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武威市“1336为民解忧工作法”全面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3-28 08:52 1

摘要:近年来,武威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以深入推进综治中心、网格管理、三调对接、信息平台“四个实战化”为抓手,打好矛盾纠纷化解组合拳,形成了搭建“一站式”服务平台、建立“三全发力”解纷体系、做优“三支队伍”联动调解、

武威市“1336为民解忧工作法”

全面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近年来,武威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以深入推进综治中心、网格管理、三调对接、信息平台“四个实战化”为抓手,打好矛盾纠纷化解组合拳,形成了搭建“一站式”服务平台、建立“三全发力”解纷体系、做优“三支队伍”联动调解、坚持“六个强化”协同发力的“1336为民解忧工作法”,实现让群众“只进一个门,最多跑一地”,进一步夯实主动创稳主动创安底板,基层治理效能得到了全面提升。

搭建“一站式”服务平台

让群众诉求有地方说

一体化推进市、县、乡三级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实战化运行,为群众搭建反映诉求、解决纠纷“一站式”服务平台。

强化组织保障。市委、市政府将综治中心建设纳入平安武威建设总体布局,全面贯彻《中国共产党政法工作条例》和《关于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规范化建设的意见》《全省综治中心建设运行管理办法(试行)》文件精神,明确各级综治中心为开展矛盾纠纷预防化解和协助推动社会治安风险防控的重要工作平台,市、县区名称全部规范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乡镇(街道)统一为“平安法治办公室(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并在电子地图设立明显标识,方便群众搜索定位。

夯实前沿阵地。按照“市级示范建设、县级全面提升、乡级规范建设”的思路,全市全覆盖、规范化、高标准建设三级综治中心107个,打造集信访接待、多元调解、法律服务、心理疏导、司法确认等功能于一体的为民服务场所,确保群众诉求得到及时表达、及时回应、及时解决。

推动改造提升。充分发挥党委政法委牵头抓总、统筹协调作用,积极汇报市委、市政府将《改造提升县区综治中心搭建一站式为民服务平台项目》列入2025年全市10件民生实事之一,持续推动县区综治中心功能完善、人员配强、制度健全、面积达标,为群众搭建更加便捷、更加优质、更加高效的服务阵地,不断提升县区综治中心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法治化水平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规范化水平。

建立“三全发力” 解纷体系

让群众诉求高质效解决

积极构建“一窗式受理、一揽子调处、一体化解决”的运行机制,对群众高度关注,关系切身利益的矛盾纠纷做到全领域排查、全链条化解,推动群众诉求高质效解决。

全覆盖推进综治中心实战化运行。县区综治中心按照选址科学、方便群众办事的原则,推动县级综治中心、矛盾纠纷调解中心、信访接待中心、诉讼服务中心、检察服务中心、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心理服务中心“七中心合一”。按照“1厅+8室+N”模式设置群众接待大厅和诉调对接室、警调对接室、访调对接室、心理咨询服务室等功能室,群众有诉求到综治中心第一时间有人接待,专人引导分流到相应调解室开展调解工作。乡镇(街道)平安法治办公室(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设立群众接待大厅或在政务服务中心设立群众接待综合窗口,部分乡镇(街道)平安法治办公室(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与乡镇(街道)司法所共建共用,设立专门调解室,方便群众各类诉求有人受理、有场所调解。

全领域排查调处矛盾纠纷。深入开展“化解矛盾风险维护社会稳定”专项治理,对各类矛盾纠纷、重点群体和风险隐患开展拉网式、地毯式、起底式排查,分类建立工作台账,研判风险等级,落实分级管控措施。2024年各级综治中心全领域排查调处矛盾纠纷2.7万件,切实把各类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目标。

全链条化解涉稳风险。围绕经济金融、非法集资、房地产、欠资欠薪等12个方面,综合考虑涉及人数、资金、范围、影响等因素,逐一“过筛子”全面排查,采取“工作专班+清单制+责任制”方式,落实“一事一策”、领导包案、专家“会诊”、“五函”督办等措施全链条化解涉稳风险,有效解决了一批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

