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红楼梦》常被误读为清代或明代贵族家庭的日常故事,实则不然。曹雪芹以贾府兴衰为框架,巧妙编织历代王朝的政治寓言。他用焦大的醉骂影射君臣猜忌,以赖家的生存法则暗示范本;借王熙凤与探春的管家之道,隐喻朝堂上的权臣与改革;更将“靖难之役”、“马嵬之变”等著名历史事件
《红楼梦》常被误读为清代或明代贵族家庭的日常故事,实则不然。曹雪芹以贾府兴衰为框架,巧妙编织历代王朝的政治寓言。他用焦大的醉骂影射君臣猜忌,以赖家的生存法则暗示范本;借王熙凤与探春的管家之道,隐喻朝堂上的权臣与改革;更将“靖难之役”、“马嵬之变”等著名历史事件融入情节,通过“监造海舫”、“榴花典故”等细节透露出超越具体朝代的政治隐喻。这是一部浓缩了历史兴亡本质的宏大寓言。
翻开《红楼梦》,很多人以为读的是清朝曹家事,或是明朝某段秘史。细究起来,并非如此。曹雪芹笔下那座花团锦簇的贾府,那场由盛而衰的悲欢,并非单写一朝一代。他是在用笔墨搭建一个舞台,上演一部跨越朝代、浓缩了权力兴衰本质的历史寓言。
贾府的故事,从根子上看,是关于一个家族如何走向灭亡。但这灭亡,并非偶然的家道中落,其中藏着深刻的影射,映照的是历史长河中反复上演的王朝更迭之理。曹雪芹的高明,在于他能把宏大的“治国”之道,藏进琐碎的“治家”日常里。
看那老仆焦大。他仗着早年跟随宁国公战场上“九死一生”的功劳,在宁国府里横冲直撞,连主子贾蓉也不放在眼里。醉醺醺时,他破口大骂:“蓉哥儿,你别在焦大跟前使主子性儿!……不和我说别的还可,若再说别的,咱们红刀子进去白刀子出来!”(此处引文保留原文生动性)一个奴才,竟敢对主子扬言动刀子,何其狂悖!这焦大,可不就像那些开国功臣?他们曾与开国君主同生共死,立下汗马功劳。待到新君即位,一朝天子一朝臣,这些老臣若还居功自傲,不懂收敛,甚至心生怨怼,便如同焦大一般,成了新主的眼中钉。焦大的醉骂,骂出了骄狂,也骂出了新主人对旧功臣的猜忌与不容。贾府后来被抄家,根子上的祸患,正是这种“焦大式”的不忠不顺,埋在了新登基的皇帝心里。
那么,有没有生路可走?曹雪芹也给出了一个参照。赖嬷嬷一家,也是贾府世代的老仆。他们与焦大不同,无论贾府谁当家,都始终尽心竭力,忠诚不二。该捧场时赞歌不断,该做事时毫无保留。因此,即便贾府日渐衰败,赖家却能越过越好,甚至后来还捐了官。赖家的生存之道,是臣子在权力更迭中的一种明智选择——只忠于“贾府”这个象征,而非特定的某位旧主。曹雪芹似乎在说:贾府若学赖家,或许能存;像焦大,则必亡。
贾府的败,有内因,也有外祸。内因,从管家之事便能窥见。王熙凤管家,手腕厉害,却只讲人情不讲规矩。对上极尽讨好奉承之能事,对下则严苛盘剥,自己还趁机捞钱捞权。这般作为,像极了历史上那些权倾朝野、祸国殃民的奸臣,比如明朝的大贪官严嵩。她管家的结果,是把贾府的家底越掏越空,加速其滑向深渊。与之相对的是贾探春管家。她看到积弊,敢于改革,推行新法,开源节流。这精神,如同宋代变法的王安石,明朝力挽狂澜的张居正。探春代表的是锐意进取、力图自救的革新力量。曹雪芹在对比中暗示:若无外力(抄家)干预,王熙凤式的管理会让贾府慢性死亡;探春式的改革,才是家族延续的正途。可惜,贾府终究没能走上探春的路。那些大观园里的小厨房之争、吴新登家的刁难、买办采购的猫腻,乃至邢夫人与王夫人的明争暗斗,活脱脱一幅“官场现形记”,历朝历代官场的倾轧(yā)与腐朽,都在贾府这个微缩世界里上演。
曹雪芹在书中埋下的历史线索,远不止这些家事影射。若细细寻觅,会发现许多著名的历史典故被化用其中。
比如书里提到的“太上皇退位,皇帝登基,义忠亲王坏事”。这情节,让人立刻联想到唐朝初年那场惊心动魄的“玄武门之变”(公元626年)。李世民通过政变,杀死太子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逼迫父亲李渊退位。书里新登基的皇帝,因非嫡长身份而被贾府轻视,不甘心臣服,正暗合了李世民当年的处境和心境。贾府对新皇的态度,就如同焦大瞧不起现任家主贾敬(因贾敬是过继的儿子,非贾代化亲生)一样,根源都在于对权力正统性的不服。
