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军为何放她入安全区?《南京照相馆》毓秀“特权”藏于拉贝日记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15 04:13 1

摘要:电影《南京照相馆》里面一个情节令无数观众泪奔,感动不已,就是照相馆的老金,为了争取给毓秀和孩子逃到安全区的时间,主动牺牲。他先声对毓秀喊着:“以后,你对孩子说,他的老子是拍照片的”,声音坚决、果断,带着烈士上刑场的悲壮。这一份遗言嘱托,更是折射了普通父亲心理的

电影《南京照相馆》里面一个情节令无数观众泪奔,感动不已,就是照相馆的老金,为了争取给毓秀和孩子逃到安全区的时间,主动牺牲。他先声对毓秀喊着:“以后,你对孩子说,他的老子是拍照片的”,声音坚决、果断,带着烈士上刑场的悲壮。这一份遗言嘱托,更是折射了普通父亲心理的期待,在生命的尽头,也要让孩子知道父亲的身份,记住老爸与影像相伴的过往。

但很多观众好奇,当老金拿着照相机拍照,遭到日军射击之后,为什么这些持枪的凶残日军却眼睁睁看着毓秀带着孩子继续前行,放纵她走进安全区呢?答案就在拉贝的拉贝日记里。在《拉贝日记》,可以知道国际友人的安全区庇护了很多南京老百姓,从中也可以看到日本与西方国家利益关系的博弈。

现在,先给大家说说南京安全区是怎么回事。1937年11月,日军朝着南京城疯狂挺进,南京城里因贫穷无法离开的平民,乱成一锅粥。这时候,主动留在南京的二十来个西方人士主动站了出来,成立了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打算弄个中立区,给那些来不及撤离的难民找个避难的地儿。

于是,德国纳粹党代表约翰・拉贝,被大伙推选为这个委员会的主席。当时,拉贝在南京城拉贝划出一片大约 3.8 平方公里的区域,这就是南京安全区 。这片安全区,在南京大屠杀期间,保护了 20 多万中国平民,给他们提供了一个暂时的栖身之所 。

现在,我们看看拉贝的履历,他1882年出生在德国的汉堡。1908年,拉贝受德国公司的派遣,来到了中国从事德国产品销售的工作。1911年,拉贝为德国西门子驻北京代表处任职,凭借着对工作的兢兢业业和一丝不苟的精神,迅速获得公司负责人的高度认可

1931年,德国纳粹政府需要在中国核心地区安排可靠的人手,于是联系了与纳粹政府军方密切关系的西门子公司,公司便向纳粹政府推荐了约翰·拉贝。于是,拉贝受西门子南京分公司经理弗理德伦德尔的邀请,来到南京工作,稀里糊涂成为纳粹党南京分部的副部长,带着全家前往南京工作和生活。

不久,拉贝迅速就喜欢南京这一座古老又散发现代气息的六朝古都。如他在日记中写道,南京一切欣欣向荣,快速而有序地发展着。

可是没多久,1937年日军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战火在中国大地蔓延。同年九月,拉贝收到了西门子洋行上海总部的来信,信中表达了对他人身安全的担忧,并支持他做出撤离南京的决定。

拉贝在南京工作多年,对南京这一座城市积累了深厚的感情,不愿意离开。再加上拉贝认为德国和日本都是军事同盟,即使南京被日军攻陷,自己是同盟国德国人的身份,日本人是不敢动的,人身安全自然能获得充分保障。

虽然是局外人,但拉贝在南京城内看到许多平民受战争的恐慌,由于贫穷而无法逃离的惊慌失措表情,不禁动了人道主义的恻隐之心。如他在日记中写着:

“富人们逃走了,穷人们不得不留下来,他们不知道该到哪里去,没有钱逃走,他们不是正面临着被集体屠杀的危险吗?我们难道不应该设法帮助他们吗?假如这些都是我们自己的同胞呢?”

于是,出于恻隐之心,拉贝在自己的日记本上,坚定地写下自己的抉择,决定留在危在旦夕的南京城,救助那些无辜平民。

拉贝就在自家的别墅院子,挖了个防空洞,拉起巨大的纳粹党旗,借此使平民躲避日军轰炸机的误伤。然后把自家院子作为南京平民的避难所,竭尽所能为难民们提供食物和住宿。

如开头讲述,当战争局势恶化,大量滞留在南京的外国医生和传教士商量,认为约翰·拉贝富有声望和爱心,再加上纳粹党副部长的身份,在帮助南京难民是能起到巨大的作用,于是就推举他为国际委员会的主席。

约翰·拉贝也不负众望,积极与各方联络筹备救援物资,统合管理安置难民的工作。

之后,1937年12月12日南京城被攻破,残忍的南京大屠杀降临在数十万无辜的南京人民头上。

12月13日,在南京特级战犯日军第六师团长谷寿夫的指挥下,日军对南京城展开了长达6周的惨绝人寰的血腥屠杀。当时,约翰·拉贝看到南京城如人间炼狱,每天看到大批的中国民众惨死在日军的屠刀之下,只能用悲愤的笔触在日记中记录下这些不忍目睹的暴行。

1937 年 12 月 16 日,拉贝在日记里写道:

“我开车经过市区,看到很多平民的尸体,其中有一些是被枪杀的,还有一些是被刺刀刺死的,场面惨不忍睹 。”

这些文字记录,揭开了南京大屠杀的真实面目。

当时,拉贝为了拯救身处水深火热的南京市民,就以纳粹党副部长的身份会见日军的指挥官,经过一番交涉。日军看在德国同盟国的身份,勉强同意划出不足四平方公里的土地,作为难民的安置地。但条件是这片安全区内,不允许有任何一名军人,这就代表着约翰拉贝和国际委员会的同僚们,必须在短短的几天之内,完成对二十多万南京难民的身份登记!

