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岭丰碑·闪光的青春| 从贵州到上海 《淞沪战歌》 的热血传唱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03 22:21 2

摘要:1937年8月13日,日军制造事端进攻上海,中国军队奋起抗击,淞沪会战爆发。中国军队调集70多万兵力与日军鏖战3个月,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战略企图。

1937年8月13日,日军制造事端进攻上海,中国军队奋起抗击,淞沪会战爆发。中国军队调集70多万兵力与日军鏖战3个月,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战略企图。

期间,黔籍将士在驻防江阴要塞、坚守吴淞要塞、强渡苏州河等激烈战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令人遗憾的是,对黔籍将士的档案记载却并不多。

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

2008年至2014年间,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组织编写相关书籍,在寻找淞沪战场上的黔籍将士资料时,却遇到了阻碍。

“贵州将士进入淞沪战场时并不以集团军为建制,基本上是独立作战。因此,留存下来的相关的档案资料也比较零散,没有一个比较详细完整的作战档案。”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副研究馆员邓一帆将参展的贵州将士比喻为一滴水。“滴进大海里就找不见了。”她有些遗憾地说。

即便如此,贵州将士在战场上的表现仍然给邓一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告诉记者,贵州将士进入淞沪会战战场的时候,淞沪会战已经进入了中后期,中国军队已经从主动进攻转为防守后退。然而,贵州部队仍然勇敢作战、不怕牺牲,以血肉之躯和简陋的武器对抗日军的进攻,狠狠地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

“黔籍将士表现出来的跨越地域的民族凝聚力和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最后我们抗战能够取得胜利的一个强大保证。”邓一帆说。

在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外,一座浮雕墙上刻着的《淞沪战歌》词曲便记录下了贵州籍将士奋勇杀敌的英雄事迹。

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浮雕墙上的《淞沪战歌》

“机掩吴淞月,炮掀黄浦波,发扬我民族英威,扫荡敌人侵略的罪恶……”这首《淞沪战歌》由罗家伦作词,黄觉非作曲,在淞沪抗战时在宝山地区传唱,曾激励参战将士们抵御外侮,保家卫国,后歌谱失传。

2012年6月,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在贵阳采访抗战老兵时,意外获悉此曲的消息。在黔籍将士后代罗勤的帮助下找到歌谱词曲,使之重新浮现于世人面前。

全面抗战爆发后,全国人民同仇敌忾,万众一心。贵州也掀起了抗日救亡的高潮,不仅有黔籍将士奔赴前线奋勇杀敌,也有百姓捐衣捐粮以实际行动坚定支持抗日战争。

一时间,一首首抗日救亡歌曲接连涌现,成为凝聚民族精神、鼓舞抗日斗志的“音乐武器”。那时的贵州,从县城到乡镇,处处都是歌咏抗日救亡的歌声。

对于前往上海参战的黔籍将士及其后代来说,《淞沪战歌》便是记忆最为深刻的歌曲之一。

黔籍将士后代罗勤向记者展示《淞沪战歌》的手写歌谱

“作为黔籍将士的后代,我一直在追寻父辈的抗战故事和事迹。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的姨父黄岗告诉我,他会唱这首《淞沪战歌》,我赶紧去找姨父让他唱给我听。”罗勤告诉记者,这首歌的作曲者黄觉非便是姨父黄岗的父亲。黄岗从小听着这些曾在贵州传唱的抗日救亡歌曲长大。虽然许多歌谱失传,但他仍能凭借儿时的记忆唱出旋律并谱写成曲。

2012年,黄岗将《淞沪战歌》歌谱捐赠给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于是,这首歌从一家人的抗战记忆,变成了中华民族万众一心、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英雄凯歌,成了伟大抗战精神的象征。

80多年前,一首在贵州诞生的抗日救亡歌曲,激励着淞沪战场上的将士们英勇杀敌。80多年间,这首歌留存在贵州人民的脑海里,从未被忘却。如今,这首《淞沪战歌》被刻在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外的浮雕墙上,诠释着伟大的抗战精神,传进了全体中华儿女的心中。

实习生:刘沂瓒

本文来自【贵州广播电视台-动静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