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淋巴瘤三番五次“回头”,哪些信号预示着真正的风暴?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03 20:00 1

摘要:听到“淋巴瘤”三个字,老张和家人心里一沉。但医生的一番话,又让他们稍稍松了口气。医生说,滤泡性淋巴瘤是一种惰性淋巴瘤 ,可以理解为一种“慢性子”的癌症,生长缓慢,治疗效果通常不错,很多患者可以长期带瘤生存。

AI配图

62岁的老张(化名),是一位退休教师,性格开朗,身体也一向硬朗。五年前,他因为脖子上一个不痛不痒的疙瘩去医院检查,最终确诊了“滤泡性淋巴瘤”。

听到“淋巴瘤”三个字,老张和家人心里一沉。但医生的一番话,又让他们稍稍松了口气。医生说,滤泡性淋巴瘤是一种惰性淋巴瘤 ,可以理解为一种“慢性子”的癌症,生长缓慢,治疗效果通常不错,很多患者可以长期带瘤生存。

果然,经过标准的一线化疗联合免疫治疗后,老张脖子上的疙瘩消失了,各项指标恢复正常,生活似乎又回到了正轨。

然而,平静的日子只过了一年多。在一次常规复查中,医生发现他的淋巴瘤复发了 。这个消息像一块石头,重新投入平静的湖面。老张很配合地接受了二线治疗。可这一次,治疗的效果似乎没那么好了,肿瘤虽然缩小了,但没过多久,又有了抬头的迹象。老张的身体也因为接连的治疗变得有些虚弱。

“医生,我这个病,是不是没完没了了?”老张的眼神里,第一次充满了迷茫和疲惫。

老张的困境,是许多复发/难治性滤泡性淋巴瘤(r/r FL)患者正在经历的真实写照。当最初的治疗方案失效,当癌症一次又一次卷土重来,患者和医生都面临着一个严峻的问题:接下来该怎么办?更重要的是,我们有没有办法,提前“预判”一下前方的路是平坦还是崎岖?有没有一些“信号灯”,能告诉我们,哪些患者的“拉锯战”会打得尤其艰难?

最近,一篇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血液学年鉴》(Annals of Hematology)上的研究,就系统地为我们梳理了这些至关重要的“信号灯” 。今天,我们就用大白话,聊聊这项研究究竟说了些什么,以及它如何帮助像老张一样的患者和医生,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首先,我们得真正理解老张得的这个病——滤泡性淋巴瘤(FL)。

它是最常见的一种惰性非霍奇金淋巴瘤 。所谓“惰性”,就像前面说的,它长得慢,侵袭性不强。很多时候,医生甚至会建议部分早期无症状的患者“观察等待”,暂时不进行治疗。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掉以轻心。因为“惰性”的另一面,是“顽固”。它非常容易复发。据统计,大约有20%的患者会在初次治疗后的两年内就经历复发 。一旦进入复发/难治(Relapsed/Refractory, r/r)的阶段,治疗就变得愈发棘手。

复发(Relapsed):指治疗后病情缓解,但一段时间后,肿瘤又回来了。难治(Refractory):指肿瘤对治疗压根就没反应,甚至在治疗过程中还在继续生长。

对于那些像老张一样,已经经历过至少两种治疗方案(即需要三线或以上治疗)的患者来说,情况更为复杂。此时,标准的治疗方案选择有限,患者的身体也可能因为累积的毒性而变得脆弱,治疗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 。医生们迫切需要一个“导航系统”,来评估患者的风险等级,从而选择最合适的“作战”策略。

这个“导航系统”的核心,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预后因素(Prognostic factors)

“预后因素”,听起来很专业,其实可以理解为疾病的“天气预报员”。它本身不是导致晴天或雨天的原因,但它的出现,却和未来的天气状况高度相关。在医学上,这些因素就是患者自身的某些特征或检查指标,它们与患者未来的生存时间、疾病进展速度等临床结局密切相关 。

