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他入伍前父亲去世,我父亲帮助安葬,后来他成了全村的福星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3-28 17:45 1

摘要:那是一个寻常的春节,我和父亲回到老家过年。村里人都知道老李这几天从省城回来了,非要请我父亲吃顿饭。酒席上坐满了七八位乡亲,屋里热气腾腾的,飘着家乡菜的香味,窗外鞭炮声此起彼伏。

【本故事部分情节虚构,请师友们理性阅读,切勿对号入座,感谢阅读,您的支持就是我继续创作的动力!】

"老三,我入伍那年俺爹去世了,要不是你爹帮忙安葬,我这辈子都记得这份情啊!"老李举起酒杯,眼眶有些发红。

我心里一震,这还是第一次听说这事。四十多年过去了,父亲从未提起过。

那是一个寻常的春节,我和父亲回到老家过年。村里人都知道老李这几天从省城回来了,非要请我父亲吃顿饭。酒席上坐满了七八位乡亲,屋里热气腾腾的,飘着家乡菜的香味,窗外鞭炮声此起彼伏。

"来来来,都别客气,趁热吃!"老李媳妇端上一盘红烧肉,满脸笑容。老李在我们村可是个传奇人物,当年从部队转业后进了粮站,后来赶上改革开放办了砖厂,成了村里第一个万元户。记得小时候,我们村娃看到他穿着军装回来探亲,一个个羡慕得不得了。

"老三他爹,别光顾着吃,咱俩好好喝一杯!"老李给我父亲倒满了一杯二锅头,"要不是你,哪有我今天啊!"

酒过三巡,老李脸涨得通红,开始讲述他与我父亲的往事。

"你们知道不?1974年那会儿,我刚收到入伍通知,高兴得不得了,家里人也都为我骄傲。"老李眯着眼睛回忆道,"结果头天晚上,我爹突发脑溢血,第二天一早就走了。"

席间安静下来,几位老乡都放下了筷子。

"那时候家里穷啊,我娘又有气管炎,常年吃药。家里连办丧事的钱都拿不出来。"老李声音有些哽咽,"就是老三他爹,二话不说,把家里的粮食和攒了两年的钱都拿出来,帮我把老爹的后事办了。"

老李喝了一口酒,继续说道:"当时大队长还劝我别去当兵了,留在家里照顾我娘。我心里也犯嘀咕,父亲刚走,我就去当兵,留下老母亲怎么办?是你爹拍着胸脯说,'你安心去,我把你娘当自己娘照顾'。"

"那年头谁家都不富裕啊!"坐在旁边的张叔插嘴道,"你爹家里还有老小要养活呢。"

老李点点头:"就是啊!你爹自己家里也不宽裕,却把我家的事放在心上。我入伍后,每次写信回家,信封里都会夹着几块钱。那时候当兵一个月才几块钱津贴,我基本上都寄回来了。"

"你猜怎么着?"老李看着我笑道,"你爹愣是一分钱都没动,全都给我攒着。等我第一次探亲回来,他把钱都给我拿出来,说是给我娘治病用。那个信封都泛黄了,钱还一张张整整齐齐地叠着呢!"

我端起酒杯,心里五味杂陈。父亲生前从不爱说这些事,总是默默地做。

"那时候邮递员三天两头往你家跑,"一旁的王婶笑着说,"你爹每次收到老李的信,比收到自家孩子的信还高兴呢!"

"后来我在部队表现挺好,当上了班长。"老李骄傲地说,"有一次执行任务立了个三等功,上了军区简报。我把这个好消息写信告诉你爹,他高兴得带着全村人喝酒庆祝,好像是他儿子立功一样。"

"我记得那天!"张叔一拍大腿,"你爹拿着你那封信,一家一户地读给大家听,还说'看看,咱村也出了个好兵!'那阵子村里人见面都要提两句呢!"

