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群“95后”何以在宝安成就科幻虚拟IP顶流——对话“开普勒星人”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03 20:34 2

摘要:开普勒星人有多火?4年产出近200个作品,且频频制造爆款。最出圈的是“中国空间站”系列——以近乎1:1的精度还原天和核心舱,全网播放超5000万。

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记者 吴素红 李丹

全网粉丝超560万的虚拟IP顶流“开普勒星人”,藏身于深圳宝安的一个创意园区。

开普勒星人作品火爆全网。

开普勒星人有多火?4年产出近200个作品,且频频制造爆款。最出圈的是“中国空间站”系列——以近乎1:1的精度还原天和核心舱,全网播放超5000万。

李锴滨分享成长故事。

日前,深圳商报记者推开了开普勒星人工作室的门,见到了这位被员工亲切称为“锴滨”的95后创始人——李锴滨。

这个1997年出生的深圳大学数字媒体专业毕业生,用四年时间,带领团队从3人发展到15人,打造出了虚拟世界短视频领域的头部IP。

在宝安,李锴滨有着怎样的创业故事?一起听听他的心路历程。

什么是“开普勒星人”?

走进开普勒星人,像闯入某个创意无限的“太空驿站”:500多平方米的空间被巧妙划分,休息区摆满草莓熊沙发和懒人沙发,一旁的水吧放满各种零食和饮料,犹如迷你便利店。

李锴滨与员工开会。

初见锴滨,他一身黑色T恤、略显腼腆的“i人”模样。可当话题转向动画渲染、动作捕捉、科幻宇宙这类专业领域,他语速加快,各类数据参数信手拈来。

“开普勒星人”的故事,要从李锴滨的大学时光说起。他从小就痴迷科幻,“总想着太空里有没有其他‘邻居’。”大二时的大厂实习经历,让他和师兄李吉辰、舍友赵俊明凑到了一起,三人一拍即合:“不如做个‘住在太空’的IP!”

2015年,天文学家发现宜居行星开普勒452b,于是,这个名字成了他们的灵感来源。“我们想让开普勒星人穿中国航天服,住在能遥望地球的‘月球小镇’,既有科幻感,又有亲切感。”

一群“科幻迷”,每天充满奇思妙想;一个是深圳制造业大区,有着传统而务实的产业气质,很多人会好奇问,为什么选择到宝安来?对这个话题,李锴滨这样回答:

在李锴滨眼里,宝安本身就是个“科幻感十足”的地方。“这里有机场,有跨海大桥,还有摩天轮,特别像未来都市。”此外,生活的便利,创业成本优势,都让团队在这里找到了创作的舒适区。

“开普勒星人”参与共青团直播

“我们在宝安从0起步,现在全网560万粉丝。去年凭借航天题材内容,还拿下了团中央与中央网信办联合颁发的‘青年网络文明使者’奖项。”李锴滨介绍说。

在这里玩转“虚拟”

李锴滨在电脑前工作

在“开普勒星人”办公区里,每一张桌子上都立着两台32寸设计屏,建模界面在屏幕上闪烁,技术人员指尖在键盘上飞快跳动。“动画制作、3D建模都靠它们。”李锴滨指了指屏幕,介绍道。

引人注意的是,工作室内矗立着一尊1:4比例的航天员手办。“它是开普勒星人的原型,材质都仿真实宇航服。我们花了三个月研究航天服资料,每个细节必须经得起推敲。”李锴滨说。

“开普勒星人”制作的中国空间站内景

妥妥的细节控,体现在“开普勒星人”平台账号每一帧的视频画面中:精美的画面和专业复刻,让“开普勒星人”在充满想象的张力下,专业科普内容,成为其鲜明特色。

“开普勒星人”作品中呈现出的建设中的月球基地。

至于视频中总是让人意向不到的“梗”,李锴滨笑言:“团队里的人,每天都带着外星人的思维在思考内容,比如我们会畅想,开普勒星人怎么和地球人‘打交道’,并鼓励大家的脑洞大开。”

他举例道,“比如有一次,有一条视频里嫦娥想带地球特产回月球,突然有人喊‘带个麻辣兔头’,全场爆笑——结果那条真的爆了。”

李锴滨在动作捕捉室与团队成员讨论作品细节。

轻松的创作氛围,各种创意的奇思妙想,让这群“开普勒星人”在宝安玩转“虚拟顶流”。

骑行西湾红树林:蓝天大海给的灵感与氧气

在宝安创业四年,李锴滨发现,团队成员都愿意留在宝安。“这里生活成本不高,幸福感高;而且宝安有很多科技企业、配套设施,想做机器人内容,找产业链很方便。”他坦言道。

锴滨的这份“幸福感”,离不开宝安在快节奏城市生活中新增的休闲空间,为生活注入松弛感。​

和很多年轻内容创作者一样,李锴滨也曾面临“内容枯竭”的时刻。他有自己的应对“小妙招”——骑单车去西湾红树林,看蓝天白云大海和摩天大楼,让海风吹走焦虑。

“想不出东西的时候,就扫一辆共享单车,沿着海岸线骑,吹吹海风,看看摩天大楼和蓝天白云。”他笑着说,“绿道很长,还能躲雨,骑一圈下来,脑洞就开了。”

“开普勒星人”制作的虚拟“绿幕拍摄场景”。

即便已是虚拟赛道 “顶流”,他的梦想仍在延伸。“我们还想做科幻长片、甚至科幻短剧,这个领域还很少人做——而我们这些年也积累了足够的技术与创意优势。”

“开普勒星人”机器人系列

团队下一个爆款计划聚焦 “机器人”。“宝安有那么多机器人企业,是我们最丰富的素材库。团队都是‘科幻迷’,一群脑洞大开的青年,肯定能做出不一样的东西。”

采访尾声,已近黄昏。忽然,一只白色小狗冲进休息区,扑进李锴滨怀抱,引得全场大笑。“它是我们的4号成员。”他笑着介绍。小狗随后钻进工作区,员工们调侃:“4号成员来巡场啦。”

来源:读创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