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天的《烽烟回响》,《现场》记者带您来到漳州,去认识一位96岁的抗战老兵——李庆益。14岁那年,这个丢失了地主家牛的放牛娃,成为鲁南铁道游击队最年轻的队员之一,他亲历了千余名日军向百余人游击队投降的历史性时刻。这位深藏功名数十载的老人,会选择用怎样的方式来纪念
今天的《烽烟回响》,《现场》记者带您来到漳州,去认识一位96岁的抗战老兵——李庆益。14岁那年,这个丢失了地主家牛的放牛娃,成为鲁南铁道游击队最年轻的队员之一,他亲历了千余名日军向百余人游击队投降的历史性时刻。这位深藏功名数十载的老人,会选择用怎样的方式来纪念这段抗战记忆?
96岁李庆益:深藏功名数十载 捐毕生珍藏传薪火
抗日战争期间,一名叫做李庆益的少年,在山东加入了鲁南铁道游击队抗击侵华日寇,而就在抗战胜利80周年之际,他选择把自己的所有荣誉勋章,包括记录战事经历的手稿,都捐献给了当地的纪念馆。
眼前的这些珍贵历史物件,见证了李庆益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为国家与民族英勇拼搏的光辉历程。为了让更多人了解抗战历史,铭记先辈的牺牲与奋斗,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今年6月,李庆益的子女代表父亲,向毛主席率领红军攻克漳州纪念馆捐赠了20余件珍贵历史物件。
记者也来到了李庆益所居住的疗养院,探望这位抗战老兵。他捐献的抗战老物件背后,究竟藏着什么样的故事呢?
14岁少年从军 亲历千余日军受降
李庆益老人年事已高,抗战的经历在他的口中,如今只有只言片语。李老的儿子李勇告诉我们,在他小时候,父亲偶尔会提及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
在那艰难困苦、充满挑战的游击岁月里,面对日军的频繁清剿与扫荡,李庆益和战友需时刻保持高度的警觉性。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以广播“终战诏书”的形式,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
1945年10月,李庆益的身影,出现在迫使千余名日军向仅有百余人的铁道游击队投降的历史性一幕中。“投降的日本兵背着个大背包,垂头丧气,灰溜溜的一个个像个丧家犬一样耷拉着大耳朵低着头”,这段文字是李庆益在手稿回忆录中的记载。
当时集结在县城的日军拒不投降,企图南逃徐州。在多次谈判未果后,李庆益和战友们果断破坏铁路、两头堵截,并发动当地群众形成巨大压力,最终走投无路的日军只得向这支威名赫赫的“飞虎队”低下了头。
1952年复员之后,文化基础较为薄弱的李庆益凭借顽强的毅力,在五年时间内修完了从小学至高中的课程,成功考入南京大学化学系。
毕业后,他投身于国防科研工作,参与了火箭发动机的研发。1972年李庆益来到漳州后,在合成氨厂、农械厂等多个岗位间辗转,始终勤勤恳恳、默默奉献。李庆益的女儿李筱华说,父亲退休以后,被聘请为学校的校外辅导员,他非常乐衷于这项工作。
从青丝少年到白发长者,李庆益老人用热血书写了忠诚,用淡泊诠释了信仰。他深藏功名数十载,却在历史的重要时刻,选择将承载着烽火记忆的毕生珍藏托付给后人。这不仅是一位老兵对峥嵘岁月的回望,更是将不屈的民族精神和深沉的爱国情怀,化作永恒的火种,郑重地交到我们手中,期待它代代相传,照亮前行的路。李庆益的故事,是无数抗战老兵保家卫国、无私奉献的缩影,他们,永远值得我们铭记与致敬!
记者:黄澍、薛浩然、蒋文亮
通讯员:戴伟国
编辑:陈馨凝
审核:卢和光、黄坚
来源:海博T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