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42岁的周云琴,是深圳一家小型服装公司的老板。外人眼中,她精明能干,风风火火,生意虽然不大,却靠着人情往来和拼命的劲头,硬是撑起了公司。可真正熟悉她的人都知道,周云琴的生活完全被工作绑架了。每天早上七点刚睁眼就开始刷客户消息,中午常常在电脑前凑合一份外卖,晚上
42岁的周云琴,是深圳一家小型服装公司的老板。外人眼中,她精明能干,风风火火,生意虽然不大,却靠着人情往来和拼命的劲头,硬是撑起了公司。可真正熟悉她的人都知道,周云琴的生活完全被工作绑架了。每天早上七点刚睁眼就开始刷客户消息,中午常常在电脑前凑合一份外卖,晚上为了赶货单,陪客户吃饭应酬到深夜,酒桌上红酒白酒混着来,油腻大餐也从不拒绝。久而久之,她的身体也就亮起了红灯。
2018年4月23日上午,周云琴正在办公室里核对账本,眼睛盯着一串串数字,忽然胸口猛地一紧,像被一只沉重的石块压住,呼吸瞬间变得浅而急。她愣了一下,下意识伸手按在胸骨上,手指感受到衣襟下心口的微微起伏,却怎么也按不散那股闷胀。胸腔深处传来一股灼热的疼感,像有一条火线在缓慢拉扯。她吸了几口气,嘴里喃喃:“大概是昨天晚上酒喝多了吧。”说完,端起一杯滚烫的浓茶灌了下去,硬是压下心头的不适,又继续埋头在账本上。
但过了不到一个小时,症状再次来袭。起初是左臂麻木,她觉得像是长时间写字落下的老毛病,可这次不同,酸胀的感觉顺着手臂往下延伸,直达小指,手掌像被一根无形的绳索勒住,沉重到连翻页都吃力。胸口的压迫感同时增强,每一次心跳都像铁锤敲击在肋骨上,闷得她不由自主皱起眉头。她甩了甩手臂,又解开衬衫的第一颗扣子,试图让呼吸顺畅一点,还小声安慰自己:“估计是坐姿太久,活动一下就好。”可动作做完,气息并未舒展,反而更滞涩,像胸腔里塞满了湿漉漉的棉絮,让她越发发慌。
直到午后,情况急转直下,周云琴正准备起身去仓库查看货物,胸口突然一阵剧烈的绞痛,仿佛有一把锋利的刀在心脏深处横向切割,痛得她猛地弯下腰,手掌死死压在胸前。冷汗顷刻间涌出,顺着额头、脖颈淌下来,衣领湿了一片。她张口喘息,却发现吸入的空气被堵在喉咙口,怎么也下不去。耳边“嗡嗡”作响,眼前逐渐浮现出一层灰蒙蒙的雾,视线一阵一阵发黑。她试着呼喊,可声音卡在嗓子眼里,只剩下急促的气音。双腿再也支撑不住,身子一歪,险些滑落到地上。
同事们立刻围上来,有人扶住她的胳膊,有人急切喊着:“快送医院!”周云琴虚弱地点了点头,手指颤抖着仍想去拎桌上的文件包,可刚抬手,疼痛再次狠狠压下去,她连话都说不完整。心口的收缩感一波比一波强烈,每一次心跳都像要把血管撑裂,她终于彻底慌了。
在急诊室,医生立刻为周云琴安排了多项检查。心电图提示ST段轻度压低,心肌酶谱显示肌酸激酶(CK)偏高,达到256U/L,肌钙蛋白T轻度升高至0.08ng/mL;血脂结果显示,总胆固醇6.2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达4.1mmol/L;冠脉CTA更是直截了当地揭示出问题:左前降支近段血管狭窄约70%,血流受限,管腔形态不规则。
看到结果单的那一刻,周云琴整个人愣在原地,手指紧紧抓着床单,眼神里写满了不可置信,她喃喃自语:“怎么可能?我才四十出头啊……”
主治医生见状,耐心而郑重地坐在她病床前,开口解释:“周云琴,你的情况属于典型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狭窄程度已达70%,这意味着血流量下降明显,随时可能出现心绞痛,甚至心梗。70%的数字听起来抽象,但它背后的风险是真实存在的。”医生顿了顿,眼神认真而直白,“药物可以帮助稳定斑块、防止血管继续狭窄,但若继续维持以前的生活方式,风险会迅速增加。”
听到这里,周云琴眼眶发红,声音颤抖地问:“我平时就是忙点、累点,怎么就会这样?我才四十二岁啊,难道这么年轻就要面临心脏病?”
