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越来越酷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3-28 11:24 1

摘要:在近日举行的第二届武夷论坛上,英国牛津大学荣休教授罗伯特·恰德指出:中国文化,尤其是年轻人热衷的流行文化,正在打破壁垒让西方重新认识中国,“中国”这个概念正变得越来越“酷”。

“西方年轻人,正重新发现中国”。

在近日举行的第二届武夷论坛上,英国牛津大学荣休教授罗伯特·恰德指出:中国文化,尤其是年轻人热衷的流行文化,正在打破壁垒让西方重新认识中国,“中国”这个概念正变得越来越“酷”。

(一)

“西方人眼里的中国”到底是什么样的?

相当长时间以来,在西方对国际话语权的主宰和支配之下,中国形象始终贴着“贫穷”“落后”“崩溃”“威胁”等等不实标签,暗黑滤镜持续加剧着刻板印象,也形成了一道顽固的负面茧房。但如今,越来越多的西方人尤其是年轻人开始从茧房中探出头来,他们很快发现,自己被骗了,真实的中国原来这么“city”,这么有趣有梗,不仅很安全,而且很开放。

这种强烈的认知反转,源于中国发展奇迹支撑的硬核实力,源于“china travel”火爆带来的所见所感,也源自一个一度为人忽略的维度,即中国流行文化产品的广泛出海。

(二)

近年来,来自中国的影视、动漫、小说、游戏等流行文化产品频频在海外圈粉。相较于历史片、纪录片、形象宣传片等传统产品,这些潮流单品形式轻巧、内容轻松、通俗易懂,对接不同群体共通的情绪需求,迅速消弭文化隔阂,从而拉近彼此距离。

当双方年轻人玩在了一起,认知也在悄然扭转。比如有外国网友跟着社交平台的“厨艺达人”学做鸡蛋羹,直接看到了中国商超的琳琅满目,所谓的“贫穷”瞬间崩塌;刷到一条花式“吞轻轨”视频,立即被“赛博城市”的炫酷折服,所谓的“落后”烟消云散;随着镜头和一群野生大象一路向北,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进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景尽在眼前,所谓的“破坏”不堪一击……

大家都没有想到,那些经年累月、耗费巨资打造的“铁幕”“壁垒”,最终会被这样“四两拨千斤”的方式破功。

诚如学者所言,“西方对中国的认知中存在的最大问题其实不是误解,而是空白。”来自种种现实案例的反馈一再证明,傲慢与偏见并非坚不可摧,关键还是构建本国叙事,填补认知空白。

今天的国际舆论场传播态势虽有转变,但依然“西强东弱、北强南弱”,“话语中国”与“现实中国”的鸿沟依然巨大。这个意义上,我们必须增强以我为主建构中国形象的紧迫感,加大流行文化输出也是有效路径之一。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个人、文化和娱乐服务出口达13.9亿美元,与美国等差距仍不小,继续做加法的空间与潜力还非常大。

过去,我们在讲述中国故事时,习惯宏大叙事,展示“大国理性”。这种传播策略固然全面,但“高语境表达”抬升了传播门槛,或多或少折损了传播效率。根据认知资源有限理论,人类在处理信息时常常会陷入“认知吝啬”,倾向于寻找简单、明确的信息。倘若过于枯燥或是说教,会极大提高认知成本,甚而形成误读乃至排斥心理。

今天的国际舆论场,呈现信息失序和过载交织的传播生态。更容易脱颖而出的,往往是那些内容轻量化、形式轻便化、手段轻巧化的文化产品。只要点燃了受众的兴趣,这些微观叙事就会成为一个索引,吸引好奇的眼睛自己去进一步探索和发现。

(四)

流行文化的集体出海,彰显着中国文化的自信,面对“风口”,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也在跃跃欲试。各路高手大展身手,各式各样“脑洞大开”,将为世界提供更多“中国爆款”。

当然,面对发达国家的先发优势和成熟产业模式,以及语言文化差异等客观挑战,中国文化产品想要通过“轻表达”“巧叙事”突围,不能靠单打独斗,而有赖于全链条的技术支持和全产业的协同配合。全方位发力,才能真正增强对外传播的“自塑能力”。

“让我们成为朋友”。年初,“小红书”上两个中美家庭的跨洋晒照刷屏,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近日,两家人线下相聚、同游上海,再现温馨一幕。

越来越“酷”的中国如此生动,开放友好的中国如此可亲,当潮流化、情感性的交流表达成为常态,“重新认识中国”也会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