老李的儿子在一旁补充道:"我爸常说,要不是当年去当兵,哪有后来的转业分配,也就没有后来的一切。我爸在部队学了不少技术,懂了纪律,还交了不少朋友。"

"是啊,"老李接过话茬,"转业后我分到了粮站工作。那会儿正赶上改革开放初期,我看到机会就办了砖厂,没想到还真让我发了点小财。现在孩子们都在省城上班,有出息了,我和老伴也跟着享清福。"

"我记得小时候,您经常给我们家送东西。"我突然想起来,每到过年过节,老李家总会送来一些自家做的豆腐、年糕之类的。

"那是应该的!"老李拍了拍桌子,"我这辈子欠你爹的,怎么都还不完。你爹就是不爱张扬,做了那么多好事,从来不对别人提起。"

酒桌上,老李又讲了不少我父亲鲜为人知的故事。比如他每年探亲假回来,父亲都会提前准备好他妈妈爱吃的饭菜;比如他转业时父亲四处托关系,希望能让他留在县城工作;比如后来他母亲去世,父亲帮他料理后事,就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

"你爸当年穿军装多神气啊!"王婶笑着对我说,"你爹还专门让裁缝给他做了个木头箱子,装他寄回来的东西。每次有你爸的信,村里人都围着看呢!"

"你爹就是我们村的福星啊!"老李感叹道,"不光是我家,村里谁家有困难,他都会默默帮忙。记得小刘家那年闹水灾,是你爹组织村里人帮着重建房子;大林他媳妇难产,是你爹半夜三更跑了十里地请来医生;还有李大妈家那个傻儿子,也是你爹经常照顾..."

听着这些往事,我仿佛看到了另一个父亲——不是那个在我印象中总是沉默寡言的父亲,而是一个热心肠、无私奉献的人。

"我那时候在部队,就想着等转业回来要好好报答你爹。"老李说道,"所以这些年,村里有什么好事我都尽量帮忙。上学难的时候,我出钱给村里娃娃办了个小学堂;通自来水那会儿,我先给村里拉了水管;现在村里的小广场也是我牵头建的。"

"老李,你做得好啊!"张叔点头称赞,"这几年咱村比周围村子都强,日子越过越红火,多亏了你啊!"

"这都是受了老三他爹的影响啊!"老李摇着头说,"你爹这个人啊,就是太实在了,做了那么多好事,连自己儿子都不知道。我这次回来,就是想当着你的面,说说这些事。让你知道,你爹是个多好的人!"

席间,村里其他人也纷纷讲述父亲帮助他们的故事。有的是帮忙筹钱看病,有的是出主意解决家庭纠纷,有的是借粮度过困难时期。我这才明白,为什么每次回老家,村里人见到我都特别热情,原来都是因为父亲的缘故。

饭后,我和父亲沿着村口的小路散步消食。初春的风还带着些寒意,远处的山峦在暮色中若隐若现。

"爸,老李说的那些事,您怎么从来不提?"我忍不住问道。

父亲笑了笑,从兜里摸出一支烟点上:"有啥好说的?老李当年去当兵是为国家做贡献,我帮他一把是应该的。再说了,村里人都是一起长大的,互相帮助不是很正常吗?"

"可您做了那么多..."我还想说什么,父亲摆摆手打断了我。

"人活一辈子,名利淡如水,情义重如山。"父亲吐出一口烟圈,"老李这人有本事,肯帮村里人,比我强多了。我就是搭了个小桥,他能走出大路来,我心里也高兴。"

就是这样简单朴实的一句话,却道出了父亲一生的为人处世之道。

那年春节过后不久,父亲因病去世了。葬礼上,全村的人都来了,老李更是从省城赶回来,一直守在灵前三天三夜。我这才真正理解了父亲的价值——他可能没有惊天动地的成就,但他用自己的方式温暖了身边的每一个人。

如今,每当我回想起那次饭局,老李讲述的父亲帮他安葬父亲、照顾母亲、关心他在部队的情况,以及他后来如何成为全村的"福星",我就更加深刻地理解父亲常说的那句话:"人活一世,名利淡如水,情义重如山。"

这大概就是最朴实的人生哲理吧。父亲虽然走了,但他播下的那些善良和温暖的种子,依然在这个小山村里生根发芽,温暖着一代又一代人。

师友们,这个故事最打动你的地方在哪里?

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

来源:李德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