医生轻叹了一口气,翻开她的病历逐一解释:“你的血管狭窄形成,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首先,你长期高压工作,精神紧绷,交感神经兴奋,血压长期维持在高水平,对血管内膜造成持续损伤。其次,你应酬频繁,饮食高油高盐,血脂升高,低密度脂蛋白沉积在血管内膜,形成斑块。再者,你缺乏规律运动,血管弹性下降。长时间熬夜、靠茶和咖啡硬撑,也让心脏长期处于负荷状态。所有这些,看似只是‘工作忙’,却在血管里一点点累积成了今天的狭窄。”
周云琴咬着嘴唇,沉默了几秒,才小心翼翼地问:“那我以后要怎么办?我是不是只能一直吃药?还能不能正常工作?”她的语气里夹杂着担忧和不舍。医生没有立刻回答,而是认真地写下几条医嘱,逐条念给她听:
“第一,饮食必须调整——少盐、少油,戒掉油炸食品和高脂肉类,多吃蔬菜、全谷物、鱼类。第二,坚持每天规律运动,以中等强度为主,比如快走、慢跑,每天30分钟以上,但要避免大幅度突发运动。第三,戒烟酒,应酬能推则推,少喝浓茶和咖啡。第四,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保证每天7小时以上的睡眠。第五,定期复查血脂、心电图和冠脉影像,按时服药,不能自行停药或减药。”
医生看着她,语气严肃却温和:“你要记住,健康不是工作之余的‘奢侈品’,而是你继续养家和拼搏的根基。”这一席话让周云琴久久无言。她终于明白,血管狭窄并不是凭空出现的“意外”,而是自己长期忽视身体的结果。出院后,周云琴开始一步步调整生活。每天早晨,她不再一睁眼就拿手机看客户信息,而是先绕小区快走半小时;午饭不再点外卖,她自己带便当,饭盒里装的是清蒸鱼、蔬菜和杂粮饭;晚上的应酬能推就推,实在推不了,她也会坚持只碰清淡的菜肴,敬酒时换成白开水。
过去熬夜看报表的习惯被她硬生生改掉,晚上十点半准时关电脑,睡前做十分钟深呼吸,让自己放松下来。她甚至重新布置了办公室,把原来堆满文件的桌角清空,放上一个小小的计步器,每隔两小时就站起来走动几分钟。工作间隙,她会掏出小本子,记录当天的血压、心率和饮食情况。
本以为做出了这么的改变,身体状况肯定只会越来越好,然而意外却很快再次发生了。7月25日下午两点半,周云琴正在办公室里逐条核对供货合同。忽然,一股尖锐的痛感猛地在胸骨后方炸开,就像有人用力将一把铁钳卡在心口,越拧越紧。她的手一抖,笔尖在纸上划出一道弯曲的痕迹,额头瞬间冒出细密的冷汗。她下意识抬手死死按住胸口,试图缓解那种压迫感,可指尖触碰到衣襟时,却只感觉到心脏在胸腔里狂乱地搏动,每一次跳动都伴随着刀割般的撕扯。
疼痛不再是之前的钝闷,而是突如其来的灼烧般绞痛,像一股炽热的火焰在胸腔中来回翻滚。呼吸变得极其困难,她张大嘴急促吸气,却感觉吸入的空气只停留在喉咙口,胸腔深处依旧一片窒塞。她的肩膀随之起伏,呼吸声又急又重,却怎么也吸不饱。胸前的痛感进一步放大,灼烧感逐渐扩散,甚至压迫到咽喉,她本能地弯下腰,用尽全力想咳嗽一声,却只咳出一阵干哑的气音。
她挣扎着想站起,腿却忽然一软,身体往椅背上一靠,整个人几乎要滑下去。视线模糊的瞬间,耳边的嗡鸣声越来越大,像潮水一阵阵拍击过来,遮住了外界的声音。同事们注意到她脸色惨白、嘴唇发紫,立刻冲了过来。有人急切呼喊着她的名字,有人一把撑住她的肩膀,防止她倒下。周云琴努力张嘴想说“胸口痛”,却只能断断续续挤出两个气音般的字:“胸……闷……”随即,整个人彻底失去力气,额头冷汗如雨,顺着鬓角滴落下来。
