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8月17日,南京队在主场迎战盐城队,比赛地南京奥体中心里,60633名观众坐满了看台。
2025年8月17日,南京队在主场迎战盐城队,比赛地南京奥体中心里,60633名观众坐满了看台。
这个数字,把苏超单场上座纪录给刷新了,更有意思的是,同期中超赛场上,上海申花和海港的同城德比,现场观众是60031人,刚打破上海足球史的上座纪录,还进了中超上座历史前10。
一场江苏的业余球队比赛,观众数居然超过了这场中超德比。
说实话,苏超只是业余联赛,竞技水平不算高,但它的观赛氛围是真的好。
最新一轮比赛,苏超平均上座人数突破3万,这跟中超的平均水平持平了。
很多人觉得苏超火是因为票价低,有些场次几乎免费,这确实是个重要原因。
但我觉得,能让一场地方性业余比赛动辄吸引几万人到场,这本身就说明中国足球有扎实的群众基础,不是大家不爱足球,是没找到让大家愿意走进球场的方式。
苏超不少比赛都坐满了人,看台上观众的呐喊声、欢呼声一波接一波,观赛体验特别好。
观众多了,场面热闹了,球员在场上也更有激情,状态自然更好。
比赛人气高了,商业价值也会跟着涨,这是个正向循环。
本来想觉得这种业余联赛的模式对职业联赛没什么参考性,可后来发现,不少人都呼吁职业联赛向苏超学学。
听起来好像有点滑稽,但仔细想想,这种讨论不是多余的,至少能让大家换个角度看职业联赛的问题。
聊完苏超的热闹,再看中超,就会发现职业联赛的情况要复杂得多。
最近两年,中超上座率在慢慢恢复,2025赛季赛程过半,观赛人数比去年同期多了不少,照这个趋势,今年大概率能创下中超上座历史新高。
像京沪大战、上海德比这些重要比赛,观众数连续突破6万,中超头部球队的上座人数,已经快赶上欧洲五大联赛了。
可另一边,不少中超比赛的观众数只有一两万,甚至更少。
空旷的看台衬得观众特别少,气氛冷清得很。这种场面,对场上球员、现场观众还有电视转播来说,体验都不好。
有人就问了,这些比赛有那么多空座位,为啥不降价售票吸引更多人来?
这个问题在球迷论坛里总能引起讨论,苏超火了之后,更多人呼吁中超那些观众少的比赛降价,想靠低票价实现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正循环。
职业足球比赛跟业余联赛不一样,降价这招可能行不通,中超门票定价是俱乐部自己决定的,属于市场行为,俱乐部得考虑运营开支。
像场租、安保、场地维护这些硬性支出,少则十几万,多则上百万。
而且中超的现场观众基本都是铁杆球迷,球队成绩好,就算票价贵也能卖光,成绩差,再便宜球迷也不想买。
要是一味降价,不仅可能吸引不来多少人,还会让俱乐部亏更多钱。
就说上海的两支球队,赛季刚开始,很多球迷就买了套票,平均下来每场几十块,不算贵。
散票通常要五六百,最便宜的也得一两百,可就算这样,门票还是不愁卖,几乎每场都坐满。
反观有些球队,散票只卖80元,年票不到2000元,还有青年票价折扣,价格已经很低了。
对大城市的球迷来说,这个价格不算负担,可过去一两年,因为球队成绩不好,一直在保级区挣扎,主场就从没坐满过。
如此看来,中超俱乐部现在最该做的不是降价,是提升比赛成绩,不然再便宜也没人买账。
除了票价,球场也是影响上座率的重要因素,常看欧洲五大联赛的球迷都知道,那边的球迷能近距离看比赛,不用隔着宽阔的田径赛道。
球员在球迷的呐喊中进球、庆祝,球迷也能更好地参与进去,转播效果也更好,用专业球场,确实能提高上座人数。
深圳新鹏城之前的主场在宝安,2025年搬到了深圳市体育中心,这是全市唯一的专业足球场。
新主场的看台平缓,视野好,观众席紧紧围着球场,前排离边线只有几米远,观赛体验特别好。
虽说深圳新鹏城这赛季成绩一般,还在为保级努力,但球市明显好了很多,连续几场比赛上座人数都突破3万。
当然,新主场在市中心,交通方便,这也是吸引观众的一个原因。
可把综合运动场改成专业球场,要花很多钱,后续维护成本也高。
现在中超还有山东泰山、浙江队等8支球队用的是综合性体育场,占了中超俱乐部的一半。
综合性体育场的上座率偏低,也拉低了整个联赛的转播价值。联赛运营方能不能督促俱乐部加强球场建设,或者把一些权益向球场改造倾斜,帮俱乐部建成专业球场?
