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东与西,山与海,相距1200余公里的重庆城口与山东临沂,遥跨千里山河,因东西部协作而紧密相连。自2011年临沂与城口确立东西部帮扶协作关系以来,两地同心同向、共谋共建,临沂市通过资金支持、产业发展、人才交流、劳务协作等方式,推动东西部协作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助
编者按:东与西,山与海,相距1200余公里的重庆城口与山东临沂,遥跨千里山河,因东西部协作而紧密相连。自2011年临沂与城口确立东西部帮扶协作关系以来,两地同心同向、共谋共建,临沂市通过资金支持、产业发展、人才交流、劳务协作等方式,推动东西部协作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助力城口高质量发展。为进一步展示“临沂·城口”两地协作成果,日前,临报融媒记者走进大巴山腹地,特别策划“鲁渝心连心 临城一家亲”专题报道,用笔触与镜头讲述沂蒙与城口携手发展的动人故事。
重庆市城口县地处大巴山腹地、全国两大天然富硒带之一,独特的地理环境、气候特点和沿袭千年的制作“老”技艺,赋予了城口老腊肉醇厚的口感,成为最具城口地域辨识度的农特产品,深受大众喜爱。近年来,乘着鲁渝协作的东风,已经有着2500多年历史的城口“老”腊肉焕发“新”生机,“香”出了一片新天地。
晚上10点多,位于重庆市城口县治平乡新红村的泽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里,年轻的总经理黄永福和他的合伙人之一王大兵结束了他们的老腊肉网上直播带货。短短两个小时,黄永福就卖出了500多单。次日,这些色泽金黄、味道诱人的腊味就会通过各种物流方式走出大山,发往全国各地,为天南海北的百姓餐桌上增添一道来自大巴山的独特美味。
“这边是炕房,下边燃烧的是青冈木,上边悬挂的是我们的腊肉、腊香肠、腊猪嘴和腊猪蹄。”黄永福边走边向临报融媒记者介绍。占地1500多平方米的厂房内,消毒间、配料间、腌制间、炕房等一应俱全,布局合理。
“城口老腊肉的精华就在于高海拔低气温的自然环境。”黄永福说,高海拔低温低,猪肉无需冷藏、冷冻,用盐少、腌制时间短,3天就可以炕制;腊肉靠低温慢炕,以45天为 一周期,木屋高炕让烟子穿房而过,避免了烟熏腊肉,“这就是低温高炕腊肉传统工艺精髓之所在。”
目前,黄永福公司的腊肉年产量已经达到了800多吨,年销售额超过4000万元。泽远农业虽然“年轻”,却俨然已经成为城口老腊肉的“新贵”。
谈及缘何进入老腊肉这个行业,黄永福的回答令人十分意外:“我就是想找回儿时的味道。”10多年前,黄永久、黄永福、周力兄弟三人怀揣着走出大山的梦想,在城市闯荡打拼,虽远离故土,但难舍乡味,平日里兄弟几人围桌吃饭,就想吃上一口地道的城口老腊肉,但尝试多家饭店的腊肉,总感觉味道不“正”,难以下咽。
2017年,为了心中浓浓的乡土情怀,也为了找寻儿时的记忆,黄永福兄弟三人毅然回到远离县城20多公里的治平乡新红村创业,开启了他们的“寻味之旅”。
可兄弟几人很快发现,仅仅是建了个厂房,几乎就花光了他们的所有积蓄。但接下来要花钱的地方还有很多,缺少资金,成了摆在黄永福他们面前最棘手的难题。
“是临沂人民让我们渡过了难关”,黄永福感激地说,鲁渝协作的200万元产业帮扶资金不仅如雪中送炭一般解了他们的燃眉之急,而且临沂每年定点采购300万元腊肉产品,同时开设了两家专卖店,不仅为“腊味兄弟”的产品兜了底,也帮他们打开了销路。
自沂蒙山吹来的帮扶“春风”让身处大巴山的黄永福底气倍增,剩下的就是撸起袖子加油干。黄永福兄弟先是聘请了一名有着20多年腊肉制作手艺的老师傅,通过不断尝试,力争还原老腊肉的本味,随后又动员附近村民一起动手制作腊肉,评选出“最正宗的家乡味道”。不仅如此,黄永福还带动农户联合养猪,建立起3家生猪养殖合作社,与附近村集体签订合同,严格把关生猪品质并进行订单式收购。这种“公司+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的运作模式,每年可回收农户庭院饲养的土猪1万头,带动周边乡镇2000多户农户养殖土猪,解决周边剩余劳动力和50多名员工就业,最终实现企业、村集体与村民共同致富。
据悉,近年来,鲁渝两省市坚持把老腊肉作为特色产业,积极推动城口老腊肉全产业链提档升级,着力延长产业链、狠抓品质链、拓宽市场链、做实利益链、畅通要素链,做深做透“土特产”文章,为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发挥了重要作用,探索出了一条富有秦巴山区特色产业发展的现代化建设路子。
目前,在临沂的助力下,城口老腊肉年产量从3500吨突破至1.2万吨,核心产业链市场主体由43家增加至165家,产业年产值从3.5亿元突破12亿元,全产业链产值突破30亿元,带动1.8万余名农户户均年增收1.2万元以上,产品畅销全国近30个省份以及全球10多个国家和地区。接下来,城口县将充分运用直播带货、展会互动、线下体验等方式,不断提升品牌知名度、美誉度,推动城口老腊肉走出山门、跨越国门。
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汲长良 衣方杰
来源:琅琊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