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政府变身英特尔最大股东!能让英特尔重新崛起吗?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3 21:05 2

摘要:美国政府和英特尔公司达成了一项堪称历史性的协议,政府将掏出89亿美元现金,以每股20.47美元的价格,买下英特尔4.333亿股普通股。交易完成后,美国政府将手握英特尔9.9%的股权。

路透社消息:美国政府,在特朗普的主导下,要成为芯片巨头英特尔的最大股东了。

美国政府和英特尔公司达成了一项堪称历史性的协议,政府将掏出89亿美元现金,以每股20.47美元的价格,买下英特尔4.333亿股普通股。交易完成后,美国政府将手握英特尔9.9%的股权。

这笔钱加上之前通过《芯片与科学法案》(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芯片法案”)已经批给英特尔的22亿美元拨款,总投资额达到了惊人的111亿美元。这不仅让山姆大叔一跃成为英特尔最大的“金主”,也开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先例——美国联邦政府,通过立法直接持有一家大型私营半导体公司的股权。

这事儿一出,各方反应相当精彩。

英特尔的首席执行官陈立武(Lip-Bu Tan)在官方声明里说得非常“政治正确”:“作为美国唯一一家搞尖端逻辑研发和制造的半导体公司,我们坚信,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就应该在美国制造。特朗普总统对美国芯片制造的关注,正在推动这个关键行业的历史性投资,这对国家的经济和国家安全至关重要。”

美国商务部长霍华德·卢特尼克(Howard Lutnick)也出来站台:“英特尔很高兴欢迎美利坚合众国成为股东,一起携手创造世界上最先进的芯片。”

听起来是不是一派祥和,合作共赢?但市场的神经,远比官方声明要敏感得多。批评和质疑的声音,几乎在协议宣布的同一时间,就从四面八方涌来。大家都在问:这到底是拯救美国半导体产业的妙招,还是打开了政府干预市场这只“潘多拉魔盒”?

这笔史无前例的交易,到底是怎么回事?

咱们先来拆解一下这111亿美元的“大礼包”到底是怎么构成的。

根据英特尔和美国商务部公布的信息,这笔交易的核心是两部分:

首先是股权收购。政府用89亿美元,以每股20.47美元的价格拿下了9.9%的股份。有意思的是,消息宣布当天,英特尔的市价大概是24.35美元。也就是说,政府是打了个折拿到的股票。难怪特朗普本人在社交媒体上得意地宣称:“美国没有支付任何费用就获得了这些股份,这些股份目前价值约110亿美元。这对美国和英特尔来说都是一笔双赢的交易。”

其次是资金来源。这89亿美元并不是凭空印出来的,它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芯片法案之前承诺给英特尔但还没给的57亿美元,另一部分来自一个叫 Secure Enclave 的项目,这笔钱有32亿美元,专门用来给美国国防部生产安全可靠的芯片。

虽然成了最大股东,但政府似乎还想保持一点“风度”。根据英特尔提交给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的文件,政府并没有要求在董事会里安插席位。但是,文件也说了,商务部有权在董事提名和股东提案上施加影响,并且可以“按其意愿”对一些事情进行投票。

这个安排,在很多投资者眼里,就是“政府干预的软性入口”。股东活动家詹姆斯·麦克里奇(James McRitchie)就毫不客气地批评道:“如果总统能通过威胁CEO就拿走公司10%的股份,这开创了一个不良先例。”

华尔街和政客们,为什么都坐不住了?

这笔交易激起的涟漪迅速扩散。

政界,尤其是信奉自由市场经济的共和党内部,反弹相当激烈。肯塔基州的参议员兰德·保罗(Rand Paul),直接在社交媒体X上开炮,称政府入股英特尔是“迈向社会主义的危险一步”,并警告说这会导致“政府挑选赢家和输家”。

国际媒体也嗅到了不寻常的味道。德国之声(Deutsche Welle)的标题一针见血——“美政府获英特尔10%股权引发裙带资本主义担忧”,文章认为,这可能会变成“政府干预科技产业的新常态”。

投资界的担忧则更加直接。路透社采访了好几位投资者,他们都在担心“政府 meddling(干预)私营企业”这事儿。毕竟,特朗普之前还公开要求过英特尔的CEO辞职,这种背景下,谁能保证政府不会为了政治目的影响公司的商业决策呢?

