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轩辕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与神农炎帝及东夷族、苗族祖先蚩尤同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炎黄二帝,开疆拓土,促进了民族大融合,开创了中华文明,创造了中华文化。
轩辕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与神农炎帝及东夷族、苗族祖先蚩尤同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炎黄二帝,开疆拓土,促进了民族大融合,开创了中华文明,创造了中华文化。
划九州,定中原,繁衍了炎黄子孙。炎黄后裔称为百姓,蚩尤后裔称为黎民,通称为黎民百姓。是中华民族形成的主体之根本。
一、历史记载
早期《山海经》将其描绘为中央天帝,与四方帝并置;而《尚书・吕刑》则首次将其纳入至上神体系,称为 "皇天上帝"。
随着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历史化建构,黄帝逐渐被塑造为上古圣王典范,《大戴礼记》正式确立其 "五帝之首" 地位,完成从神话形象到人文始祖的转化。
姓氏名号的记载(公孙、姬、巳姓等)既包含先秦诸侯后裔称谓惯例,也与周人始祖崇拜存在渊源关系,轩辕氏名号更可能关联车舆发明传说。
《史记》注引《集解》"黄帝居轩辕之丘,因以为名",河南新郑轩辕丘遗址(仰韶文化层)出土陶鼎、陶罐。
这个有熊氏也有记载,《帝王世纪》载黄帝 " 有熊国君,少典之子 ",河南新密市有熊国遗址发现龙山文化城址。
二、古籍中的黄帝形象,不同的古籍也有不同,比如:
《史记・五帝本纪》:黄帝姓公孙,名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统一华夏部落,"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
《山海经·西山经》:黄帝为中央天帝,"其神状皆鸟身龙首",乘龙升天。
《大戴礼记・五帝德》:"黄帝黼黻衣,大带黼裳,乘龙扆云",确立服饰制度。
《列子·黄帝》:记载黄帝 "梦游华胥国",开创道家 "无为而治" 思想。
关于黄帝的文化记载
仰韶文化(前 5000 - 前 3000 年):河南新郑黄帝故里遗址(含仰韶至龙山文化层),出土彩陶纹饰与《史记》"黄帝采首山铜 " 记载契合。
龙山文化(前 2500 - 前 2000 年):山西陶寺遗址(疑似尧都)出土青铜器、观象台,佐证黄帝时代 "作甲子,调历" 的传说。
石峁遗址(前 2300 - 前 1800 年):陕西神木发现 4000 年前石城,出土玉琮、壁画,与黄帝 "邑于涿鹿之阿" 的记载相符。
据《路史》记载,黄帝通过 "分封制" 确立早期国家形态,其 "二十五宗" 分封格局成为后世分封制的雏形;
山西夏县西阴村出土的 5000 年前蚕茧化石,印证了《通鉴外纪》中嫘祖始教民养蚕的传说,标志着纺织业的起源;
仰韶文化彩陶符号(如半坡遗址 "∧" 纹)与《淮南子》所载仓颉造字传说相呼应,展现原始文字体系的萌芽;
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 45 号墓北斗星象图,则暗示《古今注》记载的指南车技术可能源于早期方位测定实践。
尤为重要的是,《黄帝内经》构建的中医理论体系,在山西陶寺遗址出土的 4000 年前颅骨手术痕迹中得到实证,远古医学被惊人发展。
三、精神文明
黄帝时代通过整合各部族图腾(蛇身、鱼鳞、鹿角等)形成的龙图腾崇拜,不仅在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前 6400 年蚌塑龙形墓中得到印证,更成为跨越时空的民族精神象征;
《史记》记载的 "土德之瑞" 说,标志着以五行学说为核心的宇宙观初步形成,这种将自然现象与人文秩序相统一的思维范式,作为中华哲学体系的基石深刻影响后世;
而被列入周代 "六代之乐" 的《云门大卷》乐舞传统,在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的战国编钟上得到完美诠释 —— 这套 2400 年前的青铜乐器,以精准的音律和恢宏的演奏效果,印证了黄帝乐舞在礼乐文明传承中的源头地位。
四、民间传说
黄帝与蚩尤战于河北涿鹿,《逸周书》载 "蚩尤作兵伐黄帝",冀州地区至今流传 "蚩尤血化红土 " 传说。
陕西黄陵县黄帝陵传说黄帝乘龙升天时,臣民扯下龙须化为 "龙须柏"(现存千年古柏 10 万余株)。
问道广成子:《庄子》载黄帝至崆峒山(甘肃平凉)向广成子求道,形成道教 "黄帝问道" 典故。
五、三月三诞辰习俗
河南新郑: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全球华人参与),保留 " 盥洗礼""恭读拜文" 等古礼,《礼记・祭法》载 "黄帝正妃西陵氏,以其始蚕,故祀先蚕"。
浙江缙云:祭祀黄帝与大禹结合,"迎亲"" 踩街 "等民俗融合吴越文化,《越绝书》载" 黄帝之元妃西陵氏女嫘祖,生少昊 "。
台湾地区:台北市立动物园 "黄帝文化园区",每年举办 "中华道统祭典",融合原住民歌舞与闽南习俗。
六、道教中的黄帝形象
中央黄帝:道教 "五方五帝" 之首,《云笈七签》载 "黄帝者,位居中央,含养坤德"。
炼丹术始祖:《抱朴子》载黄帝 "炼九鼎神丹",河南灵宝 "黄帝铸鼎原" 遗址出土汉代炼丹炉。
兵法之祖:托名黄帝的《阴符经》为道教重要经典,陕西耀县药王山摩崖石刻存《阴符经》全文。
《黄帝内经》"七损八益" 理论被道教吸收,形成 "还精补脑" 修炼法。
《庄子》载黄帝 "吐故纳新,熊经鸟申",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导引图》印证。
七、现代传承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黄帝陵祭典,完整保留《周礼》"太牢" 祭祀礼仪,通过程式化仪轨维系着跨越三千年的文化记忆;
二月河历史小说《黄帝》以文学想象重构远古社会图景,在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间架设起理解黄帝时代的桥梁;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采用 "轩辕" 命名,将黄帝 "作指南车" 的智慧转化为现代空间定位技术,实现传统科技思维的创造性转化;
美国纽约 "黄帝文化节" 也是中华文明海外传播的载体,通过沉浸式文化体验活动,使龙图腾、五行哲学等精神符号成为跨文化对话的通用语言。
写在最后:
黄帝不仅是历史人物,更是中华文明的精神符号。他的 "龙图腾" 象征包容,"问道崆峒" 代表探索,"嫘祖养蚕" 体现创新。
简单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会觉得每个文化符号都有共同的声音: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向何处去。
来源:文化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