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直播带货、文旅消费、营养健康这些消费者深度关注的领域,目前还存在哪些问题?近日,“3·15在行动”2025网络3·15公益活动发布消费洞察报告,涉及直播电商、营养健康、文旅、厨电、部分银行商城等领域。中国消费者协会副秘书长潘海峰表示,针对消费调查中发现的各类问
直播带货、文旅消费、营养健康这些消费者深度关注的领域,目前还存在哪些问题?近日,“3·15在行动”2025网络3·15公益活动发布消费洞察报告,涉及直播电商、营养健康、文旅、厨电、部分银行商城等领域。中国消费者协会副秘书长潘海峰表示,针对消费调查中发现的各类问题,将联合经营者、有关专家学者找出问题出现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更好地为消费者服务。
在中国消费者协会指导下,从去年下半年开始,由《中国消费者》杂志社牵头,联合北京、天津、河北、内蒙古、江苏、山东、湖北、湖南、广西、四川、贵州、杭州、青岛、成都等全国15个省区市消协(消委会),针对消费者关注度高、技术更迭迅速、容易出现消费纠纷的直播电商、营养健康、文旅、厨电、部分银行商城等领域开展了消费调查活动,并结合近年来的消费投诉咨询、消费舆情信息,形成了各相关领域的消费洞察报告。
其中,《直播电商消费洞察报告》指出,当前直播带货领域存在诸多问题,严重影响消费者权益与市场秩序。夸大宣传、货不对板现象突出。虚假评价、诱导消费手段层出不穷。知名主播频“翻车”“质次价不低”成为普遍问题。调查显示,超8成调查参与者遇到过商品实物与直播介绍不符的情况;近6成遇到过直播间虚假宣传,如夸大产品功效、虚假优惠等问题;超5成遇到过责任主体不明确、售后服务等权益难保障的问题;超半数购买过“三无产品”或假冒伪劣商品。分析认为,上述直播电商消费领域存在问题的根源在于相关法律细则与平台自治待完善、供应链质量管控不严、技术滥用催生欺诈等。报告为此建议,建立健全主播管理制度,对违规主播实施“熔断机制”;对诚信商家给予认证标识,培育第三方消费监督组织,建立“消费者评审团”制度。
《营养健康消费洞察报告》指出,营养健康产品经营者夸大宣传、宣称信息与实物不符,明示或暗示普通产品(食品)功能化、疗效化误导消费问题,成为投诉和舆情的重点。建议政府部门应加强监管,完善法律法规和标准规制,针对新兴品类及时出台规制措施,填补监管空白。同时建立信息共享机制,严厉打击违法行为。
《文旅消费洞察报告》调查显示,超过3/4调查参与者认为文旅消费市场存在宰客、乱收费现象;约6成调查参与者表示遇到过旅游服务提供商单方面解约、强制消费的情况;半数以上调查参与者遇到过在线上预订的酒店位置、设施、房型等与实际不符的情况;超7成调查参与者遇到过文旅消费服务质量差的问题;近4成调查参与者遇到过文旅消费场所的基础设施体验不佳的情况;约5成调查参与者反馈文旅消费过程中遇到客服效率低下和扣费错误等问题。
《厨电消费洞察报告》显示,厨电产品在满足消费者需求方面仍存在较大偏差,问题主要集中在:厨电质量良莠不齐;厨电产品功能相对单一;国补消费市场活跃,部分商家营销行为有待规范。此外,消费者使用痛点还集中表现在吸油烟机性能不过关、厨房内油烟弥漫,厨电智能化程度不高,功能不够实用、操作不便捷,噪声大,做饭效率低等方面。
部分银行网上商城消费调查结果显示,银行网上商城消费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信息推送过于频繁,造成消费者信息过载;超4成消费者认为商品价格虚高或兑换积分过高;有37.31%的消费者曾经遇到过货不对板情况,近1/5的消费者收到过“三无”产品;半数以上的消费者遭遇过银行在未提前通知的情况下,擅自将积分全部或部分清零等;广告宣传审查缺位,乱象频现。
来源:京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