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玉米要高产浇好“四水”是关键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04 08:02 2

摘要:夏玉米作为我国黄淮海地区及北方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形成与水分管理密切相关。在玉米整个生育周期中,水分既是光合作用的原料,也是养分吸收、运输及植株生理代谢的媒介。实践表明,针对夏玉米不同生育阶段的需水特性,科学浇好“造墒水、拔节水、抽穗水、灌浆水”,是实现高

夏玉米作为我国黄淮海地区及北方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形成与水分管理密切相关。在玉米整个生育周期中,水分既是光合作用的原料,也是养分吸收、运输及植株生理代谢的媒介。实践表明,针对夏玉米不同生育阶段的需水特性,科学浇好“造墒水、拔节水、抽穗水、灌浆水”,是实现高产稳产的核心技术环节。本文将系统阐述这“四水”的生理意义、关键时期及管理技术,为夏玉米优质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与实践指导。

一、造墒水:奠定全苗壮苗的基础保障

造墒水是指夏玉米播种前或播种时为满足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而进行的水分补充,其核心作用是为种子萌发创造适宜的土壤墒情,确保一播全苗、苗齐苗壮。

1. 需水原理与重要性

夏玉米播种期多处于6月上中旬,此时北方地区常遇“卡脖旱”,土壤表层墒情不足会导致种子吸水困难,出现“闷种”“烂种”或出苗不齐、弱苗增多等问题。种子萌发需吸收自身重量45%~50%的水分,土壤相对含水量需保持在60%~70%:若低于50%,种子萌发受阻;高于80%则易引发缺氧烂种。造墒水通过补充土壤表层水分,不仅能满足种子萌发的水分需求,还能为幼苗扎根提供湿润环境,减少苗期干旱胁迫对根系发育的抑制。

2. 关键技术要点

- 时机选择:若播前土壤墒情不足(0~20cm土层相对含水量<60%),需在播种前3~5天浇造墒水,采用小水漫灌或喷灌,避免大水漫灌导致土壤板结;若抢墒播种后遇持续干旱,需在播种后2~3天内浇“蒙头水”,确保种子及时吸水萌发。

- 水量控制:每亩灌水量以30~40立方米为宜,使0~20cm土层达到湿润但不积水的状态,浇水后及时浅耕松土,破除板结,促进幼苗出土。

- 结合整地:浇造墒水后应立即进行旋耕或耙地,平整土地,使土壤颗粒大小均匀,避免因墒情不均导致出苗时间差异过大。

二、拔节水:促进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的平稳过渡

拔节期是夏玉米从营养生长(根、茎、叶发育)向生殖生长(幼穗分化)转变的关键时期,此时植株生长速度加快,需水量显著增加,浇好拔节水可促进茎秆粗壮、叶片繁茂及幼穗分化,为后期穗大粒多奠定基础。

1. 需水原理与重要性

夏玉米拔节期(一般在播种后30~40天,7月上中旬),茎秆节间开始伸长,叶片数量和面积迅速扩大,同时雄穗开始分化,是植株需水的第一个临界期。此期土壤相对含水量需保持在70%~75%:若水分不足,会导致茎秆细弱、节间缩短、叶片卷曲,雄穗分化受阻,穗行数和行粒数减少;但若水分过多,易引发茎基部节间徒长,增加倒伏风险。拔节水的核心作用是通过精准供水,协调植株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关系,确保光合产物向茎秆和幼穗高效分配。

2. 关键技术要点

- 时机判断:当玉米基部第一节间开始伸长(用手触摸茎基部有明显膨大感)、叶片由直立转向平展时,即为拔节水浇灌的最佳时期。可结合田间观察,若顶部叶片在中午出现短暂萎蔫、傍晚不能完全恢复,需立即浇水。

- 浇水方式:采用沟灌或滴灌,避免大水漫灌。沟灌时水流沿玉米行间缓慢渗入,每亩灌水量40~50立方米,使0~40cm土层相对含水量达到70%以上。滴灌可精准控制水量,每亩灌水量30~35立方米,既能满足需水,又能减少水分浪费。

- 结合施肥:拔节期需肥量大,浇水时可配合追施氮肥(每亩施尿素15~20kg),通过水肥耦合促进养分吸收,增强植株抗逆性。施肥后及时浇水,避免肥料烧苗。

三、抽穗水:保障穗部发育与授粉受精的核心环节

抽穗期是夏玉米需水的第二个临界期,此时雄穗抽出、雌穗吐丝,是授粉受精及穗粒数形成的关键阶段,浇好抽穗水可提高授粉率、减少秃尖缺粒,确保穗大粒满。

1. 需水原理与重要性

夏玉米抽穗期(一般在播种后50~60天,7月下旬至8月上旬),植株新陈代谢旺盛,叶片蒸腾作用最强,需水量占全生育期的30%~35%。此期土壤相对含水量需保持在75%~80%:水分不足会导致雄穗抽出困难(“卡脖旱”)、花粉活力下降、雌穗吐丝延迟,造成花期不遇,授粉率降低;同时,叶片早衰会减少光合产物供应,导致穗粒数大幅减少。抽穗水的核心作用是维持植株水分平衡,保障雄穗正常散粉、雌穗顺利受精,为穗粒数形成提供水分支撑。

2. 关键技术要点

- 时机把握:当田间50%以上植株雄穗露出顶叶、雌穗开始吐丝时,需及时浇灌抽穗水。若遇高温干旱天气(日平均气温≥30℃、相对湿度≤60%),需提前1~2天浇水,降低田间温度,提高空气湿度,延长花粉寿命。

- 浇水管理:采用畦灌或喷灌,每亩灌水量50~60立方米,确保0~60cm土层充分湿润。喷灌可在高温时段进行(上午10点前或下午4点后),既能补水,又能降温增湿,有利于授粉受精。

- 避免积水:抽穗期若遇阴雨天气,需及时排水,防止田间积水导致根系缺氧腐烂,影响植株对水分和养分的吸收。

四、灌浆水:提升粒重与品质的最后保障

灌浆期是夏玉米籽粒干物质积累的主要时期,此时水分供应直接影响粒重和品质,浇好灌浆水可延长叶片功能期、促进光合产物向籽粒转运,实现高产优质。

1. 需水原理与重要性

夏玉米灌浆期(一般在授粉后至成熟前,8月中旬至9月上旬),籽粒干物质积累量占最终产量的70%~80%,需水量占全生育期的25%~30%。此期土壤相对含水量需保持在70%~75%:水分不足会导致叶片过早衰老、光合速率下降,籽粒灌浆不足,出现“瘪粒”“瘦粒”,千粒重降低;水分过多则会导致根系早衰,增加病害发生风险。灌浆水的核心作用是维持叶片光合功能,促进碳水化合物向籽粒运输,确保籽粒饱满度和品质。

2. 关键技术要点

- 时机选择:从籽粒形成初期(授粉后10~15天)至蜡熟期前,需持续保持土壤湿润。可通过观察叶片判断:若中部叶片边缘发黄、卷曲,需及时浇水;蜡熟期后(籽粒变硬、出现光泽)可减少浇水,避免贪青晚熟。

- 浇水方式:采用小水勤浇,每亩每次灌水量30~40立方米,间隔7~10天浇一次,直至蜡熟期。滴灌或微喷灌是最佳选择,可精准控制水量,避免大水漫灌导致土壤板结或根系受损。

- 结合叶面补肥:灌浆期可结合浇水进行叶面喷施0.2%磷酸二氢钾溶液,每亩用量50~60kg,增强叶片光合能力,延缓衰老,提高籽粒蛋白质和淀粉含量。

来源:风趣一半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