同事当机立断,拨打急救电话,一边安抚她,一边扶着她坐在椅子上,防止她倒地。很快,她被紧急抬上担架,胸口的剧痛仍未消退,呼吸声断断续续。入院时心电图提示V2–V5导联ST段明显压低达0.3mV,T波倒置。急查心肌酶学:肌酸激酶(CK)升高至355U/L,肌钙蛋白I升高至0.15ng/mL,提示心肌损伤。冠脉CTA结果显示:左前降支近段狭窄程度约75%,血流呈Ⅲ级,局部斑块表面不稳定,右冠及回旋支轻度狭窄。
急诊医生立即给予吸氧、心电监护、硝酸甘油含服及阿司匹林服用,同时静推氯吡格,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抗凝。周云琴的疼痛部分缓解,血压回升至105/65mmHg。随后启动急诊冠脉造影评估,造影结果证实左前降支近段粥样硬化斑块导致管腔狭窄约75%,斑块边缘不规则,存在破裂风险。心脏团队会诊后决定暂不立即行支架植入,以强化药物治疗和动态观察为主,防止斑块不稳定期介入风险。
病情稍稳后,周云琴被转入CCU。可当医生再一次将检查报告递到她手上时,她整个人都怔住了。那一行冷冰冰的数字——左前降支狭窄由70%进展至75%——像一把锋利的刀直插心口。她记得清清楚楚,自己过去三个月几乎把医生的每一句叮嘱当成圣旨来执行。每天坚持快走,午餐准时带便当,戒掉所有应酬,夜里十点半关灯睡觉,甚至把公司交给副经理打理,自己只保留最轻松的事务。可结果呢?不但没有改善,狭窄还在继续。
她喉咙发紧,眼泪在眼眶里打转,顺着脸颊无声滑落,声音颤抖:“我明明什么都听了,什么都做了,为什么还是更严重?难道我的努力全都白费了吗?”
主治医生没有急于回答,而是再次详细翻阅她的病历和生活记录。他一页一页对照:血压监测曲线平稳,饮食日志中油脂摄入显著下降,运动量适中,没有过度负荷;血脂确实有所下降;睡眠时长也比过去延长,基本符合标准。医生一边翻,一边低声自语:“饮食没问题,运动也没问题,血脂控制得比之前好了……按理说,血管应该稳定下来才对。”
为了避免遗漏,他进一步追问:“这三个月有没有偷偷喝酒?有没有熬夜加班?吃过保健品或中草药?家里有没有二手烟?装修或粉尘暴露?”周云琴一一摇头,眼神里带着委屈和近乎倔强的坚决:“没有,我连火锅都不敢碰,睡前都强迫自己关掉电脑,什么补药都不敢乱吃。我真的做到了极致……”
医生沉默了片刻,又调出造影图像,与两个月前的影像一一比对。他指着屏幕上那处斑块,皱着眉:“形态确实在进展,但看不出新的触发因素。”
听到“看不出”,周云琴心里的防线终于崩塌。她猛地抓住床单,声音嘶哑:“你们不是说把危险因素都去掉,血管就会稳定吗?我已经拼命改了,拼到连自己都觉得不像自己,可还是恶化了!那我还要怎么做?难道我一定要等到心梗发作、等到上手术台,才算有答案吗?”说到最后,她的声音几近歇斯底里,泪水扑簌簌掉下,整个人颤抖不止。
医生只能轻声安抚:“周云琴,你的努力绝不是白费的。血脂已经下降,血压也稳定了,这说明你的干预起了作用。只是血管斑块的进展有时并不完全可控,除了生活方式,还有遗传、炎症反应、血管内皮修复能力等多方面因素。”
