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美育筑基 品牌创新领航,看陕西渭南市“阳光美育”如何“圈粉”青少年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3-28 17:43 1

摘要:渭南市文化艺术中心(市群众艺术馆)是陕西省渭南市新时代青少年美育教育的重要阵地,在青少年美育阵地建设、整合公共文化资源助力青少年发展美育方面,进行了诸多探索并取得一定成效,形成了充满活力、多方协作、开放高效的新时代青少年美育新格局,为文化馆领域青少年美育工作提

渭南市文化艺术中心(市群众艺术馆)是陕西省渭南市新时代青少年美育教育的重要阵地,在青少年美育阵地建设、整合公共文化资源助力青少年发展美育方面,进行了诸多探索并取得一定成效,形成了充满活力、多方协作、开放高效的新时代青少年美育新格局,为文化馆领域青少年美育工作提供了借鉴的创新实践。

新时代美育成为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然而,不少地方青少年美育面临诸多困境:一是公共文化资源分布不均,基层和特殊青少年群体难以获得优质美育资源;二是社会力量参与青少年美育的机制不完善,缺乏有效的整合与引导,导致美育资源分散,难以形成合力;三是传统美育模式较为单一,难以充分激发青少年对美育的兴趣和参与热情。如何在青少年美育实践中实现文化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文化服务的均等化,成为当前面临的一大挑战。

文化馆作为推动全民艺术普及的主阵地之一,在青少年美育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作为渭南市推动全民艺术普及的关键力量,渭南市文化艺术中心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重心下移、共建共享”为工作方针,积极打造“阳光美育”青少年美育品牌,在青少年美育服务模式上取得了创新突破。

搭平台、建矩阵,破解资源分散与整合难题

① 打造“一站式”公共文化空间

针对传统文化馆空间单一、美育资源分散等问题,中心成立了渭南市群众文化艺术培训学校,建成集培训教室、图书阅览室、电子阅览室、大众书吧、馆藏书画展厅等“一站式”公共文化空间,17个培训教室可同时满足1000余人开展培训和文化活动,进一步发挥青少年美育主阵地作用。

② 组建青少年美育优质师资团队

针对师资力量不足、难以满足多样化需求的问题,渭南市文化艺术中心通过与渭南市妇联、团市委、市文联、市老年大学、市开放大学等单位跨部门合作,吸纳社会力量,特聘渭南市书协、美协、舞协、音协、朗诵等专业协会专家和优秀社会文化志愿团队名师以及艺术中心专业技术人员,组建了一支由45名专业教师和300余名文化志愿服务教师组成的师资团队。通过多方合作与资源共享,满足了青少年多样化的美育需求。

③ 形成文化艺术培训联盟

针对社会艺术培训机构分散、缺乏有效管理与合作的问题,渭南市文化艺术中心联合社会艺术培训机构成立“阳光美育青少年文化艺术培训基地”,通过准入退出标准、考核约束办法和表彰激励机制,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的主动性、创造性。基地成立以来,收到了来自全市的40余家社会机构申报,经过实地调研、量化考评和资质审核,目前已有17家有较大影响力的社会培训机构获批加盟。在渭南市文化艺术中心的组织下,美育基地服务模式日趋丰富、规模不断扩大,累计组织青少年参与各类型公益惠民文化活动100余场次,编排演出节目200余个,展出各类型美术、书法、摄影及文创作品2000余件,并参与拍摄“创一门课”“渭南有艺 十分有约”等“慕课”视频,推进青少年美育数字化资源建设。

保基本、强活力,破解美育模式单一难题

① “周末班、暑期班”,共筑艺术公益培训“基本面”

针对传统文化馆空间单一、美育资源分散等问题,中心成立了渭南针对青少年周末、暑期文化艺术生活单调的问题,渭南市文化艺术中心连续12年举办“阳光美育”艺术公益培训班,开设“创意绘画、素描、书法(软笔、硬笔)、声乐、舞蹈、口才、各类器乐”等专业培训课程。以公益培训与培训成果展演的形式,为青少年架起了学习和展示文化艺术的桥梁,激发了青少年对艺术的热爱和兴趣,提高了广大青少年的艺术创作和赏析水平,有效形成了全市青少年艺术普及公益培训的“基本面”。

② “趣学趣展示”,多元化展演赋能“阳光美育”实践

为充分展现青少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风貌和艺术风采,渭南市文化艺术中心连续多年组织开展“六一儿童节文艺演出活动”,积极为广大青少年搭建学习交流和展示展演艺术技能的舞台,实现了“趣学趣展示”的目标。同时,积极组织“阳光美育”青少年学员参与全国、省、市各级青少年文艺比赛、书画作品展览、综艺汇演、音乐会、朗诵会等活动,充分检验了美育成果,提高了青少年美育的知晓度、参与度和满意度。

③ “请进来、送出去”,非遗体验实现“小活动大传播”