日军是通过刁难的条件,约束拉贝的救济活动。但拉贝知道“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自然咬牙答应,率领领导的国际委员会的同僚们昼夜不休奋战,只为了多确认一个南京普通老百姓难民的身份,多拯救一条性命。

最终在拉贝不懈努力下,这一片小小的安全区安置了整整25万南京难民。当被日军荼毒的无辜民众一带走到了安全区,日军碍于拉贝德国纳粹党的身份,只能选择放人。据《拉贝日记》统计,从 1937 年 12 月到 1938 年 2 月,安全区累计接纳难民最高达 25 万人,平均每天有近 3000 人因这片区域躲过屠刀。

现在,我们再仔细看电影里,在老金牺牲后,毓秀能安全在日军的枪支下走进安全区,与安全区背后复杂的局势有关。日军虽然杀人如麻,却是有类似于孙悟空的紧箍咒约束着。国际上对日军在南京的暴行是有所关注,在舆论上进行了谴责。

于是,在国际舆论的压力下,日本外务省给华中派遣军下过密令,要求不能公开杀害外籍人士,安全区内美侨的资产更是碰都不能碰,避免国际纠纷 。

在《拉贝日记》里,也记载了他利用自己纳粹党党员和德国西门子公司代表的身份,多次阻止日军的暴行。如有一次,日本士兵想闯进拉贝家抓人,拉贝拿出纳粹党徽章,日本士兵一看,还真就不敢进去了。

拉贝还在自家住宅、小花园,以及邻近的德国学校里,收容了 600 多个难民。一旦难民逃到了拉贝安全区的范围,日军真的不敢打一颗子弹。为此,1937 年圣诞节,拉贝在日记里开心地写道:

“12 月 25 日,下午 5 时。我得到了一份预料不到的再好不过的圣诞礼物,那就是 600 多个人的性命 。”

电影里一个细节,那就是在安全区门口,日军士兵有枪指着毓秀背的后心。可是,当日本士兵抬头看到二楼窗口边美国记者正举着相机,楞就是不敢扣扳机。这正是与拉贝一样的国际人士用镜头和笔,成为日军暴行的监督员和记录者。

这不是编剧者的瞎编,在真实历史上,日军的确是害怕这些外国记者拍下他们的暴行,发在外国报刊上,引起舆论风暴和国际社会的公愤。

毓秀手中持着的通行证,也是她能够进入安全区的关键,这是老金拿命换来的通行证。有了这张通行证,就相当于有了保命符 。这在《拉贝日记》里也能找到依据,拉贝就利用自己的身份,给很多难民发了类似的 “通行证”。通行证上除了难民信息,还特意印上纳粹党徽和西门子公司标识——这在当时,成了难民穿越日军火线的“硬通货”。

但是,需要说明,在真实历史上,南京难民们在安全区的日子也不好过,经常缺衣少食。

《拉贝日记》里就有很多这样的记载,拉贝为了给难民们弄吃的、找住的地方,操碎了心 。

安全区也不是绝对安全,日军还会耍各种花招,有时候穿着便衣混进来,假装为难民伺机抢劫;或者以 “搜查中国士兵” 为借口,把青壮年男子强行拖走。

如1938 年 1 月 6 日,拉贝亲眼看到日军在安全区里张贴告示:“凡藏匿武器者,格杀勿论”,随后就以 “搜武器” 为名,从难民营里抓走了 300 多人,这些人再也没回来。

12 月 16 日,6 名日军冲进拉贝自家住宅(当时收容了 600 多名难民),试图抢走一名孕妇。拉贝掏出纳粹党徽章怒斥,日军才悻悻离开,但临走时抢走了难民身上所有值钱的东西。这一切在拉贝日记里记载:“他们怕的不是徽章,是徽章背后的国际影响,但贪婪总能战胜恐惧。”

电影《南京照相馆》通过毓秀走进安全区这个情节,巧妙地把安全区安置难民的真实历史和电影故事结合起来。毓秀能走进安全区,看似偶然,其实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938年2月,拉贝先生离开了南京。在1946 年东京审判时,拉贝写的《拉贝日记》里的 121 起日军闯入安全区施暴的案例,都被一一呈上法庭。其中 1937 年 12 月 16 日那起 “集体屠杀 1300 名平民” 的记录,直接促成了对南京大屠杀主犯谷寿夫的定罪。拉贝由于他的善举,也终于被写进了中国的历史课本。

1950年1月5日,拉贝先生在德国因中风去世。当揭开这一段尘封的往事,中国政府高度重视,邀请了约翰·拉贝的后代观礼国庆阅兵,作为国际友人的代变和联系中外关系的纽带。

现在,约翰·拉贝在南京的故居经过多次修葺,已经成为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每年都有大量人来参观,很多志愿者前来愿意担任拉贝故居的讲解员,向民众宣传那段刻骨铭心的惨痛历史。

莫忘国耻,中国人民是不会忘记南京大屠杀那一段耻辱的历史,但我们也要铭记类似约翰·拉贝一样国际友人,在最艰难的时刻,冒着生命危险为中国和中国民众提供支持和帮助,这一种善良的人道主义光辉值得崇敬!拉贝用日记守住了历史真相,也守住了人性的光辉。如果你走进拉贝故居,最想对他说句什么?评论区聊聊。

来源:光影下的秘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