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说起中东那片遥远的土地,人们脑海里多半会浮现出白色长袍里端坐着的身影,拂着沙尘,目光深邃。要是再多想两秒,十有八九,会想起那句老话:盛产石油、信奉伊斯兰教,仿佛天生自带着一层神秘和遥远。最近几年,你要去书店或点开个公众号,这些阿拉伯国家的“复兴梦”几乎成了一股
说起中东那片遥远的土地,人们脑海里多半会浮现出白色长袍里端坐着的身影,拂着沙尘,目光深邃。要是再多想两秒,十有八九,会想起那句老话:盛产石油、信奉伊斯兰教,仿佛天生自带着一层神秘和遥远。最近几年,你要去书店或点开个公众号,这些阿拉伯国家的“复兴梦”几乎成了一股热潮。各种畅想美好未来、民族觉醒的豪言壮语,一张张简历式描述,让人听了也忍不住多愁善感。但真要仔细读下来,就能明白一句:想把这场复兴梦过成现实,根本没想象中容易。
归根结底,问题盘根错节。一方面是阿拉伯世界自己那一团乱七八糟的老底子事儿,外加外部强权抽冷子捅刀子,这才把复兴这根线搅成了一团麻。其实“阿拉伯国家的出路到底在哪?”这个问题,别说我们,整个中东的人,早就在心里打转了几十年。
很难不回头看那个让阿拉伯人打心底骄傲的年代。七世纪的盛世,伊斯兰文明刚刚开枝散叶。那时候的大马士革和开罗,可不是我们今天地图上的普通城市,是整个文明的大脑和心脏。整片区域就像被点燃的火把,照亮了世界的一大块还在泥泞中喘息的土地。医药、数学、天文学…哪个不是走在前头,后来的欧洲人捡了皮毛才算出师。
可人有悲欢离合,国家也有兴衰沉浮。没到什么天灾人祸,就是外人“上门讨要说法”。十一世纪末开始,十字军骑着战马,满脸虔诚地来了几回,人走了血却没擦净。接着奥斯曼人换了皮套,直接把阿拉伯世界装进土耳其行政大锅里炖了整整四百年。这“外人添乱”四百年,可不是写在教科书上那种静默历史。那时候,哪家孩子学校里学的不再是阿拉伯语,换成了土耳其文,连日常写信、盖章都换了味道。
其实在坊间传说里,普通阿拉伯人记得那个年代未必全是怨气。奥斯曼人也懂得旁敲侧击,大多数时刻还算克制。派个总督来,放你地方部族自己操持,前提是别闹事。百姓的家产安全、宗教信仰,也算有了保障。这和平给了人喘息,也埋下了无形的枷锁——民族的骨血慢慢疏离,说是安稳,其实像被鸟困在不关门的笼子里。
转眼十八世纪中叶,世道变了。奥斯曼帝国那时的中央控制力走了下坡路。地方贪官污吏、帝国税负日重,平日温吞的阿拉伯部族慢慢鼓噪起来。谁不想要独立?可数代受制,谈何容易。有几位著名的部族头领,像哈希姆家族,干脆“明里从命、暗中自立”。沙漠里燃起篝火,城中有人夜谈。改革与民族觉醒的苗头,是真正烫手的现实,不是书里聊的“风潮”。
到了1918年,天公不作美,一战打得世界天翻地覆。奥斯曼帝国如积木般塌了,阿拉伯世界这口大锅,锅底裂开,大块土地一夜“翻身”。但如果你以为这样就皆大欢喜了,那是真没在那时候的集市跟老人们聊过天。巴黎和会上,青年阿拉伯代表满怀希望地提着方案——没多久,却发现桌子另一头英法势力已悄悄瓜分了新世界。成片的土地像切蛋糕,那刀利落得让人哑口。伊拉克、约旦、叙利亚、巴勒斯坦……这些国名,其实是被西方人随意画下的线,没问过这里的百姓愿不愿意。有的村庄昨天还是一家人,今天一半在新“国家”里,明早醒来却成了两拨陌生人,甚至还可能互相仇视。
