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今日速览|中国发布首个针对不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的规范性文件 杭甬运河宁波段正式启动智慧航道建设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03 18:34 1

摘要:该局近日印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物建筑预防性保护技术导则(试行)》(简称“导则”),这是中国首个针对不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的规范性文件。

中国发布首个针对不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的规范性文件

记者从中国国家文物局获悉,该局近日印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物建筑预防性保护技术导则(试行)》(简称“导则”),这是中国首个针对不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的规范性文件。

导则明确,文物建筑预防性保护是指:为及时确认、保持文物建筑的保存和使用状态,延长修缮周期,减少大规模干预,留存尽可能多的历史构件和信息,由文物建筑保护修缮专业技术人员开展的调查诊断和专业检修,以及贯穿全过程的记录与报告编制。

据介绍,新中国成立以来,文物部门持续组织实施文物建筑保护修缮工程,抢救保护了一大批重要文物建筑,具备了从抢救性保护向抢救性与预防性保护并重转变的初步条件。

中国国家文物局文物古迹司(世界文化遗产司)负责人指出,导则明确了现阶段文物建筑预防性保护项目的定义与范围、项目周期和组织实施要求、项目工作框架和实施边界;导则还明确了项目技术要求,突出强调“最小干预”原则。导则的出台,有利于减少文物建筑修缮频次和干预力度,除小病、防大病,更好保存延续文物建筑的价值和真实性,不断提升保护管理水平,扎实推动文物保护由抢救性保护向抢救性与预防性保护并重转变。

千年运河将迎来“数字升级” 宁波首条智慧航道获批

近日,浙江省交通运输厅批复宁波水路交通数字化转型升级项目的设计方案,标志着千年运河——杭甬运河宁波段正式启动智慧航道建设。该项目由宁波市交通局牵头,宁波市港航管理中心推进,是宁波首个系统化的智慧航道工程,成功入选国家首批“公路水路数字化转型升级示范区域”。

该项目覆盖杭甬运河宁波段97.28公里航道,主要围绕“基础设施升级”和“运行安全增效”两大目标,重点建设三大场景:动态航道养护服务、电子航道图“一张图”服务以及运行监测与应急指挥系统。

项目建成后,航道通航保证率将提高至98%以上。同时,航道异常事件的主动发现率将超过60%,安全监控和应急反应能力显著增强,杭甬运河下游区域的海河联运保障水平也将进一步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项目将依托“宁波交通大脑”,搭建“浙港通”宁波子平台,构建专业、统一的港航数据底座,实现与省级交通平台数据和视频双向联通。

乘时光 阅千年 洛阳地铁变身移动博物馆

在“运河青”车厢地铁扶手里,出现唐代彩陶马与陶牛组成的隋唐“牛马”。王雪娜 摄

踏入地铁车厢的瞬间,仿佛跨入时空隧道。脚下是延伸三千年的时间轴线,“龙门二十品”碑刻书法在流动的光影中舒展——这不是博物馆的特别展厅,而是今年8月上线的洛阳地铁博物馆主题专列。

9月1日,记者搭乘洛阳地铁2号线出行,满载洛阳“顶流文物”装饰画的地铁博物馆主题专列从八里堂站发车,以“流动博物馆”的形式,带领乘客沉浸式感受十三朝古都的璀璨文明。

据悉,该专列由洛阳交投集团联合洛阳博物馆、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博物馆以及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共同打造,以装饰画的形式集中展示三大博物馆的代表性文物,让市民和游客在通勤出行中,近距离领略河洛文化的魅力。

踏入“蜜褐红”车厢,仿若开启时光盲盒。车厢的泥塑佛面像,眉眼间流转着魏晋的慈悲;石辟邪镇守一隅,复刻出汉魏王朝的威严;三彩黑釉马昂首欲驰,大唐的豪迈扑面而来;彩绘陶牵手女俑并肩而立,传递着汉魏生活的脉脉温情。

在“大漠金”车厢里,一场跨越时空的汉魏奇遇正悄然上演。北魏菩萨像静立其间,尽显魏晋佛韵;西晋陶熨斗与金马静静陈列;鎏金铜牛光泽流转,诉说着汉魏时期的工艺传奇;东汉大吉瓦当印刻岁月祝福,陶百戏俑再现盛世市井的欢腾。

