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思州石砚制作技艺延续千年,是我们岑巩县一张重要的地理标识名片,岑巩县检察院要发挥好公益诉讼职能,紧盯传承保护中的问题,持续跟踪督促,有效保护了非遗文化。”全国人大代表、岑巩县大有镇塔山村党支部书记郑培坤受邀对该院办理的一起非遗保护公益诉讼案开展回访时说道。3
“思州石砚制作技艺延续千年,是我们岑巩县一张重要的地理标识名片,岑巩县检察院要发挥好公益诉讼职能,紧盯传承保护中的问题,持续跟踪督促,有效保护了非遗文化。”全国人大代表、岑巩县大有镇塔山村党支部书记郑培坤受邀对该院办理的一起非遗保护公益诉讼案开展回访时说道。3月26日,岑巩县人民检察院检察官在“透过业务看政治讲忠诚”案例讲评活动上讲述了一个“检察蓝”守护非遗传承的故事。
千年技艺一度辉煌,为何渐失高光?
思州石砚因砚材产于古思州治地(今岑巩县)而得名,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八大名砚之一。2021年,思州石砚制作技艺被列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但近年来,因为电子书写普及,砚台的实用价值被消解,导致市场逐渐萎缩,经营思州石砚的几家企业濒临倒闭,传承人雕刻出来的大量思州石砚作品滞销,因没有经济来源,多数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被迫转行其他营生。一件思州石砚作品从采石、选料、打胚再到制成砚台,需要经历近20道复杂工序方可完成,其制作技艺复杂,学习周期长,加之对市场前景的考量,年轻人不愿意投入时间、精力去学习、研究,思州石砚制作技艺已面临传承危机。
检察助力找寻传承路径,千年技艺重现曙光
“作为思州石砚制作技艺传承人,看到这样的局面很痛心,也不甘心,真担心思州石砚制作技艺就逐渐断绝在我们这一代人手里。”思州石砚制作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杨刚说道。
为找寻思州石砚制作技艺传承路径,让千年技艺能够“活”起来,岑巩县检察院经过大量走访调查工作后,向该县文化主管部门制发了检察建议,建议其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思州石砚制作技艺的传承与保护。检察建议制发后,岑巩县检察院主动到该县文化主管部门听取落实整改过程中的问题和困难,并组织相关单位和企业代表进行座谈,就如何激发思州石砚品牌经济效益、活态传承等问题进行探讨交流,最终大家一致认为让非遗进职业学校,是解决当前青年传承人流失和激活思州石砚品牌的问题的最有效措施。之后,岑巩县检察院联合该县文化主管部门向县委、县政府作专题汇报,推动在岑巩县职业中学长期开设思州石砚制作技艺课程,并筹集资金40余万元在该校修建传承场所,特聘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到校给学生教授思州石砚制作技艺和砚文化课程,着力扩大传承人的基数,培养高水平的青年技艺人才。
非遗活态传承,古老名砚焕发新的光彩
在岑巩县职业中学建立思州石砚制作技艺传承场所后,共面向该校1000余名学生教授思州石砚制作技艺,创建的“非遗大师+高校教师”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不仅扩大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影响力,还为培养高水平的青年技艺大师奠定了人才基础。在该校带徒授课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杨刚,通过其在学校开展传承、传播活动的影响力,其名下的思州石砚雕刻工作室获得了2024年州级技能大师工作室项目,雕刻的砚台作品在全国乡村振兴职业技能大赛和贵州省旅游商品大赛中获奖,为其申报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创造有利条件。
该案的办案成效得到了县委主要领导的批示肯定,并推动岑巩县文旅局拟定思州石砚特色品牌“文旅融合”发展方案,已在岑巩县辖区内三个重点旅游景点设置砚台文化展厅,进一步丰富旅游业态,深化文旅融合发展。同时促成了成都科技大学、凯里学院等高校与经营思州石砚作品企业达成意向合作,帮助宣传和拓宽销售渠道,并把思州石砚制作技艺传承场所作为研学基地,在研学过程中帮助提高传承人的创新能力,促使雕琢出更多符合现代审美标准和市场需求的砚台产品,激活思州石砚品牌和市场潜力,让思州石砚再次焕发新的光彩。
通讯员 姚 洋
编辑 徐 敏
二审 李昌焯
三审 孙朝华
来源:天眼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