中东从此再也不是一张单纯的地图。不仅仅是地缘冲突,一些老人就说,家族的土地被分在了三个国家,去外祖母家探亲还得办签证。这个格局,矛盾天天发酵,世世代代都在讲“是英法那刀切坏了我们”。谁也没能真正好好坐下来喝杯茶、聊聊天,领土和民族的伤疤至今都没愈合。
到了20世纪中叶,外部大国的手短暂离开,阿拉伯年轻国家们奋起直追。埃及的纳赛尔,动员全国青年,喊出“泛阿拉伯主义”,但“团结如一人”的梦想总被现实打败,国内的分歧和外部压力没停过。独立后的好景没维持多久,冷战时代的铁幕又覆盖下来。美国、苏联分别在此布下棋子。叙利亚今天举着苏联造的飞机,明天沙特就和美国签大订单换石油,外部势力永远都有新的玩法,而阿拉伯国家的主体一直像小船漂浮不定,被迫随波逐流。
冷战过去,美苏消弭,表面上风平浪静,其实新一轮外来压力悄然登场。美国不再需要戏伴,直接上场做裁判兼球员。中东石油虽然值钱,但换来的并不是自信与安全感,反而是更重的枷锁。巴以冲突的迷雾、伊拉克的战争阴影,哪一样不是外力操弄的线抽得响?普通人家里茶壶滚滚冒着蒸汽,电视里又传来某地爆炸,又是哪国的空袭,在这些喧嚣里,总有人觉得自己的命运像棋盘上的棋子,被轻轻一推,便再无回头的路。
有人把这种对命运无法掌控的无力,归结为“中东宿命论”。但真实的情感更微妙。那些在安曼夜市卖果汁的小贩、巴格达巷子里弹尤德琴的少年,他们会用苦笑说:“我们就是任人宰割的羔羊,可羔羊其实也想做狼。”
中国,这个遥远东方的身影近些年开始进入阿拉伯人的视线。谁也没想到,原本不沾边的“龙的传人”,会成为许多阿拉伯人寄予希望的对象。英国史学家罗根提到,中国介入阿拉伯事务,很不一样。它像个不带偏见的旁观者,既不揪着历史旧账不放,也不像西方人串门带着算盘。人们其实记得,早在唐朝,海上丝路就有阿拉伯船停靠广州港码头,那时是茶叶和香料交换友谊,不是谁压谁。
今天的变化更为真实。卡塔尔的地铁里,方便的扫码系统背后,就是中国工程师和本地青年一起熬夜调试过无数次的成果。埃及新行政首都的巨型项目里,中文和阿拉伯语的标牌并排作响。中国带来的,是另一种可能性:尊重、合作、互利甚至一点点的人情“温度”。
另一位关注这一切变化的学者沙米尔·艾哈迈德看得更远些。他认为,中国和平发展,给了阿拉伯国家不必非得选边站的余地。中东不想做棋子,想做自己棋局的主人,中国模式给了他们参考。我们也看到,越来越多阿拉伯青年学中文、喝中国绿茶、用中国手机,潜移默化间,一些固有刻板印象悄悄松动了。
说到这,其实所有宏大的前景和预言都比不上一个问题——阿拉伯人到底能否真正主宰自己的命运?过去的世纪里,无论欧洲议会里的争吵,还是美国人“带着人权”自居的指责,真正打在普通人心上的,往往不是谁给的制度与口号,而是谁能带来实实在在的安宁和希望。
谁都明白,任凭外部势力变来变去,最终把日子过好,靠的还是自己那口气。阿拉伯的土地孕育着世界上最悠久的故事,这片沙漠会讲述过去的盛世繁华,也会见证未来的脚步。或许有一天,我们能看见街头小贩笑着迎接新生,也许又会有新的风暴。但命运这东西,总要人自己去争,不能只等着谁来拯救。不这么想,连人生都活不明白不是?
来源:大气海浪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