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晨六点半,城市尚未完全苏醒,我背上采访包向长安街东延线出发。作为报道九三阅兵的记者,亲身见证这一历史性时刻,内心充满难以言喻的光荣与使命感。晨光中的北京庄重而宁静,每向前一步,都能感受到这份职责带来的无上荣光。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乔韵鸥
头顶的战机划破长空的轰鸣声,叩击着通惠河畔每一颗跳动的心脏,也叩开了这个清晨最动人的情感共鸣。
清晨六点半,城市尚未完全苏醒,我背上采访包向长安街东延线出发。作为报道九三阅兵的记者,亲身见证这一历史性时刻,内心充满难以言喻的光荣与使命感。晨光中的北京庄重而宁静,每向前一步,都能感受到这份职责带来的无上荣光。
抵达通惠河畔时,已有零星市民在此等候。我注意到一位站姿笔挺如松的中年男子。交谈后得知他是退伍军人,因为附近交通管制,特意从十几公里外骑自行车赶来。
“在部队时参加过阅兵训练,可惜最后没能入选。”他笑着说,眼神却始终追随着天空,“听到战机轰鸣声,就像回到了青春岁月。”
潮新闻记者 乔韵鸥 摄
上午九时,纪念大会正式开始。82岁的李奶奶在家人的搀扶下坐在折叠椅上,膝上放着正在直播的iPad,眼睛却不时望向天空,眼中充满着期待。
“我入党五十多年了,一次阅兵都不想错过。”李奶奶说话时眼中闪着光,那是一种跨越时代的信仰之光。她的女儿告诉我,老人家一大清早儿就催促家人赶紧出发,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瞬间。
在李奶奶身旁,是背着专业相机的李老师。“我是一名老师,要把今天的所见所闻带回去讲给孩子们听。”她一边调整着镜头焦距一边说,“我要把这份荣光带回去,让学生们通过我的眼睛,感受祖国的强大。”
这一刻,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中国人,因为同一份情感而联结在一起。这种联结不需要言语,却构成了国家认同的强大纽带。
突然,远处传来阵阵轰鸣声。人群顿时沸腾起来,所有人不约而同地仰头寻找。是空军梯队!他们来了!
潮新闻记者 乔韵鸥 摄
他们以苍穹为画卷,用尾焰挥毫泼墨,以雷霆之势迅速掠过天际。人们纷纷举起手机,记录这震撼人心的瞬间。
此时此刻,我看到环卫工人拄着扫帚定格在原地,外卖小哥也停下车,欢呼着举起手机。素不相识的人们相视而笑,激动地讨论着。战机呼啸而过,不仅震撼着耳膜,更震撼着每一颗跳动的心脏。
这个清晨,因为这份共同的期待与情怀,变得格外不同。晨光中,人们的身影仿佛被镀上了一层金边,与战机掠空的壮丽景象,共同构成了一幅动人的画面。
潮新闻记者 乔韵鸥 摄
最后出场的是教练机梯队。
7架歼-10战斗机划出14道彩烟,寓意着中华民族14年可歌可泣的抗战历程,象征着14亿中国人民奔向强国复兴的绚丽前景,当他们以完美队形掠过天际时,我听到身边传来激动的欢呼和掌声。人群中还有一家外国友人,他们边鼓掌边竖起了大拇指。那一刻,我手中的镜头微微颤抖,是作为一名中国人,一名记者,难以抑制的自豪。
这是我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地观看飞机掠过头顶,震耳欲聋的轰鸣声是最动人的交响乐。透过手中的镜头,我看到的是一个个仰望的面孔,每张脸上都写着同样的情感:对祖国强大的自豪,对和平年代的珍惜,对美好未来的期待。
潮新闻记者 乔韵鸥 摄
镜头里拍摄下来的是客观事实,但心中铭记的是超越文字和任何一屏镜头的感动。在这个普通而又特殊的早晨,在长安街畔的通惠河边,我见证了普通中国人最真挚的爱国情怀。这种情怀不需要刻意宣扬,它就自然而然地流淌在每个人的目光中、欢呼里和掌声间。
回程时我一直在想,作为一名记者,我有幸记录的不仅是事件本身,更是一个时代的精神面貌。今日中国的强盛,不仅体现在翱翔蓝天的战机上,更体现在每个普通市民发自内心的自豪与感动中。
盛世中华,与有荣焉。这份手记,将是我作为一名记者珍贵的职业记忆。
“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钱江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