医生的安抚毫无效果,几天的住院观察里,周云琴始终被“努力无效”的阴影笼罩。她夜夜难眠,总觉得胸口那股钳住的痛感随时会卷土重来。丈夫看着她愈发憔悴的面容,心急如焚。他几乎走遍了省内外能找到的专家,得到的答案却惊人一致:“生活方式干预已经到位,药物治疗规范,但病情仍在进展,暂无更精准解释。”这让夫妻二人心里的石头愈发沉重。
就在他们几乎失去信心时,医院的宣传栏里出现一则消息——“心血管影像与基因前沿讲座,由张教授主讲”。这一行字让丈夫眼前一亮,几乎立刻报名。在我国心血管医学领域,张教授的名字几乎等同于“前沿”。他不仅检出多种我国人群冠心病与动脉粥样硬化的易感基因,并获得国际多中心研究的验证,还自行研发了测量斑块应变的软件系统,能够预测斑块的易损与破裂风险。
他提出综合超声影像与血清炎症指标的新方法,为冠心病的早期预警提供了全新工具,更首次建立了中国人群颈动脉、股动脉和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正常值和界限值,成为我国动脉粥样硬化诊断的标准。讲座当天,周云琴紧紧捏着病例袋,坐在前排,神情紧张到连手心都冒汗。她听着张教授从基因学、影像学到炎症指标,层层剖析冠心病为何会在某些患者身上“不可理喻”地进展。
他话锋一转:“很多患者和医生都以为,只要血压血脂控制好、饮食作息改善到位,就能稳住斑块。但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发现,依然有部分人病情进展——真正的原因常常被忽视,那就是个体的基因易感性和斑块本身的结构特征。”
这句话让周云琴心头猛地一震,仿佛有人把压在胸口的铁板轻轻撬开了一角。她鼓足勇气,在讲座后举手提问,把自己的病例小心翼翼递给张教授,声音带着一丝哽咽:“张教授,我已经把生活能改的全都改了,可血管还是在狭窄。我是不是有哪里没做到,还是说我根本没希望了?”
张教授没有急于回答,而是仔细翻阅她的造影资料,又询问了家族史。当他看到左前降支那处不规则斑块时,眉头微微一蹙,但很快舒展开来,语气平稳却笃定:“你做的一切努力都是真实有效的,如果没有这些改善,你的病情很可能早就不止75%了。但问题在于,你的血管可能存在易感基因,使得斑块更容易进入‘易损’状态。换句话说,你的血管天生比别人脆弱些。”
周云琴一愣,眼泪在眼眶打转。张教授继续解释:“目前影像学和血清炎症指标的结合,可以帮助我们更早发现哪块斑块容易破裂,哪些需要重点盯防。你的情况,还没到不可逆的地步。关键是找到斑块真正的‘弱点’,再配合你已经坚持的生活方式,病情就有机会稳定甚至逆转。”
听完张运主任的讲座,周云琴像是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这一晚,她翻来覆去几乎没怎么睡,脑子里反复回荡着张教授讲的那句“斑块不是一天长成的,它是无数细节长期累积的结果”。而在一番交流后,张教授也送给她一段16字箴言,这短短16个字,让周云琴心头豁然开朗。她反复琢磨其中的含义,再结合自己过去几个月的经历,终于总结出了一套更适合自己的方法,并最终凝练为3个坚持的习惯。
2019年2月5日,新春的清晨,医院里依旧人来人往。周云琴踏进心内科复查室时,脸上挂着掩不住的笑意。半年多的坚持,让她整个人焕然一新——步伐轻快,腰背挺直,甚至还提着一个小布袋,里面整齐夹着她每天记录的饮食、运动和血压数据。值班医生一眼看见她,忍不住感慨:“周云琴?您这是刚旅游归来吧?气色这么好!”
