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权怎么突然没声了?说到底,还是经济在说话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3-28 11:27 1

摘要:“女权”这俩字几乎天天挂在热搜上,随便点开一条评论区,都能掀起一场性别大战。但最近这段时间,突然就安静了。

还记得前几年吗?

“女权”这俩字几乎天天挂在热搜上,随便点开一条评论区,都能掀起一场性别大战。但最近这段时间,突然就安静了。

微博没热搜,朋友圈没讨论,连平时特别“能说”的KOL都闭麦了。

难道,女权真的凉了?

别急,我们慢慢聊。

一切的答案,藏在经济里

有一句话很经典: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你以为是思想潮流在带动社会,其实是经济形势在决定大家怎么活、怎么想。

说白了,经济好的时候,大家底气都足。

咱们回头看看,前几年是啥情况?

经济高速发展,公司多、岗位多,不管是做销售、行政还是文员,到处都缺人。

很多女孩子毕业了进公司,公司也愿意招,哪怕是图个“男女平衡”的形象,也乐意搞点“性别多样化”出来,装装样子。

那个时候,很多女性收入虽说比不上顶尖男的,但也能自给自足,有的还活得挺滋润。

这时候喊“我要独立,我不靠男人”,听着也顺耳,毕竟生活有保障,说话有底气。

而且商家一看,这不就是“她经济”的风口吗?

于是,各种节日、促销、广告都在围着女性转。

但当经济下行,蛋糕变小,所有人都开始精打细算。

这时候公司再看员工,不是看你是不是女的、是不是多样化,而是看你干不干得动、能不能加班、愿不愿意出差。

公司要裁员了,那些不加班、不愿出差、不能熬夜的岗位,自然最先被优化。

很多本来就是“伪需求”的岗位,比如纯文职、纯客服,也逐渐边缘化。

于是你发现,很多曾经职场独立的女性,不得不选择回归家庭、依靠家庭。

当你没了收入和岗位,再谈“独立”,是不是就显得有点虚了?

所以说到底,经济一降温,很多事情的真相就藏不住了。

女权其实是消费主义的工具

你以为当年女权那么火,是因为社会进步了?

也对,但更关键的,是——商家真的太会了。

“女性要自由!”

“女孩就要宠自己!”

这些漂亮话的背后,其实是“快来买我家新品吧,限量口红加购物券”等你来!

实际上是借着女性的口号,让男性买单罢了。

男朋友要送,老公要哄,父母也得宠。

这套操作下来,表面看是女性更有话语权了,实际上呢?还是围着消费转。

资本从来都不是站在谁的一边,它只是看哪边的钱包更好掏。

恋爱是消费,婚礼是消费,连“女性独立”都能包装成消费。

说到底,那时候女权被捧上天,不是因为“觉醒”,而是因为它“有价值”,能带货,能赚钱。

女权跑偏了,失去群众基础是迟早的事

起初,大家争的东西都挺正常:同工同酬、职场尊重、不被骚扰,这些都没毛病,谁会不支持呢?

可后来,风向开始变了。

什么“男人就该给生育买单”、“男人天生有原罪”、“男的看我一眼就是视奸”……这些极端言论,简直是胡闹,甚至还搞出各种莫名其妙的标签和攻击。

从争权利,变成了抢资源;

从要平等,变成了要特权。

这样一来,普通女性也开始觉得不适。

“我只是想好好上班、好好生活,干嘛老被代表?”

“我只是想平等,怎么就成了‘极端女拳’的一员?”

原本想要争取一点正当权益的普通女性,反而被标签化了,连带着形象都受影响。

于是,男的开始反感,女的也开始避嫌。

女权运动慢慢就没了群众基础,热度自然也就下来了。

沉默,是因为没人愿意再卷进去。

社会越来越“卷”大家都得靠硬实力说话

现在的现实就是:你能不能干,远比你是谁更重要。

现在的职场,不管你是男是女,只看你能不能干活、扛压力、解决问题。

那些“躺平但要高薪”的幻想,那些“我只做轻松活还要被照顾”的剧本,越来越难上演了。

你可以要权利,但你得付出代价;

你可以要平等,但你得有实力。

要知道,经济形势变了,社会竞争也变了。

这个时候,拼的是个人实力,而不是标签身份。

谁都不例外,不管你是男是女,都得面对这样的现实规则。

很多人说,女性在社会上还是挺难的,压力不比男性小。

没错,这是真的。

但难归难,要解决问题,就得靠踏踏实实地去做事,而不是光喊口号。

现实中,女性如果想真正赢得尊重,靠的应该是能力、专业、责任心,而不是拿“我是女生”当做挡箭牌。

总之,现在不是女权凉了,而是大家开始理智了。

女权不等于特权,更不是情绪发泄的出口。

真正的女性力量,是能够独立思考、有能力、有边界感,懂得在对的时间争取对的东西。

那些靠标签混日子的做法,那些把“我是女生”挂在嘴边求照顾的套路,早就没人买账了。

你要是有能力、够拼、有担当,不需要喊“我是女的”,别人也会尊重你。

所以说,今天“女权”沉寂下来,其实并不是坏事。

以前那种过度消费、情绪主导、极端对立的打法,本来就不健康。

真正的女权,从来都不是打败男人,而是活出自己。不是让女人取代男人,而是让每个人都有选择的自由。

因此,与其说女权“销声匿迹”,不如说是经过一轮浮华和误解之后,开始回归本源。

未来的性别平等,应该建立在互相理解、尊重与责任共担的基础之上。

当然,女权不等于“过时”。

它只是从浮夸和喧嚣中退场,走向了一个更真实、脚踏实地的新阶段。

以后你可能听不到那么多噱头,但你会看到越来越多有实力、有担当的女性,在各个领域发光发热。

当情绪退场、幻想散去,留下的,才是真正有力量的女性。

而女权,也不是“凉了”,只是开始变得更沉稳、更清醒了而已。

来源:柳絮莹63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