为了找到这些针对r/r FL患者的关键“天气预报员”,研究者们进行了一项非常严谨的工作,分为两步走 。

第一步:系统性文献回顾(SLR),地毯式搜索全球智慧。

研究团队像侦探一样,在全球三大顶级医学数据库(MEDLINE, Embase, CENTRAL)中,对2016年1月至2021年12月间发表的所有相关研究进行了拉网式搜索 。他们最初找到了856篇相关文献 ,然后像筛金子一样,根据严格的标准(比如,研究必须包含至少接受过二线治疗的r/r FL患者 ),一层层筛选。

最终,只有13项最高质量的研究被纳入了最终分析。通过对这13项研究的深度剖析,科学家们汇总出了一个包含28个潜在预后因素的“候选名单” 。

第二步:临床专家评审,让数据回归临床实践。

一份长达28个因素的名单,对于一线医生来说还是太复杂了。哪些是核心中的核心?哪些在日常诊疗中最具指导意义?

这时,研究的第二步开始了。研究团队邀请了三位来自不同国家的顶尖淋巴瘤临床专家,组成了一个“专家评审团” 。他们对这份名单上的因素进行评估和打分,依据其对治疗反应和生存的预后影响,从“非常重要”到“不重要”分为五个等级 。

这个过程,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碰撞,更是几位专家数十年临床经验的凝聚。他们需要考虑各个因素之间的关联,思考它们的实际意义 。最终,通过问卷、访谈和反复讨论,一份经过千锤百炼的、按重要性降序排列的“十大预后因素”榜单诞生了 。

在这份最终榜单中,排名前五的因素,堪称是预判r/r FL患者未来病程最响亮的“警钟”。让我们结合老张的例子,逐一解读。

第1名:POD24 (24个月内疾病进展)

这被专家们公认为最重要的一个指标。它的全称是“Progression of Disease within 24 months”,指的是患者在完成首次治疗后的24个月内就出现疾病复发或进展 。

通俗解读:这就像一块庄稼地,刚撒完第一遍除草剂,不到两年,杂草就疯狂地卷土重来。这说明这些“杂草”(肿瘤细胞)的生命力极其顽强,对最初的打击有很强的耐受性。

回到老张:他正是在第一次治疗结束后的一年多就复发了,完全符合POD24的定义。这从一开始就预示着,他未来的治疗之路可能会充满挑战。对于医生来说,当看到一个患者出现POD24,他们内心的警报等级会立刻提升到最高。

第2名:化疗/免疫治疗难治或耐药 (Chemo-immunorefractory/chemoresistant)

这个指标关注的是肿瘤对“化疗+免疫治疗”这种联合疗法的反应。这也是目前淋巴瘤治疗的基石。如果肿瘤对这类疗法都表现出“刀枪不入”的特性,那无疑是个坏消息。

通俗解读:敌人已经对我们的常规主力部队(化疗+免疫治疗)产生了抵抗力,甚至我们的炮弹打在它们身上都不起作用了。专家们还特别强调,这里的“化疗”应该扩展为“化疗-免疫治疗”,因为现在的治疗方案几乎都是联合用药 。

回到老张:他的二线治疗效果不佳,肿瘤在治疗后很快又开始生长,这其实就是一种“耐药”的表现。

第3名:对末次治疗难治 (Refractory to last LoT)

这个指标与第二名有些相似,但更聚焦于“当下”。它指的是,患者在接受最近一次治疗的过程中,疾病就已经在进展了。

通俗解读:这比耐药更严重。我们这边还在开火,对面的敌人不仅没倒下,反而还在往前推进阵地。这说明肿瘤的侵袭性非常强,已经完全无视当前的治疗压制。

回到老张:如果老张在接受二线治疗的几个周期中,通过影像学检查发现淋巴结不仅没缩小,反而变大了,那么他就属于“对末次治疗难治”的情况。

第4名:既往治疗线数 (Number of prior LoTs)

这个指标非常直观,就是患者在这之前已经接受过多少种不同的治疗方案。

通俗解读:这就像玩游戏里的“闯关打怪”。每打败一次怪兽(完成一次缓解),它下次复活时可能就会变得更强,或者对你之前的招数免疫。患者经历的治疗线数越多,往往意味着肿瘤细胞经历的“筛选”越多,存活下来的都是“精英怪”,更难对付 。同时,患者的身体也可能因为多轮“战斗”而元气大伤。

