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开盒挂人”说不!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3-28 09:12 1

摘要:因为网友评论自己“爱豆”的行程,粉丝便对该网友“开盒挂人”,公开曝光其诸多个人隐私信息。近日,一起“开盒挂人”事件在网络上引发热议,让网络暴力和数据安全问题再次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因为网友评论自己“爱豆”的行程,粉丝便对该网友“开盒挂人”,公开曝光其诸多个人隐私信息。近日,一起“开盒挂人”事件在网络上引发热议,让网络暴力和数据安全问题再次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近几年,“人肉搜索”演变出了2.0版——“开盒挂人”。不法分子恶意公开他人隐私,包括姓名、身份证号、手机号、家庭住址、社交账号等,然后煽动网民对被“开盒”的人攻击谩骂。受害者被“开盒”的原因五花八门,有时仅仅是因为一句评论、一条视频,甚至一张照片,只要惹到有心人的不满,便会瞬间被“开盒”。

“开盒挂人”为何时有发生?这股歪风又该如何遏制?

图源|上观新闻

一言不合就“开盒”、意见不同就“人肉”、口角冲突就“挂你”……近年来,网络“人肉开盒”事件屡见不鲜,遭遇这种困扰的,既有公众人物,也有普通网友。比如2023年5月,多名艺人公开发声谴责虐待动物者后,就被非法曝光个人信息。

他们为何一言不合就“开盒”?

“不开心”就“开盒”。网络环境的匿名性与虚拟性,为“开盒者”对他人进行攻击和伤害提供了“保护色”。一些人要么因为和受害者有一定矛盾,选择通过网络曝光的方式进行打击报复;要么单纯为了宣泄个人情绪,将曝光他人隐私当作一种释放压力或取乐的方式,仿佛在虚拟世界中找到了肆意妄为的快感。

畸形发展的“饭圈文化”。在一些粉丝群体中,盲目追星、极端维护偶像、群体对立等不良风气盛行。当粉丝认为自己的偶像受到了批评或质疑时,为了维系圈子内部偏执的情感认同,他们往往会采取非理性的行为进行反击,通过“开盒”对“异己者”进行威胁和恐吓,以达到维护偶像形象的目的。

为博取流量不择手段。还有一类为赚取流量而“开盒”别人的“开盒者”,他们通常有自己专门的小圈子。平时,他们会在各类社交平台上找寻“猎物”,还互相分享信息。对于他们来说,被“开盒”的人越有名,越能提升自己在网络上的热度。

把“开盒”当成“生意”。有些不法分子将“开盒挂人”作为一种非法获利的手段,为一些想“开盒”但又缺乏“技术操作”的人提供专门的“开盒”服务,形成一条从盗取信息、贩卖到实施骚扰的黑色产业链。如在某视频网站“人肉开盒”案中,通过黑灰产业从业者收集泄露的个人信息搭建的“社工库”,批量调取了45亿条公民信息。

从“社工库”到“暗网交易”,个人信息被明目张胆地贴上了价签,有的“接码平台”以每条0.5至2元出售手机号与验证码,可能几百块钱就可以开一个“盒”。相关数据表明,每年遭暗网泄露的数据多达数十亿条,交易超10亿元。

图源|图虫

数据显示,我国网民已达11.08亿人,互联网普及率升至78.6%。当每个网民的“隐私之盒”随时都会被轻易打开,“开盒挂人”的危害就不仅仅局限于受害者本身,而是整个社会,乃至下一代。

给受害人造成难以愈合的伤害。2020年,一女子下楼取快递被造谣“出轨快递小哥”,被“开盒”后患上抑郁症;2022年,一24岁女硕士因染粉色头发被“开盒”后自杀;今年,“两年被家暴16次”当事女子在年初直播后被“开盒”,遭遇大规模网暴……

“开盒挂人”这种新型网络暴力,往往会给受害者带来巨大的精神压力和心理创伤,无休止的恶意骚扰和侮辱诽谤会产生系列连锁反应,对受害者的名誉、人际关系、职业发展等,造成难以愈合的伤害。

严重破坏网络秩序和社会稳定。“人肉开盒”扰乱了网络生态,让本该自由和谐交流信息的网络空间充满了戾气和恶意。此外,“开盒挂人”还会搅动舆论场,容易引发群体对立情绪,激化社会矛盾,削弱公众对网络治理的信任,对社会的法治建设和道德建设带来负面影响。