“运河青”车厢如同打开一部立体的运河史书。隋代石狮威风凛凛,见证着隋朝的强盛;唐代三彩天王俑表情悍然,釉色斑斓间尽显盛唐气魄;清代运河一号古沉船静卧一隅,承载着往昔客货运输的繁忙;彩陶马与陶牛身姿矫健,生动还原当时的生活图景,带领乘客在车厢中领略大运河畔千年的风云变幻。

古诗里的画面具象化了!德州运河上百只白鹭翩跹起舞

课本上说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在德州大运河段,上百只白鹭翩跹起舞,翱翔于运河间。翅尖点青波,身影掠运河,绘就出白鹭与落霞,自然与生态的完美画卷。

8月19日拍摄的茶旧沟村内石巷石阶。 张艺 摄

在河北邢台的太行深山里,藏着一个以“茶”为名的传统村落——茶旧沟村。茶旧沟村已有四百余年历史,村庄位于太行山东麓,两侧山峦环抱,民居沿山坡顺势而建,错落有致。2019年,该村先后被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和第一批国家森林乡村名单。

“茶旧沟村依山而建,石墙石瓦加门楼街巷,特有太行传统民居的感觉。”宋兵林介绍,茶旧沟村南北纵深约300米,村内现有南北主街1条,古巷道1条,房屋多以青石为原料,现保存完好的有56栋,且多数仍在使用,形成了“南北一条街,东西十二巷,条条相连巷巷相通”的格局。

村中建筑同样凝聚着旧时工匠的巧思。“茶旧沟以‘太行山式四合院’为主,常见一座院门内居住三四户人家,共走一条石板路,同出一个大院门。”宋兵林说,村中石台阶均为单数,有三五级的,也有十几级的,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阳数为吉”的理念。

“我们的民宿是按照北斗七星的分布设计的,有7个大院子,一共30间房。”“星宿”民宿负责人李二郎介绍说,该项目利用闲置的民房,根据原有建筑风格,在不破坏外立面的基础上,对室内房间进行检修和装饰,让游客感受历史文化气息的同时,也体验到山野风光。

得益于保存完好的传统村落风貌,茶旧沟村吸引了多所学校和艺术工作室的师生前来研学。“这次我们带了十几名小学生来研学,让孩子们以这些古老的牌匾为范本练习硬笔书法,了解传统文化。”来自邢台市的书法老师郭正霞说。

依托便利的交通区位,茶旧沟村还借力周边旅游资源吸引客源。该村西接邢左公路,东连平涉公路,是路罗镇高速口东出西进的主门户。宋兵林介绍,茶旧沟村村口就是邢台峡谷漂流的起点,漂流不仅为村里民宿带来大量客源,也带动了38名村民就业。

“商邑百工”出圈 一场展览带来安阳文旅新契机

8月的津门,一场文化盛宴点燃了盛夏的热情。“商邑百工——三千年前的中国制造”特展在天津博物馆甫一亮相,便掀起观展热潮:开展首日2000余名观众涌入展厅,探寻三千年前“中国制造”的密码。这场展览由天津博物馆与殷墟博物馆联袂打造,安阳多家文博单位深度参与。

此次展出的180余件(套)商代瑰宝,从纹饰繁复的青铜器到温润剔透的玉器,从古朴厚重的陶器到刻痕遒劲的甲骨,跨越三千年时光,将殷商手工业的繁盛图景铺展在观众眼前。

此次展览中,互动体验、数字复原等创新形式让文物“活”了起来,这条路值得安阳市探索——不妨打造殷商生活场景复原区,让游客穿上商代服饰参与“祭祀仪式”;开发甲骨文刻写体验馆,让指尖触碰先民的书写温度,将文化体验从“远观”变为“沉浸”。

跨地域协作的成功,为安阳文旅提供了启示。此次津豫两地博物馆携手,让安阳文物在津门绽放光彩,这种“文化走出去”的模式值得复制。安阳不妨以殷墟为核心,联动京津冀文博机构打造“殷商文化走廊”:与天津博物馆共推“文物互展+线路互通”,与河北博物院联合开发“商道之旅”,让游客既能在天津看展识物,又能到安阳实地探源,形成“观展引流—实地体验—口碑传播”的良性循环。