抽血、心电图、冠脉CTA一项项检查完成,医生原本只期待她病情稳定,不再恶化。可当结果摆在眼前时,他整个人怔住了:“总胆固醇4.3mmol/L,低密度脂蛋白2.0mmol/L,炎症指标接近正常……”医生低声念着,直到最后翻到冠脉影像,更是猛地瞪大了眼睛:“这……怎么可能?左前降支原本75%的狭窄,现在只剩下35%?!”
他的声音甚至惊动了隔壁同事,他愣了足足十几秒,又下意识抬头看向周云琴,语气带着难以置信:“周云琴,你是不是偷偷做了支架或者搭桥手术?这种回退幅度,靠药物和生活方式几乎不可能啊!”
周云琴被问得一愣,随即爽朗大笑:“医生,我可没做过手术!要是真上了支架,您在影像片子上一眼就能看出来吧?”
医生一时语塞,赶紧重新调出影像片,反复对比半年前的资料,确实没有任何手术痕迹。那段曾经“堵死大半”的血管,如今管腔通畅,斑块表面还出现了规则的钙化帽,结构稳固,完全不像随时可能破裂的模样。医生深深吸了口气,语气里掺杂着震惊与钦佩:“我从医二十多年,从没见过这么大的逆转幅度,临床上几乎是凤毛麟角,你快跟我说说,你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周云琴笑意盈盈,把随身的小布袋放到桌上:“这是我每天的记录。饮食、运动、复查,我都一丝不苟,其实除了这些,我血管狭窄坚持了三个习惯。”
消息很快在病区里传开,候诊区不少病友都围拢过来。一位五十多岁的阿姨忍不住问:“我的左前降支狭窄只有60%,比你当初75%还轻,可这一年下来,我天天按时吃药,早晚都去快走半小时,结果上个月复查,血管已经挤到了70%,一点没退,反而还在加重。你这是怎么做到的?是不是做了什么特别的治疗?”
周云琴摆摆手,语气温和坚定:“没有做什么特别的治疗,我就是靠张教授的16字箴言,坚持了3个习惯。其实要稳定血管,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难,关键是能不能真正相信改变,愿不愿意把它当成每天的习惯去做。只要把这3习惯坚持下去,相信你们也都能看到效果……”
原来,当时张教授仔细翻阅周云琴的造影资料,说出了一段让她醍醐灌顶的箴言:“稳斑为先,控炎为要,节律养心,持之以恒。”这16个字,让周云琴明白,她做的改变虽然已经正确,但还停留在“表层”,真正想要扭转病情,就必须再往深处走。于是,她在原有习惯的基础上,总结出了3个坚持的习惯。
很多患者在得知自己有血管狭窄后,第一反应就是“我要锻炼”。于是有人买了跑步机,每天一跑就是四五公里;有人一口气快走一小时,浑身大汗才算安心。周云琴一开始也走过这个弯路,她记得刚查出血管狭窄时,她就硬着头皮去晨跑。结果跑了没十分钟,心口一阵紧缩,胸口像被石头压着,呼吸急促,差点摔倒在跑道上。那一刻,她才意识到——“运动不是越多越好”。
科学上,动脉斑块就像血管壁上的小包,稳定时无声无息,一旦心率剧烈波动、血压飙升,就可能爆开。张教授提醒她:运动要像吃药一样精准,低到中等强度、分散式的锻炼才能真正改善血管功能。
周云琴开始尝试切块运动。她不再追求一次走半小时,而是把运动拆成早、中、晚三段,每次十五分钟。走路时,她刻意放慢速度,随身带着一个小心率表,把心率控制在每分钟120次以内。刚开始她觉得不过瘾,心里痒痒,总觉得“这样太轻了,能有效果吗?”但坚持一个月后,她惊讶地发现,原本常常困扰她的夜间胸闷几乎消失了,夜里翻身不再心口发紧,早晨醒来时也不再觉得胸口沉重。
一提到心血管病人的饮食,大多数人第一反应是:少盐少油,清淡饮食。周云琴刚开始也这样做,油脂沾都不敢沾。可她很快发现问题——明明饮食很清淡,可体检指标并没有明显好转,反而常常因为低血糖感到头晕。
