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明心见性”,什么叫明心?又见什么性?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03 18:24 2

摘要:今天的同学们来读古人的经典,往往容易陷入一个“小学生”的误区——不识字,所以犯张冠李戴的错误。

佛家有个专有名词——“明心见性”,提到修行效果时,往往会用这个词语来考量。

经常也有同学会问我:崇立老师,能不能告诉我,您是否明心见性了?

今天的同学们来读古人的经典,往往容易陷入一个“小学生”的误区——不识字,所以犯张冠李戴的错误。

一说到“明心见性”,我们不自觉的就会用今天文字的意思想当然的揣测古人的大义。

“明”字,在今天,已然表示“光明、明白、晓得.....”等等意思了,但请注意,这些都只是它的衍生含义,是文字在千百年的演变过程中,被假借转注而产生的枝枝叶叶般的“新的意义”。

稍稍用点心,回过头去,查一查《说文解字》,或者再看看甲骨文,就可以发现,“明”这个字的本义,其实是“观照”!

前天直播,我们讲了《道德经》的第三章,其中老子说:“明道如费,进道如退,夷道如类”。

《道德经心解》是正式出版的图书,重新修订《道德经》原文,一字一句重新解读。

如果将“明”字理解为“明白、晓得”,那么整句话的意思会变得非常矛盾——明白了大道之后,人就会被遮蔽,仿佛进入了黑暗中一样......!

而一旦还原这个“明”字观照的本义,整句话的意思就通顺了——天道本身是没有形象的,是不能被直接观测的,如果我们想着直接观照大道本身,就会陷入对于大道的“想像”中去,从此,如人入暗,反而不能看见真相!!!

同样用到“明”字的,还有儒家的《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在这里,《大学》的作者曾子同样用“明”字,但他老人家不仅多加了一个“明”字,并且将对象明确为“德”。

我们一直在讲,大道本身是没有形象的,不能直接观测,但它却有着永恒的“德性”的作用,这种作用体现在我们每个人身上,就是“见闻觉知”的观照。

按这个脉络,“明明德”就非常贴切——要学会去观照那个“观照作用”的本身,这就是儒家修行落地的功夫!

从这三个字中,也可以清晰的看出来,所谓道家儒家,根本上就是一家,都在引导后世的学者,通过“认知——观照”的修行路径,最终回归先天本元,获得安定自在!

到这里,已经啰嗦了一大堆,现在回到主题:那么佛家禅宗所说的“明心见性”,到底应该如何理解呢?

同样的,人心是天道的继承者,先通过读书,认知人心的性状,人心有三个要点:

1、本体不可见;

2、有见闻觉的作用;

3、脑筋意识不断流动形成这个“活动”的世界。

根据人心的这三个要素,从中梳理出自我修行的路径,要点有三:

1、不可见的不能观照;

2、变化不定的不要去观照;

3、永恒不变、一直存在的作用正好拿来观照!

这就是“明心”的过程,王阳明说:“真知必有真行”,又说:“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明心的过程其实就是见性,因为在这里,性字的内涵非常明确,它就是指人心本质的性状,上面的三个要点已然揭示的清楚了,念念不忘体察观照人心不变的作用,就是“见性”!

文章写到这里,同学们问我的问题还没有回答,你现在可以替我回答了吗?

如果可以,那我也顺便问一下:“你是否明心见性”?!!!

来源:马铃薯是白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