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吴屏周,又名玉生、正藩,祖籍巢县(巢湖市)中焊镇大吴村,1916年出生于芜湖市。吴屏周自幼聪颖好学,在家庭经济十分拮据的境况下,半工半读读完小学课程,后考入芜湖职业中学读书。
吴屏周
吴屏周,又名玉生、正藩,祖籍巢县(巢湖市)中焊镇大吴村,1916年出生于芜湖市。吴屏周自幼聪颖好学,在家庭经济十分拮据的境况下,半工半读读完小学课程,后考入芜湖职业中学读书。
1936年,吴屏周从职中毕业,考入芜湖铁路局机务段,当了一名火车司机。年轻的他认为从此可以过上安逸的生活,谁料1937年七七事变发生,国家山河破碎,民族危亡,吴屏周忧心如焚。
年底,日军侵入芜湖,强迫中国铁路工人为其侵华战争服务。吴屏周怒火中烧,宁愿饿死,也决不给日本鬼子干事,毅然抛弃维生的职业,举家迁至柘皋东乡汪家桥。
1938 年4 月底,巢县亦遭日军占领。侵略军到处烧杀淫掠,制造了一桩桩惨案。吴屏周耳闻目睹,愤恨至极,决心杀敌报国。
1938年9 月,中国共产党在巢北黄山建立了特支组织,继而又在黄山小殷洼村举办“巢县青年抗日军政干部训练班”,培训抗日骨干。吴屏周闻讯后,报名参加训练班学习。由于他在训练班表现突出,积极要求进步,被中共巢县特支批准,首批加入党组织,成为一名共产主义战士。
训练班结业后,党组织指派他担任“巢县农民抗敌协会”理事长。他根据党组织的要求,在中共巢县县委(巢县特支于1938 年底改为县委)书记纪正的直接领导下,积极动员民众抗日,废寝忘食地工作。
很快,农抗协会组织和会员遍布巢北乡镇。从1938 年底至1939 年冬,在巢北广大农村,到处都能看到宣传动员民众抗日的标语,听到被动员起来的青年农民高亢的抗日歌声。人们抗敌情绪高涨,拿出粮食支持抗日事业,热血青壮年踊跃报名,要求参军参战。
1939年冬,当中共巢县县委组建抗日游击队时,许多青壮年主动参加,游击队很快发展到二、三百人。后被编入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战斗序列,对外号称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第十大队,吴屏周任大队教导员。
不久,这支抗日武装在巢北发展为巢县独立营,下辖4个连,成为一支有较强战斗力的党直接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
1939年5 月,吴屏周担任中共巢县县委委员。他在动员、组织民众参加抗日斗争的同时,积极执行县委关于大力发展党员的指示,在黄山地区农民中积极开展发展党员和建立党组织的工作,先后建立了5个秘密党支部和一个区委组织,他担任区委书记。
1940年5 月,党组织指派他担任县委委员兼组织部长。这期间,他和县委其他同志一起,一手抓武装斗争,一手抓党员发展和党组织的建设,在巢北(包括含山县部分地区),建立了8个区委组织和24 个党支部,发展党员二三百人,党员和党组织几乎遍布巢北乡镇,使党在巢北广大地区有了比较可靠的政治基础。
1940年5 月中旬,皖东津浦路西地区遭日伪军大“扫荡”,定远县城再次失陷,原中共凤阳县委委员、县政府军事科长兼凤阳县抗日游击大队大队长曹世嘉带2个中队武装投靠日伪军,致使凤阳新生的抗日武装受到严重损失,凤阳县形势骤然紧张起来。
为了保存抗日力量,县委书记时生率部分党政人员撤至定远县藕塘一带坚持。不久,为了尽快恢复该地区,津浦路西省委决定抽调人员,加强定(远)凤(阳)地区党的领导力量。7 月,吴屏周奉调至凤阳县。10 月,担任再次恢复建立的中共凤阳县委组织部长。
1942年10 月,淮南抗日根据地根据形势变化,决定成立中共定(远)凤(阳)怀(远)县委,吴屏周任县委书记兼县总队政委。
这期间,他带领县委一班人积极贯彻党关于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在已经建立抗日民主政权的区、乡实行“双减”,极大地提高了贫雇农的生产和抗日的积极性;他带领县委、政府、县总队、参议会等机构的干部及县直各部门和各区、乡的干部战士,开荒种地,发展粮食和蔬菜生产,使机关部队大多数做到粮食基本自给,蔬菜自给有余,大大减轻了根据地人民群众的负担。
