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抗战纪:黔南烽火记忆与精神丰碑!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03 22:21 2

摘要:八十年山河变迁,黔南的层峦叠嶂间仍回响着历史的壮烈。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庄严时刻,我们重返贵州荔波、独山,追寻1944年冬季那段关乎民族存亡的战争记忆——“黔南事变”。这是一场日军为扭转太平洋战场劣势而发起的战略性进攻,也是贵州高

八十年山河变迁,黔南的层峦叠嶂间仍回响着历史的壮烈。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庄严时刻,我们重返贵州荔波、独山,追寻1944年冬季那段关乎民族存亡的战争记忆——“黔南事变”。这是一场日军为扭转太平洋战场劣势而发起的战略性进攻,也是贵州高原上军民一体、誓死抵抗的壮烈史诗。

黎明关:黔桂雄关的血色烽烟

黔南事变始于1944年11月,日军为打通大陆交通线,并制造进攻重庆的假象,以缓解其在滇缅战场的压力,派遣第11军第13师团等部队,分三路侵入贵州。其中一路重要兵力直指荔波黎明关。

黎明关地处黔桂交界,因其夹峙于陡峭的山势之间,形如蟹钳,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是古代黔桂交通、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通道。1944年11月25日,日军第3师团步兵第34联队2000余人向黎明关发起强攻。中国1800余名守军,依托“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要地形,与当地瑶族、水族、布依族等各族民众协同作战,浴血阻击三天两夜。此役成功挫敌锐气,为后方布防赢得了宝贵时间。

悠悠古道,巍巍雄关,它犹如一座厚重的历史丰碑,永远为世人所瞩目!

黑石关:孤军奋战与平民之殇

与此同时,另一路日军沿黔桂铁路北犯独山。黑石关位于独山县上司镇,是广西入黔的古关要塞,山高路险,荆棘丛生。奉命防守的中国军队在此与敌激战。

战斗异常惨烈,守军与日军反复争夺关口,虽予敌重大杀伤,但终因兵力悬殊及日军混入难民潮中突袭而失守。此役中,数百名官兵与上千位难民不幸罹难,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写下了黔南事变中极为悲壮的一页。

深河桥:抗战烽火的南疆界碑

随着战事推进,日军先头部队于12月2日抵近独山北部咽喉——深河桥。该桥始建于明隆庆五年(1571年),是横跨深谷的单孔石拱桥,为黔桂公路上的关键节点,军事地位至关重要。为彻底阻止日军北进贵阳、威胁重庆,为军队集结布防争取时间,中国军方毅然决定炸毁深河桥。

1944年12月2日,国际援华美军军官弗兰克·格里森上尉率小分队执行炸桥任务。为让更多难民安全过桥,他毅然将炸桥时间延迟了数小时。最终,一声巨响,桥体崩塌,日军北上通道被彻底切断。独山深河桥由此成为侵华日军在中国西南内陆深入的最远处之一,其后日军再未能有效北进,并在各方打击下节节败退。

山河见证:黔南精神的永恒丰碑

黔南事变期间,日军暴行令人发指。独山县城大火七日不绝,上万房屋被毁,数以万计军民死伤或流离失所。然而,贵州各族人民展现了不屈的抗争精神:三都水族民众在石板寨自发阻击日军;荔波多支民间自卫队利用喀斯特地貌开展游击战,袭扰敌军;无数百姓冒险支援前线,或开辟溶洞庇护所救助难民。

据不完全统计,抗战期间贵州出征将士超63万多人,每百名贵州人中就有6.4人奔赴战场。黔南的崇山峻岭,不仅见证了侵略者的暴行,更铭记了每一个平凡人的英勇与牺牲。

如今,黎明关、黑石关、深河桥均已作为抗战遗址被妥善保护,成为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深河桥抗战遗址于2020年入选第三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

斑驳的战壕、沉默的桥墩、纪念馆中的件件遗物,无不向世人诉说着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警示后人和平来之不易。

八十载光阴流逝,当年的烽火硝烟已散尽,黔南大地早已山河重振,万象更新。但历史的记忆从未褪色,它深深镌刻在这片土地的肌理之中,融入贵州各族人民坚韧不屈的精神血脉。

值此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我们重温黔南事变的历史,不仅是为了铭记苦难、缅怀英烈,更是为了从那段全民同心、共御外侮的历史中汲取力量,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撰稿&视频:王倩

照片来源于节目《有朋自远方来》(第四季),部分照片来源网络

本文来自【贵州广播电视台-动静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