回到老张:当他需要考虑三线治疗时,他已经经历了两线治疗,这个“2”本身,就是一个重要的预后考量因素。

第5名:血清乳酸脱氢酶 (Serum LDH)

这是榜单前五名里唯一一个实验室检查指标。乳酸脱氢酶(LDH)是一种存在于我们身体细胞里的酶。当细胞快速生长、死亡、或受损时,LDH就会被释放到血液中。

通俗解读:血液里的LDH水平,可以看作是体内肿瘤“活跃度”的一个间接反映。如果肿瘤负荷大(肿瘤多、长得快),死亡的肿瘤细胞也多,释放到血液里的LDH水平通常就会升高 。这是一个简单、便宜但非常有价值的血检指标。

回到老张:如果他在每次复发前,抽血检查都发现LDH水平显著升高,医生就会高度警惕,这预示着他体内的肿瘤正在快速增殖。

除了这前五名,榜单上还有

读到这里,您可能会问:知道了这些不好的信号,是不是只会增加焦虑?

恰恰相反。系统地识别并排序这些预后因素,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它将深刻影响未来的临床研究和患者治疗。

核心意义在于:为新药临床试验建立一把“公平的尺子”。

近年来,针对淋巴瘤的新疗法层出不穷,比如CAR-T细胞疗法和双特异性抗体,给r/r FL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但很多新药在早期研发阶段,开展的是“单臂试验”——即所有入组患者都使用新药,没有设立传统的安慰剂或标准化疗对照组。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怎么知道新药的效果到底有多好呢?比如,一个单臂试验显示,70%的患者有效。这个70%是高是低?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需要一个“外部对照组” 。研究者们可以利用“真实世界数据(RWD)”,也就是从医院病历系统等现实诊疗环境中收集到的大量数据,构建一个虚拟的、没有使用新药的患者队列,来和试验组进行比较 。

而这项研究识别出的预后因素,正是构建这个“公平尺子”的关键。为了保证比较的公正性,我们需要确保试验组和这个“虚拟对照组”的患者,在起跑线上是相似的。比如,如果试验组里有很多POD24的“高危”患者,那么我们在真实世界数据里挑选的对照组患者,也必须有相似比例的POD24患者。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排除基线风险不同带来的干扰,真正看出新药的疗效。这个过程,在统计学上叫做“协变量调整”或“倾向性评分匹配” 。

可以说,没有对预后因素的深刻理解,就无法科学、有效地利用真实世界数据来评估新药,我们也就很难判断一个新疗法是否真的优于既往治疗。

这项结合了系统性文献回顾与顶级临床专家智慧的研究,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关于复发/难治性滤泡性淋巴瘤的“预后地图” 。它告诉我们,在面对像老张这样病情反复的患者时,医生们不再仅仅是“摸着石头过河”。

通过评估POD24、耐药情况、治疗史、LDH水平等关键指标,医生可以更精准地判断患者的风险分层,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制定治疗策略,并与患者进行更充分的沟通。

当然,我们必须承认,目前的认知仍有局限。比如,研究中发现的28个因素里,很多都只来源于单一研究,还需要更多数据来验证 。而且,专家的评审过程虽然凝聚了智慧,但也带有一定的主观性 。

但无论如何,这项工作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它强调了在未来,我们需要更加重视这些预后因素的收集和分析,并继续深入探索影响这种复杂疾病的更多未知 。

对于老张和千千万万与淋巴瘤抗争的患者而言,每一次科学的进步,都是一缕穿透迷雾的光。看清了前路的风险与挑战,我们才能选择更合适的装备,规划更优的路径,更坚定、也更智慧地走下去。

参考资料:Abrisqueta P, Jiménez-Ubieto A, Serna Á, Zamanillo I, Kuang Y, Uyei J, Shah M, Walsh L, Thorley E, Cantos K, Rashidi E, Ma Q, Jalbert JJ, Archambault AN, Xu Y, Aggarwal S, Ambati S, Mohamed H, Hampp C, von Tresckow B. Prognostic factors and effect modifiers in patients with relapsed or refractory follicular lymphoma who failed at least two lines of therapy: a systematic literature and expert clinical review. Ann Hematol. 2025 Sep 2. doi: 10.1007/s00277-025-06575-9. Epub ahead of print. PMID: 40892075.

来源:康讯士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