这是中超接下来运营要考虑的问题。
而且联赛球场不光要专业,位置也要合适,交通得方便,还要方便停车、方便周边招商。
现在不少中超球队的球场在这些方面都有问题。
比如武汉三镇的足球场,上座率低,跟它位置偏远有很大关系。
要是没办法搬迁主场,就需要多部门一起合作,增加公共交通接驳、疏导拥堵路段,甚至推出酒店折扣之类的服务。
国内中超球队不多,它们是城市的名片,也是带动文旅消费的引擎,地方政府一般都会全力支持。
俱乐部得用好这个优势,跟协办单位一起做好运营,争取更多地方政府的协调支持。
另外,热门比赛也有自己的困扰,2012年国家发布过加强足球比赛安全管理的通知,要求足球赛事上座率不能超过80%,这个规定后来用了很多年。
可实际上,球场建设时就考虑了突发情况,就算坐满了人,也有安全冗余。
只要做好主客球迷分区、加强安保管理和球迷团体教育,大部分安全隐患都能避免。
用行政手段把热门球赛的上座率压掉20%,一方面减少了强队俱乐部的收入,降低了它们的影响力,另一方面也削弱了整个联赛的盈利能力。
各国职业联赛都有一些运营办法,通过“损有余而补不足”来保证不同实力球队的相对均衡。
现在中超弱队急需扶持,强队的影响力和赚钱能力又不够强,放开上座率这些限制,提高联赛上座率和盈利能力,对所有球队都有好处。
聊完中超,再看看次级联赛,也就是中甲和中乙,情况就更不容乐观了。
中甲联赛平均每场观众大概6000人,远低于欧洲主流次级联赛两万多人的水平。
中乙联赛更冷清,很多比赛只有几百人看。空旷的球场不仅没法形成好的比赛氛围,转播价值几乎为零。
次级联赛的票价不算贵,大部分场次几十块钱,对球迷来说不算负担,但对非球迷来说,还是有门槛。
本来想觉得次级联赛只要降价就能吸引观众,后来发现不是这样,次级联赛的观众基础应该是社区民众,不是核心铁杆球迷。
比赛氛围也该更像合家欢盛宴,不只是单纯的球迷文化。
次级联赛可以试试推出超低票价,甚至直接免门票,吸引学生、社区居民和老人来看球。
社区活动、企业团建、团体聚会,都可以借着周末足球比赛来开展。看完比赛,大家在周边消费,吃喝玩乐一条龙,这样才能形成良性循环。
如此一来,才会有更多广告赞助、商场宣传,更多本地商业利益也能融入进来。
这些都需要旺盛的人气做前提,次级联赛的运营方可以借鉴苏超的经验,少赚点门票钱,换来本地居民和流量博主多进场,营造好的比赛氛围,打造有特色的地方活动品牌,再用其他商业手段赚钱。
次级联赛是中国足球的中间层,它是职业足球的门槛,往上能通到水平更高、品牌价值更大的顶级联赛,往下连接着群众基础广泛的业余联赛和民间足球。
次级联赛办得好,能让更多人感受到足球的魅力,有志向的人也更愿意投身足球行业。
苏超的成功已经证明,中国有足够的球迷基础,城市和社区足球这条路是走得通的,这些都值得职业联赛借鉴和探索。
总的来说,苏超的热度攀升不是偶然,它让我们看到了中国足球的潜力。
职业联赛要做的不是简单模仿苏超降价,而是找到自身问题的根源,提升比赛质量、改善观赛体验、做好社区连接。
只有把这些问题解决了,中国足球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才能让更多人愿意走进球场,为中国足球呐喊助威。
来源:鱼乐鱼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