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平起义后,傅作义密信蒋介石:我会留在绥远寓兵于农,趁机而动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04 12:14 2

摘要:1949年1月31日清晨,北平城楼上挂起了红旗。此刻的城内已经听不到枪声,只有寒风吹动旗面的簌簌声。就在同一天,北京城外十几公里的机场,一架准备南飞的国民党运输机迟迟等不到它的乘客——傅作义。

1949年1月31日清晨,北平城楼上挂起了红旗。此刻的城内已经听不到枪声,只有寒风吹动旗面的簌簌声。就在同一天,北京城外十几公里的机场,一架准备南飞的国民党运输机迟迟等不到它的乘客——傅作义。

向前倒回半个月,1月12日,中南海的会议室里灯火通明,傅作义宣布接受与解放军达成的协议。对于北平市民而言,和平解放意味着保存了城市,也保住了故宫里的每一件文物;对傅作义本人,事情远没有那么简单。

就在傅作义宣告停战的那天,南京方面传来“大本营”最新指令:委员长卸任,但要尽可能留住“傅上将”。阎锡山将徐永昌推上前台,让这位老乡兼旧部带着三句话北上——“保持一致、南撤精锐、想办法拖延”。听上去像劝降,实则更像最后一把赌注。

1月15日下午两点,徐永昌风尘仆仆赶到中南海。短促寒暄后,两人关起门谈了足足三小时。谈话末尾出现了唯一一句对话。“北平保不住,我去绥远。”傅作义语速极慢。徐永昌没有接口,他发现自己带来的三句话连一半说服力都没有。

傅作义为什么认定要回绥远?那里是他的发迹之地,更重要的是,绥远的骑兵师尚未接触前线,既能向南呼应,也能向西拖延。换句话说,他打算保持一块机动地盘,以便在风向逆转时再上牌桌。

和平协议生效后,傅部按顺序撤出城墙。街头百姓送别国军的场景并不悲壮,更多人四散围观,好奇多于同情。2月初,傅作义开始公开宣传自己“保全古都”,同时暗暗向中共探询改编细节,想保住原三十余万将士的架子。

平津前委的电文很干脆:官兵要政治学习,部队必须拆分重组。傅作义听完,没有表态。几天后,他私下托人申请护照,还要求预留一架飞机待命,可见他并未彻底放下国民党这张船票。

2月下旬,傅作义随章士钊等赴西柏坡。毛主席谈笑风生,他却闷声少语。外界多写成“宾主尽欢”,徐永昌的日记却留下八个字——“傅心甚苦闷,不置可否”。临别前,傅作义暗自盘算:绥远未解放,依旧有回旋余地。

3月26日,本是他南飞的日子,没想到毛主席当日抵达北平检阅部队。军机无法降落,原定行程落空。从这一刻起,他第一次意识到:自己的动向已不再由自己掌控。

进入四月,傅作义主动提出《绥远问题协议草案》,同时国民党财政部却停发绥远军费。两头都不靠,危险随时可能降临。为了自保,他给毛主席写信批评蒋、阎卖国,同时又让徐永昌知会蒋介石“世界大战将至,共产党成不了事”。一身两面,尽显老派军阀的精明。

8月初,徐永昌再赴绥远,试图说动董其武西撤长征三万里。董其武推说“听傅长官裁定”。徐永昌无功而返,却带回了傅作义的密信:留在绥远,寓兵于农,等共产党的困难期出现后再起事。“蒋先生尽可痛骂我,但请记住,我在等那个机会。”

这封信9月20日送到重庆,蒋介石看完摇头,“难成大事”。与此同步,绥远已经在19日宣布起义。再精妙的两面下注,也敌不过战场的快节奏。傅作义回北平后申请开发后套十万顷土地,水利部的任命随之而来,中央显然识破了他的算盘,却给他安排了看似风平浪静的新岗位。

真正的转折出现在1950年抗美援朝。大战开始,新政权动员如潮,原绥远部队被抽调入朝。傅作义主动交出私藏电台和枪械,向毛主席“坦白家底”。主席只说了六个字:“你留着用吧。”短短一句,既是器量,也是警示。此后,傅作义彻底放下观望心态,投入新政府的水利建设。

1974年临终前,他对台湾旧友说道:“二十五年的结果证明,我做了对的事。”言外之意,当年的绥远计划与“寓兵于农”不过是孤注一掷的幻想。历史没有给他等待“天时”的机会,却给了他保存古都与投身建设的另一条路。不得不说,这条路比起“趁机而动”,更贴近现实,也更符合国家与人民的利益。

来源:历史茶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