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打开小红书搜“女骑手”,总能刷到年轻女孩的分享——带妆跑单、电动车贴满卡通贴纸,文案里满是“自由搞钱”的轻松感。
出品丨花朵财经观察(FF-Finance)
撰文丨华见
打开小红书搜“女骑手”,总能刷到年轻女孩的分享——带妆跑单、电动车贴满卡通贴纸,文案里满是“自由搞钱”的轻松感。
但走在街头,真正撑起外卖行业女性半边天的,是另一群人:她们大多不会发小红书,没功夫给车贴装饰,脸被太阳晒得黝黑,袖口卷到小臂,车筐里偶尔还放着顺路买的青菜或孩子的作业本。红灯前停下车,她们会飞快划开手机确认订单,绿灯一亮,又稳稳拧动车把扎进车流。
这样的身影,最近两年越来越常见。
曾经被默认是“男性主场”的外卖、网约车行业,正在悄悄变样——不是网红博主的“体验式搞钱”,而是中年妈妈们实打实的生存选择。
这背后,藏着比“自由职业”更复杂的经济真相。
PART.01
就业市场的“反常”信号
先看一组扎眼的数据。
美团研究院统计,2022到2024年,女骑手数量从51.7万涨到70.1万,两年涨了35.6%。同期骑手总人数只涨了19.4%——女骑手增速,硬生生跑赢了行业整体。
其实不止外卖。滴滴数据更夸张,2023年国内女性网约车司机还是60万,2024年直接飙升至105万,一年就涨了75%。此外,菜鸟2021年曾披露,女快递员同比增超20%,这两年只多不少。
曾有媒体做过一个小调查,超过37%的人说“经常看到女骑手”,近60%“偶尔遇到”。放在5年前,想在黄蓝骑手群里找位女性,难如大海捞针。
(来源:国家统计局)
翻开官方就业数据,统计局提供数据显示,今年7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5.2%,和去年持平;31个大城市失业率还降了0.1个百分点。
一边是“就业总体稳定”,一边是中年女性往外卖行业挤。
矛盾吗?其实不。
今年有1200多万大学生毕业,应届生已经在挤破头抢白领岗了。
而对35岁以上、初高中学历的女性来说,稳定工作早成了她们的“奢侈品”。甚至还出现了孕妇送外卖的心酸现象。
(来源:知乎)
知乎答主“慧航”根据数据计算家庭收入与女性工作时间的关系,得出结论是:家庭收入与女性工作时间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倒U型关系(向后弯折的劳动供给)。
翻译成白话是——当家庭收入足够多时,女性的劳动时间的确在下降。
花朵财经翻看了国家统计局《中国妇女发展纲要》统计监测报告,以及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与统计公报,女性就业人员占比如下:
2016年:43.1%
2017年:43.5%
2018年:43.7%
2019年:43.2%
2020年:43.5%
2021年:43.1%
2022年:43.2%
2023年:43.3%
尽管2024年未直接公布女性占比,但农民工监测数据显示,女性农民工占比从2023年的37.3%升至37.6%,本地农民工中女性占比达44.2%,反映出女性逐渐向“粗活重活”倾斜。
在经济学里,一个家庭不止要赚“货币收入”(工资),还要算“非货币收益”——也就是妻子在家做饭、打扫、带娃这些“家庭生产”的价值。
如果丈夫收入已经很高,妻子上班赚的工资(货币收益),可能还比不上她不上班的“隐性收益”,比如不用请昂贵的保姆(省了保姆费)、孩子能得到更好的照顾(减少育儿焦虑)、自己还有闲暇时间(提升家庭幸福感)。
如今,这种平衡正在被打破,当经济出现波动,稳定岗位变少,外卖、网约车这些“低门槛、变现快”的工作,就成了很多女性的退路。
(来源:小红书)
PART.02
谁在当女骑手?
那么,这些上岗的女骑手到底是群什么样的人?
社科院学者孙萍长期研究外卖骑手和平台劳动,她给这些女骑手画了张清晰的画像:85%已婚,96.6%已育,72.8%要养未成年孩子;平均年龄37岁,比男骑手大不少;学历多是初中、高中,体力和精力都不算巅峰。
她们来跑外卖,大多不是“想做”,而是“不得不做”,核心就两个词:过渡、挤出。
先说“过渡”。很多女骑手是抱着“临时救急”的心态来的。
美团的一项数据报告显示,31.6%的骑手是因为失业来的,23.5%有过创业经历。外卖对她们来说,不是职业,是“缓冲垫”——先把债还了,把孩子的学费挣了,再想以后。
再说“挤出”。如今,更多女性是被传统行业“推”出来的。
以前吸纳女性的岗位,正在慢慢消失。
比如说,纺织厂、商场导购、餐厅服务员这些活儿,早在数字化时代,要么被产业升级淘汰,要么被消费降级冲击,更别提如今还要面临AI时代的到来。
甚至,在以往最需要人力的珠三角一带,有些工厂出现“用工荒”的反面案例——一些岗位少了,中年女性只能往外走。
我们再回到“家庭经济学”的逻辑:经济好的时候,男人干制造业、建筑业这些高薪活,女人管家里;经济收缩期,男人的行业先受冲击,收入降了,女人就得出来赚钱补缺口。
现在不光女的来跑外卖,男的也在抢以前“女性专属”的工作——护士、保洁、主播里的男性越来越多。
说白了,就是就业压力分摊到每个人头上,不管男女,先把日子过下去再说。
PART.03
“生存型就业”的另一面
这一现象不是中国独有的事。
看看日本,近年来,日本女性就业率持续攀升至近70%(25-54岁核心年龄层),创下历史新高。
此外,2021年65岁以上的从业者有909万,不少老人在跑外卖、开出租。有人85岁还在还房贷,不敢退休。
这和中国女骑手的处境有点像:都是被生活逼着,找个能赚钱的活。
但如果只盯着“无奈”,就漏看了另一面——这些女性,也在创造新的价值。
其实,平台也很需要她们。
如今外卖行业早过了“拼体力”的阶段,现在更要“拼服务”。“女骑手们”的优势很明显,她们细心,送汤洒漏少;有耐心,客户投诉少。
T3出行的数据显示,女司机的五星好评率比男司机高,“开车稳”“车内整洁”是高频评价。
美团数据显示,女骑手占比虽只有6%,但站点管理岗里女性超30%,她们往往能提供更多“情绪劳动”,这也是女骑手的“优势之一”。
更重要的是,这份工作给了她们话语权。
有女骑手说,自己赚钱后,丈夫开始主动分担家务;单亲妈妈跑外卖攒了首付,带着孩子搬离了出租屋。以前她们是“家庭主妇”,现在是“能赚钱的妈妈”,腰杆硬了不少。
当然,由此衍生出的问题,也不能回避。女骑手要面对的,还有生理周期配送、夜间配送等安全风险。
有人说,现在是“人人送外卖”的时代,大学生送、985送、硕士也送,连女骑手都多了,这是经济不好的信号。
在花朵财经看来,女性涌入“铁人三项”(外卖、快递、网约车),不见得是坏事,本质上是数字经济时代劳动力市场的再平衡,社会分工格局在家庭和市场、市场本身两个层面开始重塑。
我们未来要做的,不是同情她们,而是给她们更多保障——让社保能跟上,让安全有保障,让“过渡工作”也能变成“长久职业”。
事实上,当女性能安心工作,整个社会的活力,才能真的被激发出来。
*本文基于公开资料撰写,仅作信息交流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来源:花朵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