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家有中堂,必出栋梁”?中堂是什么,看看你家有吗?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4 07:56 2

摘要: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妍妍

编辑|妍妍

俗话说:"家有中堂,必出栋梁!"在我国古代,一个家族是否能出人才,好像跟家里有没有中堂还真有点关系。

那些书香门第、官宦世家,几乎家家都有气派的中堂。它不只是房子中央的一个大厅那么简单,而是家族的精神核心,是传家训、立家规、育子孙的重要场所。

现在的你,家中还有这样一个特别的空间吗?那你又知道中堂到底承载了多少中国人的家族智慧吗?

从宰相大堂到百姓家中

中堂这个词,最早可不是指普通人家的厅堂。在唐朝时期,中堂指的可是朝廷里的政事堂,是宰相们办公的地方。

那时有句话叫"中堂一开,天下生变",说的就是宰相在政事堂做决定会影响整个国家的格局。想想看,当时的中堂多威风,多重要!

到了宋代,有趣的事情发生了。中堂这个概念从官府慢慢流入了民间。

有钱的大户人家开始效仿朝廷的格局,在自家也设立了中堂。这些家庭中堂讲究坐北朝南,左右对称,格局就像是朝廷的微缩版。

为啥要这么做?一方面是显示家族的地位,另一方面也是希望家族能出人才,将来能进入真正的"中堂"当官。

明清时期,中堂文化达到了鼎盛。这时的中堂不再只是模仿官府,而是发展出了完整的家族功能。

从婚丧嫁娶到祭祖议事,从教育子女到接待宾客,中堂都是核心场所。

每个家族都有自己的规矩,比如谁能坐在中堂的哪个位置,什么事情必须在中堂里决定,这些都形成了严格的制度。

最有意思的是,中堂里一般会挂着家训牌匾和祖先画像。

家里的孩子从小在这种环境中成长,天天看着祖先的画像,听着长辈讲述家族故事,耳濡目染间就接受了家族的价值观。

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比起现在老师在课堂上的说教,是不是更有效果?

陈伯陶的故事

广东东莞有个叫凤冲村的地方,走出了一位叫陈伯陶的探花(科举考试中的第三名)。

这位陈探花后来还创办了暨南大学,为国家教育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他的成功跟家里的中堂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小时候的陈伯陶每天都要在家族中堂度过几个小时。他的祖父是个很讲究的人,每天早上会在中堂召集子孙,讲述家族的历史故事。

有时候讲祖上如何白手起家,有时候讲家族中曾经的失败教训。最常讲的是"章法做事,底线做人"这八个字的家训。

祖父告诉他,做事要有条理、有规矩,做人要有道德底线,不能为了利益丢掉原则。

陈伯陶在中堂里不只是听故事,还要背诵经典,练习书法。

每当他偷懒或犯错,祖父就会把他叫到中堂,指着墙上历代祖先的画像,问他:"你对得起列祖列宗吗?"这种教育方式看似简单,却深深影响了他的价值观。

后来陈伯陶考中了探花,按照常规是可以当官享福的。但他没有选择安逸的生活,而是创办了暨南大学,用来培养更多的人才。

他常说,自己这种选择就是受了家族中堂教育的影响,心里装着"读书报国,当官为民办实事"的理念。

现在想想,如果没有那个中堂,没有祖父在中堂里的谆谆教导,历史上可能就少了一所著名大学,少了许多通过这所大学培养出来的人才。

这是不是很神奇?一个家族的中堂文化,居然能对国家的教育事业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

中堂的三大功能

很多人可能以为中堂就是古代版的客厅,其实它的功能要丰富得多。我把中堂的作用分为三大类:教育功能、治理功能和精神功能。

教育功能是最基础的。在没有公立学校的古代,中堂常常是孩子启蒙教育的地方,相当于家庭学校。

家族请来的老师会在中堂里教孩子们读书写字。更重要的是品德培养,中堂的布置、祖先画像、家训牌匾都是教材。

孩子们每天在这样的环境中,耳濡目染,不知不觉就接受了家族的价值观

治理功能也很关键。大家族里人多事杂,难免有纠纷矛盾。中堂就是解决问题的地方。

家族重大事务,比如分家产、解决争端、商讨婚事等,都要在中堂进行。

家族长辈坐在中堂主位,其他人按辈分、年龄依次就座,通过这种方式强化家族的等级秩序。

家规家法也在中堂宣布执行,违反规矩的人要在中堂接受批评或惩罚。

精神功能可能是最容易被忽视但最重要的。中堂是家族情感的纽带,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是身份认同的象征。

每逢春节、清明等重要节日,全族人都会聚集在中堂,增强彼此的联系。

中堂里悬挂的家谱、画像、牌匾都在提醒家族成员:你不是孤立的个体,你背后有整个家族的历史和荣誉。这种归属感和责任感,对人的成长有着深远影响

郑氏家族的例子很能说明中堂的这些功能。他们家有明确规定,家里的男女老少每天都要在中堂诵读家训。

男子要读"勤学上进,忠厚传家",女子要读"孝敬公婆,勤俭持家"。

看似简单的几句话,通过日复一日的念诵,深深植入每个人的心中,成为行为准则。郑家几代人都遵循这些家训,家族也因此人才辈出,家风淳朴。

现代家庭的中堂文化传承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传统的中堂在物理形式上几乎消失了。

现代人住在楼房里,哪有空间建造传统意义上的中堂?但中堂文化的精神内核是可以传承的。

一些地方政府已经意识到中堂文化的价值,开始推广家训文化。

比如在浙江、广东等地,政府会免费发放印有家训的字画,鼓励家庭挂在客厅,营造家庭文化氛围。

一副"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字画挂在现代家庭的客厅里,效果可能不如古代中堂那么强烈,但也能起到一定的提醒作用。

有些家庭创新性地建立了"家议"制度,就是定期在客厅召开家庭会议,讨论家庭事务,分享各自的困难和成就。

这其实是中堂议事功能的现代延续。通过这种方式,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更顺畅,家庭氛围更和谐。

还有一种传承方式是通过文化体验。一些古村落保留了完整的中堂,并对外开放参观。

游客可以在那里体验传统礼仪,感受中堂文化。这种体验式学习比单纯的文字介绍更直观、更有感染力。

最核心的传承是理念的传承。现代家庭可能没有华丽的中堂,但可以营造互敬互让的家庭氛围,可以重视家风建设,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细节传递正确的价值观。

比如,一家人一起吃饭时,长辈可以讲一些家族的故事;装饰家里时,可以展示一些家族照片或者有意义的物品;制定一些简单的家规,并且以身作则地遵守。

陈伯陶的曾孙陈先生就是这么做的。他家虽然住在现代公寓里,没有传统中堂,但他把客厅的一面墙辟为"家族墙",挂满了历代祖先的照片和家族大事记。

每逢节假日,他会带着孩子们坐在这面墙前,讲述家族的历史和故事。他说:"我们没有中堂,但中堂的精神一直在。"

中堂文化是中国传统家庭教育的瑰宝,它承载了家族的精神传承,塑造了无数人的品格。

尽管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已经改变,我们不一定要有实体的中堂,但中堂所代表的家族凝聚力、价值观传承、人才培养的功能依然值得珍视。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每个家庭的家风建设都是国家文化建设的基础。

参考资料:《中国传统家居文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2023年;《岭南家族文化与建筑空间》,暨南大学出版社,2022年;《明清家族制度研究》,北京大学历史系编,2021年。

来源:蜀山史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