做优“三支队伍”联动调解

让群众诉求多渠道化解

按照懂法律、懂政策、懂专业、会做群众工作“三懂一会”标准,加强网格员队伍、调解员队伍、法律人才队伍三支队伍建设,壮大基层治理力量,把服务一线变成治理“前哨”。

建强网格员队伍。认真贯彻落实《甘肃省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办法(试行)意见》,将党建和政法综治、民政、信访等各类网格统一整合成“一张网”,科学划分网格2507个,配优专职网格员2507名。推行“一本工作手册、一个宣传喇叭、一把照明电筒、一张折叠板凳、一部手持终端”服务模式,充分利用网格员人熟、地熟、情况熟优势,以“边查边调,调处结合”为原则,常态化排查化解婚恋家庭纠纷、邻里纠纷等矛盾纠纷1.23万件。

建强调解员队伍。坚持专职与兼职相结合,鼓励在退休政法干警、律师、公证员、首席法律咨询专家、法律服务工作者、“两代表一委员”等群体和本村(社区)公道正派、热心调解、群众认可的社会人士中选聘专兼职调解员,县区综治中心配备常驻坐班专职调解员46名、随叫随驻调解员191名,提供一对一、面对面、清单制服务,实现服务群众全天候。

建强法律人才队伍。开展“1名村(社区)法律顾问”+N名“法律明白人”行动,坚持好中选优,通过村民自荐、村(社区)推荐的方式,择优选取法律素养好、为人公道正派、群众工作能力强的干部群众成为“法律明白人”培养对象,全市培育“法律明白人”4.6万名,“法律明白人”队伍在解决群众日常生产生活中的法律问题,参与矛盾纠纷预防、排查、化解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坚持“六个强化”协同发力

让群众诉求案结事了人和

切实把群众“小事”当做“大事”,把“烦心事”变成“暖心事”,以“六个强化”为着力点,形成矛盾纠纷化解合力,切实推动各类矛盾纠纷实质性化解。

强化制度建设。按照“谁办理、谁负责,谁调解、谁负责”的原则,制定首问负责、联席会议、研判分析、限时办结、调处回访、AB岗等制度,形成“诉前案件在一小时内受理、研判分流在一小时内进行、调解处置在一周内完成”的工作模式,推动部门单位按照调解、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信访行政三级办理、诉讼、法律监督“路线图”,在法治轨道上化解矛盾纠纷。

强化部门联动。县区综治中心落实“中心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机制,采取法院、检察院、公安、司法行政、信访等部门单位常驻,民政、卫生健康等部门单位轮驻,其他涉事单位随叫随驻的方式入驻综治中心,做到应驻尽驻、能驻尽驻。乡镇(街道)综治中心落实“中心吹哨、站所报到”工作机制,司法所、派出所、妇联等基层组织联合开展矛盾纠纷化解工作,切实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

强化信息支撑。充分利用平安甘肃信息化支撑管理平台、陇情e通、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等平台作用,不断健全落实分析、研判、预警、防范、处置“五位一体”工作机制,全面提升综治中心信息收集、感知、挖掘、汇聚、分析获取能力,每月形成平安稳定形势分析研判报告,及时预警处置各类矛盾风险。

强化法治宣传。以“法律八进”为载体,结合基层矛盾纠纷主体多元化、类型多样化等特点,向群众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信访工作条例》等法律法规知识,真正让法治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有效防范和减少各类矛盾纠纷问题发生,引导群众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

强化教育培训。采取市级示范培训、县级轮训、乡镇兜底培训的方式,定期组织开展人民调解员、网格员业务培训,从调解工作面临的形势、典型案例分析等方面开展系统培训,不断提升人民调解员、网格员业务素质和调解能力。

强化经费保障。将县区综治中心日常运转经费纳入财政预算,足额进行保障。落实人民调解员“个案补贴”,根据调解难易程度、涉及人员数量、涉案金额标的等因素,对每件案件落实“个案补贴”,不断提高人民调解员的工作主动性,有效夯实人民调解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

终审:韩万银 审核:孔大文 初审:董贤荣

编审:高晓芳 供稿:武威市综治中心

来源:夏蝉吻兮月zh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