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2日,北京秋高气爽,人民大会堂内迎来了一场将深刻影响欧亚大陆能源格局的重要会晤。中俄蒙三国代表签署了关于修建“西伯利亚力量2号”(简称“PoS-2”)天然气管道和过境蒙古国的“东方联盟”天然气管道的备忘录。
文|若虚先生
经过十年谈判、多方博弈,这条每年输送500亿立方米的能源大动脉终于一锤定音,将深刻改变中俄蒙三国的能源战略与地缘政治格局。
9月2日,北京秋高气爽,人民大会堂内迎来了一场将深刻影响欧亚大陆能源格局的重要会晤。中俄蒙三国代表签署了关于修建“西伯利亚力量2号”(简称“PoS-2”)天然气管道和过境蒙古国的“东方联盟”天然气管道的备忘录。
这条设计年输气量高达500亿立方米的能源大通道,其战略价值堪比俄罗斯通往欧洲的“北溪”系列。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俄气)总裁阿列克谢·米勒表示,虽然具体价格尚未确定,但“无疑会低于对欧洲消费者的价格”。
01
PoS-2天然气管道项目早在2015年就被俄罗斯命名,计划将俄罗斯西西伯利亚的天然气资源经蒙古输送至中国。
据俄气首席执行官阿列克谢·米勒披露,PoS-2将自俄罗斯亚马尔半岛一路向东,穿越蒙古高原,直抵中国华北,全长约3000公里,设计年输气量500亿立方米,合同期30年,预计2030年前后投产。若把同期增供的“西伯利亚力量1号”(440亿立方米)与“远东线”(120亿立方米)一并计入,俄罗斯对华天然气年出口峰值有望突破1000亿立方米,两倍于俄乌冲突前对欧洲的管道气巅峰销量,中国也将一举跃升为俄气无可争议的“最大买家”。
然而项目推进过程并不顺利。三国之间的立场各异、利益冲突层出不穷。俄方希望提高天然气出口价格,中方则关注成本控制和供应稳定性,蒙古国则试图在过境费和建设成本上争取更多利益。
十年过去,结果似乎比过程更复杂。直到2025年,三国通过多轮谈判才终于达成妥协。备忘录的签署标志着各方在利益分配上找到了平衡点。
对俄罗斯而言,这条管道堪称“生命线”。俄乌冲突爆发后,欧盟对俄天然气进口削减90%,俄气公司收入锐减40%,财政压力剧增。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能源进口国,意识到依赖于多元化的供应链将是维持经济稳定的关键。与邻国开展能源合作则是必然选择。
蒙古国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微妙角色,它希望能够在不承担过多成本的情况下获得可观的过路费用。据知情人士透露,乌兰巴托将获得每年数亿美元的过境费收入,这笔“睡后收入”相当于其财政预算的5%左右。
02
PoS-2的创新之处在于它首次将俄罗斯西伯利亚西部的气田与中国管网相连。在通道技术层面,PoS-2将首次大规模采用中国产X80、X90高钢级管材与国产压缩机组,俄方则提供北极低温钢与数字化SCADA系统。这种“各取所长”的混搭,既降低欧美制裁风险,也倒逼中国高端管线钢与大型燃驱压缩机组完成国产化“最后一公里”。
管道建设需穿越复杂的地形和气候条件,高寒地区施工难度极大。管道建设可能对沿线生态环境造成影响。
蒙古推行的“第三邻国”政策始终是潜在的不稳定因素——美国国务院近期宣布将蒙古列入“千年挑战计划”,日本则持续加大对该国的ODA援助。
中方在这次合作中展现了高超的战略智慧。通过PoS-2进一步优化能源进口结构,减少对马六甲海峡和中亚管道的依赖。
目前中国天然气进口中,管道气占比不足40%,“西伯利亚力量2号”投产后,这一比例将提升至55%以上,能源安全系数大幅提高。
中方通过“以市场换技术”策略,要求俄方转让高寒管道建设技术。更值得关注的是中方的“双线保障”策略。除了蒙古路线,中方同步推进两条替代方案:一条是阿尔泰线路,另一条是扩建“西伯利亚力量1号”。
尽管三国元首高调见证,但核心商业条款——气价公式——依旧讳莫如深。米勒仅透露“客观上低于欧洲”。结合俄方急切“补血”与中国“增量保险”的互补需求,业界推测价区大概率介于俄欧长协(约每千立方米250—280美元)与中亚气(约180—200美元)之间,并挂钩油价+JCC(日本清关原油)曲线,附带“照付不议”与季节性调峰条款。
03
这次合作的影响远超三国范畴。PoS-2将形成横跨欧亚大陆的能源大动脉,彻底打破美欧对全球能源定价权的垄断。
对区域一体化而言,PoS-2将与中—中亚A/B/C线、俄远东线形成“三横一纵”的欧亚大陆管网矩阵,辅以北极LNG、萨哈林2号等海气资源,东北亚首次出现“陆海双气源、环中国管网”的格局。这不仅削弱美国对全球LNG流向的操控,也为日韩潜在接入预留“互联互通”接口,为未来“东北亚天然气市场”奠定物理基础。
中俄通过“本币结算+能源合作”模式,2024年双边能源贸易中40%已用人民币和卢布结算,必将动摇美元在能源交易中的霸权地位。
对其他国家而言,这也释放了明确信号。在全球能源转型期,中俄主导的“陆上能源通道”正成为替代海运的新选择。哈萨克斯坦、伊朗等国已表达参与意愿,未来可能形成从北极到中亚的“超级能源走廊”。
这条管道将使俄罗斯对华天然气出口量翻倍,彻底解决其在俄乌冲突后欧洲市场丢失的缺口。
三国还同步签署了《跨境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备忘录》。未来中欧班列的中线通道、中蒙俄经济走廊的公路网都将与能源管道同步建设,形成立体化的区域联通网络。
一个以能源合作为纽带、基础设施为骨架的“中俄蒙经济圈”已初现雏形,或将开启欧亚大陆经济整合的新篇章。
来源:若虚先生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