《21世纪经济报道》的评论则带有一丝悲情色彩,说英特尔从“美国半导体产业的希望”,变成了“政府接管的对象”,这背后,是美国想要牢牢控制半导体产业链的空前焦虑。

美国政府为何非要亲自“下场”?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美国政府宁愿打破几十年来的惯例,冒着这么大的争议,也要亲自下场当英特尔的股东?答案其实很简单,两个词:半导体,以及AI。

半导体,这个听起来有点硬核的词,早就不只是收音机里的一个“小零件”了。美国半导体行业协会(SIA)在《2024年美国半导体产业现状报告》里说得明明白白:“半导体是几乎所有现代技术的基石,也是美国经济实力、国家安全、全球竞争力和技术领导力的关键驱动力。”

但尴尬的是,美国虽然设计了全球超过一半的芯片,但在制造环节却严重依赖海外。报告数据显示,1990年,美国本土的芯片制造产能占全球的37%,而到了2022年,这个数字跌到了只剩10%。这种“设计在美国、制造在海外”的模式,在和平时期运转良好,但一旦全球供应链有点风吹草动,就可能被人卡脖子。

而近几年AI革命的爆发,更是火上浇油。SIA在《2025年报告》里举了个例子,说现在AI数据中心里最牛的芯片,上面有几千亿个晶体管,你要是一秒钟数一个,得数上6000多年。这种对算力的疯狂需求,让高端芯片成了比石油还珍贵的战略资源。

放眼望去,AI芯片市场现在是英伟达(NVIDIA)一家独大,据说占了80%的份额,最新的Blackwell GPU订单都排到2026年了。

英特尔的CFO戴维·津斯纳(David Zinsner)在一个会议上无意中透露,政府入股的一个原因,就是为了“防止英特尔出售芯片制造业务”。这说明政府要的不仅仅是芯片设计,更是实实在在、能抓在手里的本土制造能力。

这就是2022年《芯片与科学法案》出台的大背景。这个法案总共授权了大概530亿美元,就是要用真金白银把制造业给“请”回美国。SIA的数据显示,自从法案提出,美国各地已经宣布了超过100个新项目,总投资接近5000亿美元。目标也很明确:到2032年,把美国芯片制造产能翻三倍,其中最先进的10纳米以下制程,全球占比要从9%提升到28%。

下面这几张图表,能让我们更直观地看到美国半导体产业的现状和野心。

表1:美国半导体产业全球地位变化(1990-2032)

表2:CHIPS法案实施效果(截至2025年7月)

表3:美国半导体研发投入全球对比(2024年)

英特尔,能扛起这面大旗吗?

政府的钱到位了,战略意图也明确了,现在所有的压力都给到了英特尔这边。它能担起这份“国家使命”吗?

坦白说,这几年英特尔的日子并不好过。作为曾经的“半导体霸主”,它在最关键的先进制程上,被台积电(TSMC)和三星(Samsung)甩在了身后。传说中的7纳米工艺一拖再拖,5纳米和3纳米也迟迟无法量产,这让它在市场上非常被动。

不过,英特尔并没有躺平。它在2025年推出了一个叫“IDM 2.0”的战略,简单来说就是两条腿走路:一边继续自己研发制造,另一边也把一些订单交给台积电这样的代工厂来做,师夷长技以制夷。这次政府的巨额投资,无疑是给这个雄心勃勃的复兴计划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但真正的硬仗,还是在AI芯片领域。现在一提到AI,大家想到的都是英伟达的GPU。英特尔虽然也推出了自己的Gaudi系列AI加速器,但市场份额还很小。

美国政府入股英特尔这件事,已经远远超出了一个商业交易的范畴。

支持者认为,在国家安全和技术主导权面前,这是不得不采取的非常之举。而反对者则忧心忡忡,害怕自由市场的基石会因此被动摇。

一个事实已经无比清晰:在AI时代,半导体就是大国博弈的“天王山”。

参考资料:

来源:算泥社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