再说宁荣二公的功勋。他们辅佐先帝打下江山,这份功业,原型很可能是明朝“靖难之役”(1399-1402年)中的功臣。明成祖朱棣(dì)起兵从侄子建文帝手中夺取皇位,许多将领立下大功。贾府从南京(旧都)迁到北京(新都),南北两地都设有国公府邸,这布局,正是源于明成祖朱棣将首都从南京迁往北京(永乐迁都)的历史事实。曹雪芹用“真”(南京,朱元璋定都)与“假”(北京,朱棣迁都)来暗示这种对应关系。书中还提到贾府曾负责“监造海舫(fǎng)”。海舫,就是大型海船。在明朝永乐年间,有郑和七下西洋(1405-1433年)的壮举,需要大量海船。而到了明朝中期直至清朝中期,这种大规模建造远洋海船的活动几乎绝迹。这个细节,又将时间坐标指向了明初。
贾府最终被抄家,直接导火索应是宁国府卷入了皇权争斗,涉嫌谋逆。贾珍难逃一死,元春也在宫廷斗争中丧命。这情节,套用的是唐朝天宝年间“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逃往四川,途经马嵬驿(wéi yì)(公元756年)时发生的兵变。士兵们要求处死祸首杨国忠(杨贵妃堂兄),并缢(yì)死了杨贵妃(“马嵬驿之变”)。杨家因此灰飞烟灭。元春判词“虎兕(sì)相逢大梦归”,正是暗指她在皇室权力斗争的夹缝(“虎兕”象征两股强大敌对力量)中丧命。“榴花开处照宫闱(wéi)”,则典出三国时期吴国皇帝孙权皇后潘淑的结局。潘淑因卷入太子孙和与鲁王孙霸的皇位之争,被宫人缢死。曹雪芹借潘淑的典故,再次点明元春死于宫廷权力倾轧。
书中还有许多隐晦的朝代指向。宁国府代表“亡”,指向明朝。贾敬的名字,谐音“嘉靖”,暗指明世宗朱厚熜(cōng)(1521-1566年在位)。“扒灰”(公公与儿媳私通)的丑闻,讽刺了明成祖朱棣发动“靖难之役”,从侄子建文帝手中夺取皇位的行为——如同叔叔占了侄儿的床。荣国府代表“兴”,指向清朝。贾母带着一群子孙的格局,借鉴了清初孝庄太后(1613-1688年)辅佐儿孙(顺治、康熙)的故事。“养小叔子”的流言(王熙凤与贾瑞),影射的是清初三大疑案之一的“太后下嫁”说(即传闻孝庄太后下嫁摄政王多尔衮)。甄家“接驾四次”,暗指的便是康熙皇帝(1654-1722年)南巡时,曹雪芹祖父曹寅在江宁织造任上四次接驾的史实。
至于宝玉、黛玉、宝钗三人的情感纠葛,其悲剧内核则借鉴融合了多个经典爱情传说。有《孔雀东南飞》里焦仲卿与刘兰芝被拆散的悲情,有陆游与唐琬(wǎn)《钗头凤》的哀婉,有“梁祝”化蝶的凄美。宝玉对黛玉的深情追忆,也化用了苏轼(1037-1101年)悼念亡妻王弗的名句:“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而书中太虚幻境的构想,灵感源自宋代词人秦观(字少游,号太虚,1049-1100年)及其词作中如梦似幻的意境。最终,宝黛之情升华的境界,也呼应了秦观《鹊桥仙》中“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旷达。
如此看来,《红楼梦》的确不是一面单纯映射清朝或明朝的镜子。它是曹雪芹用毕生心血,采撷(xié)了历朝历代的兴亡故事、宫廷斗争、权力更迭的精华,连同那些动人心魄的爱情绝唱,精心熬制的一锅“历史大杂烩”。他把“治国”的宏大命题,掰开了、揉碎了,一点点嵌进“治家”的琐碎叙事里。通过贾府的败亡,他揭示了权力斗争永恒不变的残酷法则,描摹了历史“颠扑不破”的兴亡本质。读懂了贾府由烈火烹油到白茫茫一片真干净的历程,便也读懂了历史长河中,无数王朝轰然倒塌时扬起的漫天尘土。贾府的故事落幕了,但那艘由他笔下驶出、承载着无数历史碎片的“海舫”,却永远航行在理解中国王朝政治奥秘的烟波浩渺之中。
来源:开心柠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