影响未成年人的“三观”塑造。在互联网环境下成长起来的青少年,也会受到网络暴力的影响。《未成年人网络权益保护及安全感满意度调查报告》显示,近半数未成年人遭遇过网络暴力,三成多参与过网络骂战。

2023年,某视频平台通报了一起“人肉开盒”案例。经公安机关查明,此次网暴侵权案件牵涉18个省份,共计40余人,而这当中的主要活动成员是两名未成年人。

未成年人正处于“三观”塑造期,往往缺乏对行为危害、法律后果的判断能力,“开盒挂人”等不良内容一旦泛滥,必然会对青少年的三观形成造成恶劣影响。

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一直在发力整治网络暴力行为。比如,2023年11月中央网信办开展的“清朗·网络戾气整治”专项行动明确,坚决打击“网络厕所”“开盒挂人”行为,坚决取缔以“网络厕所”“开盒挂人”“拉踩引战”等为主题的账号、群组。

2024年,北京、河南、贵州等地网信部门深入核查问题线索,解散关闭1500余个提供“挂人”服务的话题、超话、贴吧,对存在突出问题的平台予以从重处罚,相关违法线索已转公安机关。

在执法层面,公安机关持续深入开展“净网”专项行动,始终保持对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的高压严打态势。

不过,要彻底铲除“开盒挂人”乱象,还需社会各界共同参与进来,建立起长效、稳定的治理体系。

图源|图虫

补上信息泄露和传播的漏洞。源头端,要严惩行业“内鬼”,严格“最小必要原则”刚性约束,禁止各类平台超范围采集用户数据,对敏感信息多启用虚拟号码、模糊地址等功能进行脱敏处理。可通过嵌入“数字指纹”“数字水印”等溯源技术,对非法传播的隐私数据实现精准追责。

传播端,深挖涉个人信息保护案件中的上下游犯罪,从信息窃取源头到出售末端进行全面排查、精准打击,彻底斩断犯罪链条。针对发现的数据管理缺失、平台运维机制不完善、网络攻击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弱等问题,及时打消公众疑虑,提供治理样本。

重塑网络空间的“道德标尺”。多方主体都应参与其中,在网络世界重塑“道德标尺”。

比如,公安、网信等“治理者”要加大力度进行数据安全和与个人信息保护相关的法治宣传,揭示“按键伤人”的真实后果,培养“数据有界”的底线思维,重申“网络不是法外之地”的法治共识,破除“玩梗无尺度”“匿名即安全”的认知误区。

网络平台等“管理者”要努力维护理性对话的公共空间,对热点事件中的个人信息关联内容做好审核缓冲,避免情绪裹挟下的信息滥用。如去年8月,抖音上线全国首个反网暴微短剧《回旋镖》,倡导公众在网络社区理性发声。

而我们每个网民作为“旁观者”,要从不去恶意吃瓜、转发隐私截图等小事做起,主动抵制举报“开盒”,消解网络戾气,让“开盒挂人”的生意无路可走。

让监管有力有形有效。2023年9月,最高法、最高检、公安部联合发布的《关于依法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的指导意见》中指出,组织“人肉搜索”,违法收集并向不特定多数人发布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符合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条之一规定的,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定罪处罚;此外,还有《民法典》《个人信息保护法》等基础性法律,目前治理“开盒挂人”基本做到了有法可依,相关违法犯罪行为均有明确的法律依据。

让法规制度的“利剑”发力生威,还需我们加大监管力度。比如,全国公安机关的“净网2024”专项行动,重拳捣毁一批个人信息交易平台,整治了个人隐私信息的获取倒卖使用。

为有效遏制“开盒挂人”等网民关切,未来,可以引导规范平台利用AI技术等加强网暴识别,拦截敏感信息传播,建立防范“开盒”关键词库,及时对投诉举报采取封禁、限流、整顿等措施,避免损害扩大。

遏制住“开盒挂人”之风,保护的是我们每一个人,维护的是网络生态秩序和现实社会中的公序良俗。希望不久的将来,大家的“隐私”不再成为公共话题。

来源:鄄城县融媒体中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