说法中经常出现,让不少人闻之色变。
但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这种说法并不准确。正常性生活是一种生理活动,不仅不会“掏空”身体,反而有不少益处。中华医学会男科学分会指出,规律且适度的性生活有助于释放压力、改善睡眠、提高免疫力,甚至对维护伴侣关系也有积极作用。
那么,什么才算“过度”?这个问题并没有统一标准,但医学界普遍认为,性生活频率是否“过度”,关键看身体是否能承受。若每次性生活后都感到疲惫不堪、心悸乏力,甚至影响正常工作学习,就说明频率可能偏高了。
临床中确实有因性生活过于频繁导致身体疲惫、慢性前列腺炎反复发作的病例,但这类情况并非“纵欲致死”,而是生活节律紊乱、休息不足、心理负担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看到这里,可能有人会说:“那我干脆禁欲,是不是反而更健康?”事实恰恰相反。
长期“禁欲”并不会让身体变得更强,反而可能带来一系列生理和心理问题。
男性方面,如果长时间没有性生活或遗精,前列腺液难以及时排出,容易造成前列腺充血,甚至诱发慢性炎症。此外,部分研究也发现,规律的射精频率有助于降低前列腺癌的风险。
女性方面,长期缺乏性生活,可能导致阴道黏膜干燥、萎缩性阴道炎等问题,尤其是更年期后,性生活的减少还可能加剧盆底肌功能退化,影响排尿和性生活质量。
更重要的是,长期禁欲还可能影响心理健康。研究显示,性生活质量与个体的情绪状态、焦虑水平、亲密关系满意度密切相关。压抑自身的性需求,可能导致情绪低落、易怒、甚至诱发焦虑或抑郁倾向。
所以,“禁欲养生”的说法并不成立,反而可能适得其反。
真正影响健康的,从来不是“纵欲”或“禁欲”,而是是否适度、是否科学。
从医学角度来看,性生活频率的推荐并没有“统一标准答案”。一项由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参与的研究指出,中国成年夫妻平均每月性生活频率为4—6次,且随年龄增长逐渐降低。
因此,性生活频率应根据个人年龄、身体状况、心理状态及伴侣之间的沟通来灵活调整。
对年轻人来说,每周2—3次属于正常范围;对中老年人而言,即使每月1—2次,只要双方满意,也属健康状态。
此外,性生活的质量远比次数更重要。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提醒,性生活应建立在双方自愿、身心愉悦、无强迫伤害的基础上,避免因追求“频率”而透支身体。
虽然适度的性生活有益健康,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确实需要控制或暂时避免性生活:
急性前列腺炎或尿路感染期:性生活可能加重感染,延长康复时间。
女性怀孕初期或晚期:部分孕妇存在流产或早产风险,应遵医嘱选择是否进行性生活。
伴侣患有性传播疾病:需先治疗、避免传播风险。
术后恢复期或重大疾病患者:如心脏病、严重高血压等,应评估身体承受能力。
如果你在性生活后出现长期疲劳、腰酸背痛、心理负担加重等情况,建议及时就医排查是否存在基础疾病,而不是一味将问题归咎于“纵欲”。
在互联网时代,很多人对性健康的理解被“伪科普”左右。什么“性生活频繁会寿命短”……这些说法听起来吓人,实则毫无科学依据。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明确指出,健康的性生活是整体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男女,都不应将“性”视为负担或羞耻,而应在科学认知与尊重自我需求的前提下,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
若因性问题产生严重焦虑、恐惧,甚至影响生活质量,建议尽早求助正规医院的泌尿科或心理科,而不是听信网络传言或盲目“进补”调理。
“纵欲”和“禁欲”这两个词,本身就带着极端情绪。而真正的健康,从来不是来自压抑或放纵,而是理解身体、尊重规律、适度节制。
性生活不是负担,也不是禁忌,而是人类健康生活的一部分。与其纠结「选哪一边」,不如学会倾听身体的声音,找到彼此都舒适的节奏。
记住一句话:科学的性观念,才是健康的起点。
参考资料:
《中国性健康蓝皮书(2023)》,中国性学会主编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健康科普知识手册》
中华医学会男科学分会发布:《男性健康知识问答》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课题组:《中国人性生活频率调查报告》
来源:花猫健康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