张教授在看过她的饮食记录后摇摇头:“光是清淡还不够,关键是血糖和血脂的平稳。你大起大落,反而会刺激斑块。”他告诉周云琴,吃饭不能“一顿饱一顿饿”,更不能长时间空腹后大吃一顿。因为血糖的剧烈波动,就像不断往火上泼油,反复刺激炎症反应,斑块环境会越来越不稳定。
周云琴于是彻底调整饮食模式,把原来的一日三餐拆成五到六顿。每顿量少,但绝不让自己饿。主食换成燕麦、糙米,蛋白质以鱼类和鸡胸肉为主,蔬菜水果多样化搭配。她特别注意挑水果,比如苹果、蓝莓这类升糖指数低的,而像葡萄、榴莲她几乎不再碰。零食、外卖,她更是彻底戒掉。
刚开始的两周,她还觉得有些麻烦,但渐渐地,她发现自己下午不再犯困,开会时思路清晰,血糖检测也比以前平稳得多。
很多人以为,心血管病就是吃和动的问题,情绪顶多是次要因素。可事实上,情绪波动才是最隐蔽的血管杀手。周云琴深有体会。她是小公司老板,平时最怕遇到客户拖款、员工出错,以前常常一着急就摔手机,或者大声训斥员工。每次发火后,她都会感觉胸口发紧,心跳加速。刚确诊时,医生就提醒过她:“血管最怕‘火气’,再好的药也顶不住你天天生气。”可要改掉几十年的急脾气,谈何容易?
张教授给了她一个很实用的建议:每天安排固定的减压时间。于是,周云琴规定自己每天晚上睡前十分钟做呼吸操,深吸缓呼,配合音乐让心情慢慢沉静。早晨醒来,她会花三分钟静坐冥想,哪怕只是闭眼想一想美好的画面,也能让自己开始一天时更平稳。
刚开始,周云琴觉得这有点玄乎,甚至不好意思让别人看到。可坚持一个月后,她发现自己夜里不再失眠,白天开会时心跳不再突然加速。最明显的,是丈夫的评价:“你脾气小了,整个人看着顺眼多了,气色也红润。”
复查时,医生一边翻看她的睡眠记录,一边感慨:“你的心率曲线比很多三十岁的白领都平稳。”周云琴自己也感到惊讶——原来,稳住心态,比什么都重要。
周云琴把这三个习惯总结成一句话:“药物稳斑,习惯养斑。”她用亲身经历告诉大家:运动要切块,不求猛,只求稳;饮食要控波动,不是清淡就够;情绪要外化,心火不留在心里。从75%的狭窄到35%的改善,她走的每一步都不轻松,却都真实而稳当。医生们说这是罕见的临床奇迹,可周云琴自己明白——这不是奇迹,而是她日复一日,把最细小的事坚持了下去的结果。
参考资料:
[1]刘洋. 血管超声在动静脉内瘘狭窄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现代医用影像学,2025,34(06):1144-1147.
[2]曾利川,张耀丹,任逢春. 双PLD 3D-ASL技术评估前循环大血管重度狭窄/闭塞TIA脑血流动力学的研究[J].中国CT和MRI杂志,2025,23(06):12-15.
[3]谭娟. 血管在狭窄患者药物治疗时的护理管理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7,5(20):128-129.DOI:10.16282/j.cnki.cn11-9336/r.2017.20.095.
(《回顾:深圳一42岁女子,血管狭窄75%降到35%,她的3个习惯值得借鉴》一文情节稍有润色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图片均为网图,人名均为化名,配合叙事;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
来源:唐医生趣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