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松树百年长青,藤蔓一岁一枯,却各有生机。太极的真谛,从不是强求寿命长短,而是让每个当下都活得舒展。” 作为钻研青城武术与养生之道四十余年的传人,刘绥滨的见解,恰如青城山的云雾,通透而深邃。
“松树百年长青,藤蔓一岁一枯,却各有生机。太极的真谛,从不是强求寿命长短,而是让每个当下都活得舒展。” 作为钻研青城武术与养生之道四十余年的传人,刘绥滨的见解,恰如青城山的云雾,通透而深邃。
青城武术史料记载,历代掌门寿命参差不齐:清代掌门陈清云享年 89 岁,而民国时期的彭元植仅 57 岁便辞世。“有人说某类太极长寿,某类太极折寿,这是把复杂的生命简单化了。” 刘绥滨翻出泛黄的拳谱,练法与心性,远比拳种更影响状态。”
他进一步举例:杨氏太极传人中,有寿至九旬者,亦有中年病逝的;陈氏太极门下,既有耄耋老者,也有英年早逝的。“就像青城山的草木,同处一地,有耐旱的松树,也有喜湿的蕨类,寿命不同,却各得其所。” 刘绥滨强调,将长寿简单归因于拳种,是对太极养生的误解。
青城派讲究 “阴阳平衡”,刘绥滨认为,不少人练拳反伤身体,根源在于打破了这种平衡:
过度练拳,耗损阳气。旧时武师为求功夫,一日练拳数十遍,现代人若盲目效仿,只会 “劳而不获”。“青城太极主张‘练养结合’,就像种地,既要耕作,也要休耕,过度索取只会让土地贫瘠。”
心不静,拳则僵。“有人打拳时咬牙瞪眼,把‘松沉’练成‘死沉’,看似用力,实则是气血淤滞。” 刘绥滨说,中医讲 “怒伤肝,喜伤心”,若练拳时心浮气躁,再好的招式也成了 “伤身术”。
生活失序,功亏一篑。“熬夜后练拳,如同给漏船加水,徒劳无功。” 刘绥滨常告诫弟子,作息、饮食才是养生根基。
“若只为长寿练拳,格局就小了。” 刘绥滨说,太极的价值,在于提升生命质量:
松静之间,解身心之缚。青城太极的 “站桩”,要求 “一念不起,周身放松”,这恰是对抗现代焦虑的良方。有位弟子,练拳前总失眠,三个月后,他说:“打拳时只想呼吸与动作,烦心事都忘了,躺下就能睡。” 这种 “专注当下” 的能力,比长寿更实在。
动静之中,悟生活之道。青城派将 “太极生活化”:搬重物时用 “腰劲” 而非蛮力,久坐后做 “转腰涮胯”,甚至端茶杯时都练 “沉肘”。“太极不是拳场里的表演,而是融入柴米油盐的智慧。” 刘绥滨说,能在忙碌中保持从容,便是最大的养生。
传承之中,得精神之乐。青城山的晨练场上,常有祖孙同练的场景。“年轻人教老人新招式,老人讲老故事,这份传承的快乐,是任何养生药都换不来的。” 刘绥滨认为,太极的社群属性,能驱散孤独,让生命更有温度。
不攀比强度:“老人练‘太极漫步’,年轻人练‘快架’,适合自己的才是好的。” 他反对 “架子越低功夫越深” 的说法,膝盖不好的人,高架同样能练出松沉。
不执着招式:“会一百式不如精一式。” 青城太极十三式,若能每式练出 “松静感”,远胜过囫囵吞枣练完百式。
不脱离生活:“练拳是为了更好地生活,而非让生活为练拳让步。” 他见过有人为练拳耽误工作、疏远家人,直言 “这是本末倒置”。
如果你真心热爱太极,这篇文章就是你与名师结缘的开始。青城派掌门刘绥滨老师,一生钻研太极大道,拳理深厚,身法自然,刚柔并济。与其自学迷茫,不如亲近正宗。留言“我爱太极”,刘绥滨老师带你走入真正太极的世界,修身、养心、明道。
练太极,或许不能保证长命百岁,却能让人在每个清晨,都有舒展筋骨的畅快;在每次推手时,都有与人和谐互动的温暖;在每个当下,都能感受到生命的鲜活与力量 —— 这,便是太极给予的最好馈赠。
青城派第三十六代掌门人刘绥滨,传播中国传统武术,探究养生健康。多年来,我对太极养生,中国武术进行了深度研究,如果有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私信我,为您答疑解惑。
来源:青城刘绥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