面对非遗文化传承的挑战,渭南市文化艺术中心定期举办“让心回家·非遗体验官”和“非遗进校园”系列活动,让青少年零距离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让心回家·非遗体验官”活动邀请青少年走进非遗展示传习馆,提供讲解及创作辅导,组织非遗题材绘画大赛、故事大赛等活动,鼓励和引导青少年成为非遗的传承者和传播者。“非遗进校园”活动先后组织华县皮影、临渭草编、华山戏法、洽川葫芦雕刻等数十个非遗项目进校园,将非遗的种子种进校园、种进青少年的心田。由陕西省文化馆推荐,渭南市文化艺术中心、潼关县文化馆报送的潼关滨河小学黄河老腔少儿团入选了文化和旅游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和中国文化馆协会主办的2024年全国青少年美育示范展演活动,两次登上央视舞台,让传统文化真正实现了薪火相传。

促均等、增便捷,破解特殊群体服务不均衡难题

① 建立分校,美育之花绽放全市

自2021年开始,经数十次乡村基层走访调研,选定在“临渭区桥南镇留守儿童服务中心”和“临渭区曙光特殊教育学校”建立“花儿朵朵美育分校”,定期开展“花儿朵朵美育课堂”公益培训,为边远地区和特殊残障青少年群体送去文化艺术培训和文艺演出辅导等服务。

② 精准“点单”,美育活动扩优提质

根据基层青少年实际情况及校方需求、学生“点单”,分校开设多种艺术门类培训课程,为“每一朵花儿”送上美育学习和进步的阶梯,让他们真切感受到公共文化服务的温暖,解决了特殊青少年群体美育资源匮乏的问题。

分类办班显成效,青少年美育实现全覆盖

渭南市文化艺术中心针对群众需求分类办班,组织渭南市群众文化艺术培训学校设立包含“阳光美育”在内的六大培训板块,打造多才多艺的培训课堂。多年来,共开设各类艺术培训班1300余个,培训学员80万余人次,举办专题讲座100余场,场馆免费开放时间达3.9万余小时,直接受益青少年100余万人次。渭南市文化艺术中心以渭南市群众文化艺术培训学校、北塘少儿艺术教学点为主要阵地,开展公益性青少年美育培训,引领17家社会青少年美育培训机构成功加盟“阳光美育青少年文化艺术培训基地”,使全民艺术普及培训日趋专业化、系统化、精准化,得到群众广泛认可。

公益美育润童心,服务均等化结硕果

渭南市文化艺术中心通过组织文化志愿者开展“花儿朵朵美育课堂”,已培训基层青少年及留守儿童、残障儿童等特殊群体6000余人次,获得校方、群众和培训对象的认可与肯定。孩子们掌握了绘画、剪纸、声乐等多种艺术技能,两所美育分校也组建了剪纸、声乐、舞蹈、体操等十余个学习兴趣小组。渭南市文化艺术中心还组织基层的留守儿童和特殊青少年群体精心编排了《同一首歌》《感恩的心》《花儿朵朵》等特色演出节目,展示青少年美育成果。

“阳光美育”屡获殊荣,铸就文化服务标杆

渭南市文化艺术中心借助于公益美育培训及培训基地联盟,在“保基本、促均等”开展美育活动方面进行了长期有效实践。2021年,渭南市文化艺术中心被中国妇女联合会授予巾帼文明岗荣誉称号;2021年,培训学校组织的《渭南有艺 十分有约》网络微课展示活动被评为渭南市全国科普日优秀特色活动;2022年,渭南市文化艺术中心被陕西省文化馆评为“全民艺术普及先进单位”;2023年9月《“趣学趣展示”渭南市群众文化艺术培训学校的创新实践》在第五届全国文化馆理论体系构建学术研讨会征文活动中荣获优秀案例;2023年12月培训学校被陕西省妇女联合会评选为陕西省三八红旗手(集体)工作室;“全民学艺 人人有艺”渭南市文化艺术中心创新实践案例入选2024中国群众文化品牌典型案例。

转型:从“端”到“点”,精准满足需求

渭南市文化艺术中心始终坚持“以群众的需求为导向、以群众的满意为标准”的服务理念,定期发放“线上+线下”调查问卷,主动掌握群众新需求,实现从“政府端菜”向“群众点菜”转变。根据不同青少年群体分类办班、分级办学,精准满足个性化需求和常态化学习需要。同时,借助数字化技术和平台,建设数字化美育“慕课”资源,注册抖音官方蓝V账号,形成“趣学趣展示”为主题的线上短视频矩阵和“慕课”矩阵,为青少年提供艺术学习成果交流展示平台,提升文化服务精准度与专业性。

聚能:“阳光”同行,共建美育品牌

渭南市文化艺术中心与社会力量合作,探索多元化培训实践,让“阳光美育”惠及每一位青少年。组织开展的各类公益美育培训及展演活动,不仅有助于培养青少年审美与创造力,促进其全面发展,还为青少年搭建起互促共进、交流学习的桥梁。

共生:开门纳才,构建美育新格局

坚持“开门办馆”,通过跨部门合作、聘请教师、共建培训基地等形式,有效整合区域内优质资源,形成推进青少年艺术普及的合力,扩大青少年艺术普及的实效性、覆盖面和影响力,助力构建充满活力、多方协作、开放高效的新时代青少年美育新格局。

信息来源:青少年美育世界

来源:渭南青年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