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作家韩天航笔下的《戈壁母亲》,描绘了兵团人屯垦戍边的壮丽画卷。一位从山东远赴新疆寻夫的农村女性,面对丈夫的决绝离婚,她主动解除了包办婚姻。又因为“孩子不能离开爹”的朴素信念,一辈子扎根在边疆。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作家韩天航笔下的《戈壁母亲》,描绘了兵团人屯垦戍边的壮丽画卷。一位从山东远赴新疆寻夫的农村女性,面对丈夫的决绝离婚,她主动解除了包办婚姻。又因为“孩子不能离开爹”的朴素信念,一辈子扎根在边疆。
女主人公用无私的母爱、坚韧的品格,在戈壁滩上谱写了一个跨越时代的传奇。她抚养子女、帮扶战友。她在荒原中开垦良田,在风沙中守护家园。她将个人命运,与兵团精神融为一体,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兵团精神的象征。
2007年,这部文学作品被改编为电视剧《戈壁母亲》,在央视一套首播,成为年度收视冠军。剧中刘月季的形象,在风雪中守护孩子的场景,令无数观众潸然泪下。电视剧通过诗化的镜头语言,将边疆的壮美风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展现了兵团人“献了青春献子孙”的奉献精神。
《戈壁母亲》的创作灵感,源于作家韩天航在兵团生活中遇到的真实人物。剧中刘月季的原型,正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七师胡杨河市一二六团的普通女性张桂英。
上世纪50年代,张桂英随部队进驻戈壁。在物资匮乏、风沙肆虐的环境中,她白天开荒造田,夜晚照顾家庭。她用柔弱的肩膀,扛起生产与生活的双重责任。她曾为保护集体粮食与野狼对峙,也曾因长期劳作双手布满裂痕。但是,她始终以乐观与坚韧的品质,感染着身边的人。她的身上,凝聚着兵团女性最本真的光辉。“甘于奉献、深明大义”,是戈壁母亲群体的缩影。
张桂英的故事不仅是个人史诗,更是一代兵团女性的集体记忆。她与无数“戈壁母亲”一起,用青春与汗水,将荒漠变为绿洲。用母爱与信念,滋养了边疆的每一寸土地。她们的故事,成为兵团精神最鲜活的注脚。在极端困苦的环境中,女性以超越性别的力量,完成了从家庭守护者,到时代建设者的蜕变。
为铭记这段历史,第七师胡杨河市一二六团以“戈壁母亲”文化为核心,打造了全国知名的红色教育基地。基地以“六馆两场两中心一园一居”为主体,涵盖戈壁母亲旧居、红色记忆收藏馆、文化创意园等场景,通过1800余件历史文物、复原的地窝子与农机棚,生动再现了兵团初创时期的艰辛岁月。游客可在此体验军垦生活,感受老一辈人“献了青春献终身”的无私情怀。
张桂英与“戈壁母亲”们的故事,是边疆开发史上的一座丰碑。从文学作品到荧屏经典,从个体的奉献到集体的记忆,再到红色教育基地的永恒铭记,这段历史始终传递着一个信念:在荒芜中播种希望,用爱与坚韧书写不朽。正如戈壁滩上的红柳,她们的根系深扎泥土,枝叶迎风而立,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版图中最坚韧的风景。
来源:品艺轩和田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