在根据地扩军工作中,他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广泛动员各级干部,并要求他们把政治思想工作贯穿于扩军工作之中。
1943年,由于定凤怀县扩军工作方法得当,工作深入细致,使扩军工作在“质量和政治影响方面”“全面改观”。
吴屏周写了《关于“动员参军的点滴经验”》一文,总结了5 条经验:一是提高干部认识,着重政治动员,打破“旧方式”、“老一套”,克服干部不思考、不创造方法、一味守旧的疲沓现象;二是干部必须亲自帮助研究和布置,耐心地按村按户研究选择对象;三是组织新兵去动员新兵;四是重视做扩军对象家属的工作;五是委派当地人士组织游击队,先把扩军对象组织到游击队,再过渡到主力部队。
该文于1944 年2 月15 日发表在路西地委机关报《新民主报》第308 期上,作为扩军经验,向全地区介绍推广。
1941年,淮南抗日根据地由于其战略地位的重要,倍受日、伪、顽军的强力打压,反“扫荡”、反磨擦斗争异常激烈。由于战斗频繁,加之敌人的严密封锁,发展军工生产显得尤其重要。根据地开始成立军工部,新四军军部抽调吴师孟、吴运铎等领导和技术骨干负责筹办军工生产。
1944年6 月,吴屏周调任根据地军工部政委,以加强对军工生产的领导。他运用青年时期所学的车、钳、刨等技术,和干部、工人一起,在极其简陋的条件下钻研技术,攻克难关,发展军工生产,先后建起了子弹厂、平射炮弹厂、平射炮厂、手榴弹厂和修械厂,生产出大量枪、炮弹和手榴弹、地雷等武器弹药,有力地支援了淮南地区的抗日斗争。
1946年6 月,国民党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发动全面内战,调集160 万兵力向我东北地区发动猖狂进攻,我人民解放军被迫自卫。此时,东北前线急需大量炮弹。中共中央华东局决定在大连筹建军工厂。
吴屏周奉命来到大连,筹办“裕华铁工厂”,研制新型炮弹。吴屏周带领干部、工人在荒山野岭处克服重重困难,很快建起了厂房,安装了机器,开始了新型炮弹的研制。
1947年5 月,吴屏周被任命为大连建新公司裕华工厂(炮弹厂)厂长。炮弹厂建成后,要批量生产炮弹,首先必须对炮弹样品进行试验,做出技术鉴定。这是因为当时没有合格的原料钢,制造炮弹只能使用从大连机械厂拉来的轴承钢,而使用这种钢材生产炮弹,过去既没有经验,也没有使用数据。因此,进行弹体爆破试验对今后生产至关重要。
虽然困难重重,但身为厂长兼党委书记的吴屏周,却对军工技术有着一股特殊的钻劲。他把办公室既当宿舍,又当实验室,常常废寝忘食不分昼夜地工作。在他的带领下,新型炮弹研制的难题一个个被攻破,一批批炮弹在简陋的厂房里生产出来。
每批研制出来的炮弹,都必须在靶场试爆成功后才投入批量生产。试爆条件很差,没有发射架,试爆时用绳子作引线,非常危险。每次试爆,吴屏周都亲临现场,亲自安排、检查,有故障也亲自排除,试爆取得一次次成功。
1947年9 月22 日,又一批炮弹需要试爆。吴屏周与引信厂厂长吴运铎一道带领厂里的干部、技术人员满怀信心地来到试验场地进行试爆。
第1 至第6 颗炮弹顺利爆炸,当试验到第7 颗炮弹时,没有听到剧烈的爆炸声。在场的人员互相对视,表现出焦虑的神情。吴屏周也十分着急。
“怎么不响呢?”他自言自语。等了一会儿,那颗炮弹还是没有动静。吴屏周站起身来,扔掉手中没有吸完的半截香烟,挺身向哑弹走去。吴运铎追上去说:“老吴,等一下、危险!”吴屏周回答说:“别管我,你别来!”吴运铎紧追几步赶上吴屏周。
当他俩在哑弹前蹲下检查原因时,这颗哑弹突然“轰”地一声爆炸了。顿时,吴运铎被炸成重伤,而吴屏周却被炮弹爆炸的巨大威力抛到山脚下,光荣地牺牲了。
为了永远缅怀吴屏周,工厂将他安葬在建新公司烈士陵园(今五二三厂烈士陵园)。陵园的对面有两个宽大的门柱,上面写着“山霞千古存浩气,海啸朝夕慰英灵”的挽联。
1998 年8 月,中共大连市委、市政府为吴屏周建立塑像,并将塑像敬立在大连英雄纪念公园,展现他为争取民族解放英勇战斗的革命精神。
来源:晚上没下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