更深远的布局,在于构建“文化+”的完整生态链。安阳需以此次展览为镜,在硬件上升级交通接驳、提升特色民宿品质,让游客留下来、住下来、“来了不想走”;在软件上深挖文化IP,把甲骨文字、青铜纹样转化为年轻人喜爱的文创盲盒、数字藏品,让“带走的记忆”延续文化影响。

常沙娜作品捐赠仪式在苏州博物馆举行

纪华磊(左)将《六和圆满》赠予苏州博物馆馆藏,苏州博物馆党总支书记、馆长谢晓婷代表接收。常沙娜工作室供图

“国礼风华 薪火相传——常沙娜作品‘新中国第一份国礼’捐赠仪式”9月2日在苏州博物馆举行。仪式上,常沙娜工作室董事长纪华磊将“新中国第一份国礼”的复刻品《六和圆满》赠予苏州博物馆馆藏。

“永远的敦煌少女”、人民大会堂的装饰设计师、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在任时间最长的院长、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名誉会长……常沙娜传奇的一生中拥有众多名誉与头衔,见证过诸多重大事件。即便如此,设计“新中国第一份国礼”也在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据常沙娜工作室创始人、法国人类学博物馆敦煌图案学博士黄炫梓介绍,1952年,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大型国际会议“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在北京召开。为会议设计礼品的任务落在了年仅21岁的常沙娜身上。

和平鸽是最契合和平会议的形象。当时,毕加索绘制的和平鸽在全球风靡一时,常沙娜的老师林徽因却教导她要设计出属于中国的和平鸽。在林徽因的建议下,常沙娜从自己熟悉的敦煌图案中提取出衔着花朵的鸽子形象,打造出一组景泰蓝工艺品组合,郭沫若称赞为“这是新中国第一份国礼”。

常沙娜老人通过视频致辞说,敦煌是中华文明的瑰宝,自己的心始终与敦煌文化紧密相连,愿敦煌艺术的璀璨光芒,通过不同的载体照亮更多人的心灵。

河南:高速服务区化身“旅途驿站”

图为罗山南服务区。(无人机照片) 王红波 摄

有“文旅高速服务区”之称的安罗高速罗山南服务区8月31日正式开通运营,这处集实用性与文化性于一体的“旅途会客厅”突破传统功能定位,深度融合地方文化特色与交通服务功能,为过往司乘提供“停车即赏景、休憩品文化”的全新体验。

河南安阳至信阳罗山高速公路罗山至豫鄂省界段罗山南服务区由中铁十局二公司承建,坐落于信阳市罗山县周党镇东南部,地处鄂豫皖三省交汇处,是连接安罗高速上罗段与武大高速的重要节点。该服务区主体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总占地230亩,建筑面积约1.63万平方米,整合基础服务、商业运营与文化展示等多重功能,布局科学、分区明晰。

建设过程中,该项目团队依托周边“山水林茶”的天然生态底蕴,采用开放式布局理念,将建筑巧妙融入自然景观之中,打造出一个既满足交通服务基本需求,又彰显地域文化特色的现代化服务区。项目相关负责人介绍,该服务区跳出传统服务区仅满足“加油、餐饮、如厕”的单一模式,在建筑设计与功能布局中深度融合河南本土文化,外观借鉴豫北传统民居的坡屋顶、青砖灰瓦等元素,结合现代简约线条,营造出兼具文化厚重感与时代气息的建筑形象。

记者了解到,在服务区建筑内部特别设置文化展示区,通过图文、实物及数字媒介生动呈现殷墟甲骨、曹魏历史与豫南民俗等特色资源,使旅客在短暂休憩中即可感受中原文化脉络。在服务功能上,除优化加油、充电、餐饮、商超等基础服务外,还特别增设亲子互动区、文旅咨询台、地方特产展销区,旅客可品尝到道口烧鸡、罗山大肠汤等沿线特色美食,也能选购浚县泥咕咕、淮滨芡实等非遗手作与农特产品,实现“一站购齐河南味”。

郑州大河村遗址博物馆推出沉浸式体验项目《大河之上》

9月2日,河南郑州大河村遗址博物馆推出沉浸式体验项目《大河之上》。该项目以黄河流域仰韶文明为主题,采用“考古+剧情+互动”三维沉浸模式,融入大河村遗址考古发现、彩陶纹样、环壕聚落等元素,让观众通过剧情互动沉浸式体验仰韶文化。图为演员与观众互动。

来源:大运河传媒

相关推荐