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刷到过描述日本的帖子,无论是对日本人还是日本环境的描述,都离不开两个词——整洁,礼貌。很多人说到日本旅游最大的感受是:街道好整洁,几乎看不到垃圾,随地吐痰行为更是少之又少;厕所很干净便利,使用起来很舒适;日本人很有礼貌等等。你可以完全理解日本作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刷到过描述日本的帖子,无论是对日本人还是日本环境的描述,都离不开两个词——整洁,礼貌。很多人说到日本旅游最大的感受是:街道好整洁,几乎看不到垃圾,随地吐痰行为更是少之又少;厕所很干净便利,使用起来很舒适;日本人很有礼貌等等。你可以完全理解日本作为热门旅游城市的原因,也许会与你刻板印象中的日本发生冲突,甚至觉得这是日本人一种“改邪归正”的体现。
但是,现在的问题是——在做出惨绝人寰的罪行之前,他们难道不礼貌不“爱干净”了吗?
回顾历史,日本帝国主义在犯下南京大屠杀等惨绝人寰的暴行时,何尝不是同时在本土维持着“整洁”的居所,对同胞展现的“礼貌”呢?而这种反差下的礼貌与体面,更像是一层被精心营造的茧——于同胞是保家卫国的勇士,踏入侵略的土地时撕裂表面维持的体面,释放兽性,烧杀掠掠。军刀磨的锃亮,却指向无辜的百姓;鞠躬表示尊敬,却漠视一条条鲜活的生命。这并不是真正的修养,而是一种赤裸裸的“选择性文明”,根基里充斥着对异己的冰冷排斥!
反观历史上的中国,“热情”从来都不是浮于表面的名词,而是一件件活生生的例子。从大唐盛世接纳各国使节传播文化,到世界大战处于苦难仍向邻邦伸出援手;从郑和下西洋向世界传递的善意,到抗战时期救助犹太难民的人道光辉…中国人的“热忱”是发自内心,融入骨髓,外化于行的,是刻进“和而不同”文化基因的温度,是对“众生平等”最朴素的践行。这种热情,与日本“礼貌是工具,冷漠是底色”的割裂,形成刺目的对比。
通过《南京照相馆》里的伊藤,我实实在在感受到披在日本人外表“礼貌体面”的画皮。顺着文字里的“割裂”往下剖,伊藤的相机是面更锋利的镜子。他在南京城捕捉“美”时,镜头里的断壁残垣与血泊,竟被他视为“艺术素材”。他们把“美”从道德里单独拽出,裱装成一副自欺欺人的画,任其与罪恶比邻而居。
伊藤的自罪而死,不是为了南京百姓的苦恼忏悔,而是怕“曝光暴行然后师团和家族蒙羞”,根子里还是对“集体颜面”的维护,而非对人性底线的坚守。这就像日本社会至今对历史的态度:靖国神社的香火,祭的不是良知,而是“不能输了体面”的执念;街头的礼貌,成了掩盖历史疮疤的粉黛。他们追求的永远是“看起来很好”,而非“问心无愧”,就像伊藤擦拭相机时的细致,擦得亮的是表象,擦不净的是骨子里的冷漠。
今日再看日本,街头的整洁依旧,礼貌依旧,可靖国神社的阴影未散,历史教科书的篡改未停——这像极了伊藤的命运:执着于“外表好看”,却逃不过良知的反噬。中日之间的隔阂,恰是这两种文化基因的碰撞:我们捧着真心求“真善美的共生”,他们却在“外表操纵”里,把冷漠熬成了体面的糖衣。
那时的日本人,只追求看起来很好,从不追求问心无愧。
那今天的日本呢?
我只能说,没有彻底的道歉与反思,中国与日本,不是朋友。
来源:樊燕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