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同年7月,日本国内数十家书店紧急回收涉及731部队、慰安妇、南京大屠杀的书籍。这是又一轮对历史记忆的掩盖,真相面前,谁最慌,谁就最有鬼。
2025年,一个法国小伙拎着622张老照片抵达上海,照片里是南京、上海、杭州的尸体、废墟和鲜血。
同年7月,日本国内数十家书店紧急回收涉及731部队、慰安妇、南京大屠杀的书籍。这是又一轮对历史记忆的掩盖,真相面前,谁最慌,谁就最有鬼。
2025年2月18日深夜,一名法国青年来到上海,提着一个黑色老式皮箱,里面塞满了622张由血迹、战争与记忆组成的照片。
他的名字叫马库斯,27岁,这趟旅程,是他为中国带回一段历史原图。这些照片拍摄者是马库斯的外祖父劳伦斯·罗杰,一位1935年迁居上海的法国侨民,在种植园做事。
外祖父在华期间亲历日军侵略上海、杭州的全过程。失去朋友之后,他选择拿起相机,记录下侵略者的暴行。
2021年,马库斯无意间在法国乡下的车库中翻出一个密封防水盒子。打开之后,是一叠旧照片,其中多张照片仍沾有暗红色的血痕。
他看见的第一张,是一个被炸开的头颅倒在街头。他回忆,那一夜,他反复做噩梦,自己“代入进了照片里”。
照片被封存近80年从未公开,他决定带着它们重返中国。这些照片记录了被焚毁的民房、被炸死的孩童、倒在街头的平民、尸体堆积的河道、挂满伤员的简易医院。
有些照片背后有外祖父的手写标注,“1937年冬,南市”,“屠杀发生前五分钟”,“日军正在架设机关枪”。
2025年2月19日,马库斯来到上海四行仓库。他站在照片中的角度,重新拍摄战前与战后的对比画面。当天午后,他还前往外白渡桥、龙华寺。这不是观光,而是历史对现实的回访。
照片传回国内,各大主流媒体迅速报道。这些“定格的证词”成为日军侵华罪行最具视觉震撼力的证据之一。从新华社到到各地纪念馆官网,马库斯的影像资料引发了二次传播热潮。
就在马库斯公开捐赠的消息发出后,一件极其微妙的事情也发生了。2025年7月,日本国内书店集体接到指令:回收所有揭露侵华战争暴行的书籍,其中涉及屠杀、731、慰安妇的图书成为重点封禁对象。
行动时间集中于7月上旬,范围覆盖东京、大阪、名古屋、神户等大中城市。信息回流渠道交叉印证显示,马库斯事件与日本此次“连夜下架”行为时间重合、因果紧贴。
这场“回收潮”,并未公布具体命令来源,也未对外解释理由。但一场跨国证据曝光之后,官方动作迅速异常。背后的敏感程度,可想而知。
照片打开了历史的口子,日本却又试图急着补上封条。
多本由日本学者撰写的揭露作品被下架,其中包括2000年后重印的几部历史证据集成书。这些书在日本出版界已存在多年,而这次清理,没有通知媒体,没有出具官方令文,只留下一排排空荡荡的书架。
这是新一轮“集体记忆删除”。日本对战争责任的逃避策略早已不是第一次出现:自1955年第一次系统性篡改教科书以来,日本右翼一直在“历史消毒”。
占据全国市场八成以上的教材中:南京大屠杀被称作“南京事件”、加害者身份不被提及、在脚注里使用“死亡人数无定论”的模糊说法、731部队相关内容完全缺失……
对于“卢沟桥事变”,只写“日中两军发生武力冲突”或者笼统描述“紧张局势升级”。没有侵略,没有屠杀,没有占领,只有一堆“碰撞”“事件”“冲突”。
这不是教育,这是遗忘。教材编撰人员伊藤隆公开表示“历史没必要学”,他正是“育鹏社”教科书的主笔,这套书不仅删光了南京大屠杀内容,连慰安妇制度也未出现一个字。
“日本书籍”出版社因保留有关慰安妇的章节,2000年前后被教材审查机构否决,最终破产清算。右派主导的新历史编撰会,趁势扶持“自由社”“育鹏社”成为新教材主力。
用删减代替教育,用否认掩盖责任。马库斯照片带来的冲击,让这套长期运作的掩盖机制遭遇“现场铁证”的挑战。一旦视觉真实介入,“模糊叙事”将无法维持。
这或许正是日本启动紧急回收的一大动因——从根源斩断公众对侵华事实的再感知渠道。书被收走,是因为它们终于说中了。删除真相的动作,往往比真相传播还要快一步。
日本教科书问题始于1947年战后改革,但真正的系统性篡改,从1955年民主党上台开始:它提出将教科书审查制度收归国家控制,并限制教材版本数量。
这一提案直接导致“历史消音”的开始。同年8月,该党批评现有教科书为“赤色教材”,要求全面审查、删除“对国家不利内容”。这一年被视为日本历史教育倒退的第一锤。
进入1980年代,日本右翼组织强势介入教科书编撰。1982年,文部省审定将“侵略”一词改为“进出”,为军国主义装上合法外壳。这一变动引发中国、韩国等多国严正抗议。
到了1997年,大量右派学者,致力于“改写历史观”。他们主导的教科书,将侵华战争描绘成“解放亚洲”的自卫行为。
2021年,日本文部科学省通过新一轮高中教材审定,多版本教材宣称:南京大屠杀争议尚无定论。所有这些举动,背后有一个目标:让下一代日本人“忘了侵华”。
马库斯的照片来自他外祖父——1937年在华的一个法国平民。他不是历史学者,不是官方调查员,只是个当时“恰好在场”的人。
他拍下来的,是日本人不愿被记住的部分。这份历史,不在日本的课本上,却在中国的土地上留下痕迹。
中国不接受篡改后的历史版本,不接受对侵华战争事实的模糊处理。这是政治底线,也是民族良知。
侵略不容否认,责任不能转移。书被回收,照片却仍在展览中。马库斯把相片带回来,是对祖辈正义的传承。那些被日本下架的图书,正是对责任的回避。
法国青年马库斯携带622张照片抵沪,揭露日军侵华罪行.新民晚报.2025-02-19
日本篡改教科书公然挑战历史正义.解放军报.2025-08-23
歪曲史实隐瞒真相!日本篡改历史教科书屡犯不改.环球网.2021-04-06
这部纪录片揭秘日本如何篡改教科书歪曲历史.人民网.2022-07-08
来源:伩蕊说史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