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中考新政:中考变“拼爹”,寒门还能出贵子吗?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3-27 04:01 1

摘要:3月24日,长沙市教育局正式宣布中考中招制度改革方案,其中提及“2025年起高层次人才子女教育享受优待,实行单列,不纳入统招计划”,引发关注。根据长沙市人社部网站公布的《长沙市高层次人才分类认定目录》,长沙市高层次人才按照国际顶尖人才、国家级领军人才、省市级领

教育是社会公平的底线,是寒门改变命运的希望。

然而,现实却不断告诉人们,这是一个拼爹的时代。


3月24日,长沙市教育局正式宣布中考中招制度改革方案,其中提及“2025年起高层次人才子女教育享受优待,实行单列,不纳入统招计划”,引发关注。
根据长沙市人社部网站公布的《长沙市高层次人才分类认定目录》,长沙市高层次人才按照国际顶尖人才、国家级领军人才、省市级领军人才、高级人才等4个层次分类,分别用A、B、C、D指代。
其中A类国际顶尖人才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等。B类人才包括茅盾文学奖获奖者、鲁迅文学奖获奖者等。C类人才包括全国播音主持“金话筒”奖获得者等。D类人才包括长沙市优势主导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领域年薪50万元以上的高级经营管理和研发人才等。


新政背后,恐怕是地方领导急功近利的“政绩冲动”。吸引人才、拉动经济无可厚非,但踩着公平的尸体往上爬,让鸡娃的家长们情何以堪?家长们“鸡娃”十年,熬白了头,却敌不过高管一张红头文件。这种优惠,劈开的不仅是教育公平的堤坝,更是千万普通家庭"知识改变命运"的信仰长城。


新政以"引才"之名,行"拼爹"之实。一边是普通学子十年寒窗,在题海中泅渡;一边是"高层次人才"子女凭一纸证书,直通名校殿堂。

数据显示,2024年新增187名优待生中,79%来自市值超50亿企业高管家庭,某董事长之子竟以低于统招线12分的成绩叩开四大名校之门。这哪里是人才优待,分明是资本对教育资源的野蛮抢占。


更荒诞者,人才标准如儿戏。"金话筒"得主与"广告副总"共享特权,财务总监凭"参与制定行业标准"入选D类,其专业资质与教育何干?


说句题外话,就算是鲁迅文学奖,也难免不受质疑。作家方方曾公开举报诗人通过非正常手段运作入围资格,揭露评奖背后的潜规则。2015年,陕西作协副主席被举报以文物行贿换取奖项。难道,类似这种行贿的人,也算高层次人才,也要享受子女教育优待?


当某企业营销总监之女轻松挤掉农村尖子生,当课外辅导班年耗23万的"贵族子弟"垄断名校席位,寒门学子仅存的"分数公平"防线,正在"资本+政策"的双重绞杀下土崩瓦解。


新政看似严密,实则千疮百孔。企业自证陷阱中,某制造企业通过关联交易虚增研发投入,助5名高管集体"镀金";年薪注水游戏里,股权激励、商务接待费摇身一变,45万年薪瞬间"达标";评定权寻租案中,某区人才办副主任受贿12人名单曝光,教育公平沦为权力寻租的盛宴。这哪里是人才新政,分明是新型"捐监"制度的现代翻版!


更隐蔽者,是机会成本的转嫁。四大名校增设单列学位后,普通生均师资配比从1:12恶化至1:17;特长生名额被置换,某重点高中艺术特长生录取率骤降38%。当教室里的课桌变成特权者的专座,当操场上的跑道划出阶层的鸿沟,教育公平已从"起点公平"退化为"规则不公"。


新政之害,不仅在当下,更在长远。当"高层次人才"子女无需拼搏即可登顶,他们如何看待奋斗的价值?


当"我爸有钱"成为校园潜台词,当"特权天经地义"成为扭曲观念,教育的育人功能正在异化为特权阶层的身份认证。


某重点中学调查显示,优待生中62%认为"成功靠家庭背景",远超普通生的28%。这种意识若蔓延,将培养出怎样一代新人?是自立自强的追梦者,还是不劳而获的"新贵族"?


更深层危机在于阶层固化。当富者凭政策红利垄断优质资源,穷者因机会剥夺困守底层,"寒门再难出贵子"将成残酷现实。社会流动性一旦停滞,阶层矛盾必然激化,这绝非危言耸听。北宋范仲淹曾言:"不以亲疏贵贱异心,唯才是举。"今之长沙,若用学位筑起阶层壁垒,岂非与先贤背道而驰?


若奋斗终点是子女特权,何异于将社会变成"拼爹竞技场"?真正的激励,应是让所有人站在同一起跑线,凭真才实学决胜。当外卖员之子能与董事长之女同场竞技,当寒门学子能凭努力改写命运,这才是教育公平的真谛。


当一个地方的发展要以牺牲当地普通人的公平正当权益为代价,这样的发展是当地人民需要的吗?
一座城市的伟大,不在于吸引多少"凤凰",而在于守护无数"麻雀"的飞翔权利。

来源:波哥评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